作者:邹宝华
1977年11月30日中午,辽宁省西柳镇。
北风凛冽,大雪纷飞。
午饭,我吃了一块玉米饼子,喝了一碗白菜汤,背上装满复习资料的挎包,独自迎风冒雪,徒步在河沿的大坝上,奔向距家15公里的海城师范学校高考考点赶考。第二天,12月1日上午开始高考。
这是被中断了十年之久、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对我来说,是在上大学的废墟上涅磐重生的美梦,对于所有同学来说都是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漫天飞舞的雪花,迷失了我的双眼。睁眼望去,周围不见任何人影,落叶也被大雪吞噬。皑皑白雪把坝顶坝坡全覆盖,无法辨认。一不小心我从坝顶跌倒滑落到坡下。只好两手扒地与两脚共同努力拼搏爬到顶上。抬眼望去白芒芒一片,没有尽头。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么艰难的路?因为,这是我摆脱贫困、通向理想之路。生在农村,招工进城,只招下乡知青,还乡知青没份;想步入绿色军营,只招男生,女生没份;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学习好,没关系也没份。这次恢复高考,得到一次平等机会,不论城乡知青,只要具备条件,就可以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考大学。再苦再难我也不能失去这次机会。 暮色苍茫,寒气逼人,我抖起精神,干劲倍增,与风雪搏斗五个多小时,天色漆黑赶到考点。忘记饥饿,不知疲惫,来到南北大炕的宿舍,扒拉一个空位趴在炕上,第一时间拿出数学书,复习第二天第一节考试科目。
东方破晓,没有困倦。匆忙来到食堂喝两碗玉米糊糊,就着咸菜饱餐一顿。走进考场落座时困意来袭,在座位上就睡着了。监考老师拿着考卷把我敲醒。看到数学试卷,大喜过望,因为很多试题都认识我。
第一科考完,奠定了我考好以后几科的信心。
高考结束,虽然我冥冥之中感觉能考上,但是还是忐忑不安。因为我的书读的太少,知识太浅薄,初中都没毕业,1968年还乡务农。可是上大学是我儿时的梦想啊!那时候我虽然不知大学为何物,但是我经常住在书香门第的姥姥家。两个太姥爷都是举人,大一点儿了,知道两个舅舅都是大学毕业,博学多才,我喜欢听他们讲故事。上小学放寒假在姥姥家时,大表哥寒假回家,给我们讲他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给我们表兄妹出智力测验题,相当于现在的奥数。每每都是我先计算出结果。他非常高兴,鼓励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如果考不上,可惜我那悬梁刺股的复习了20多天。
准备高考时,我们农村考生高考复习犹如大海捞针,复习资料,参考书一无所有。仅有不到一个月的复习时间了。还好,高中教师的姐姐帮我弄到手抄本的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复习材料。没有数学,好在我酷爱数学,还乡后自学一些,当民办教师又教一段初中数学,有点儿基础。有了复习资料,又没有复习时间。当时我所在的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教九年级政治,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不能请假复习,不能耽误学生一节课。我只好白天损失夜间补。每天下班到家,便一头扎进复习资料的海洋里,到凌晨三点多。把上班骑自行车改为步行三公里,一来可以在路上巩固夜里所复习的知识,二来唯恐精神恍惚骑自行车出问题。
寒假的一天,不知是谁到我家的院子里大声叫我的名字:“你考上大学了!”我奋不顾身登上自行车飞驰到海城看光荣榜,远远望见县政府墙外很多人在看几张大红纸,我挤进人群,发现我的名字在辽宁师范学院的栏目里。(后来改为辽宁师范大学)
拿着录取通知书飞奔到家,还没进屋就在院子里喊“我考上大学了,我考上大学了”。
(2024年10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