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暮春之初的一个下午,天空中飘着丝丝细雨,并伴随着微弱的凉风,我的几位久未谋面的“发小”同学聚集在了一起。而那位“社交达人”受同学之邀也参加了这次饭局,并带来了一款名曰"醉一斗"的纯粮白酒。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醉一斗"牌子的酒,也是首次品尝。起初并不以为然,可当第一杯酒下肚后,感觉酒体均衡、饱满、爽滑,醇厚浓郁,不一会儿使我血脉贯通,浑身舒畅。一下子我就被此酒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所折服。没想到在江北水城还有如此美妙的好东西。忙向那位“达人”朋友请教此酒的来历和产地、香型与特色。他说:此酒产地就在咱们聊城茌平区,是当地的一家民营造酒企业。他酿酒汲取的是当地有名的“酒泉”古井水,酿制方法采用的是非遗传承古法纯粮酿造,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社交达人”讲到这里时,大家都不停地啧啧称赞。于是我也就洗耳恭听地继续听他讲述:他说:据史料记载,公元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回北京时,曾路过咱们山东茌平县,并品尝了当地的“丁块酒”(即,醉一斗酒的前身)。乾隆皇帝饮此酒后,顿觉酒体甘冽清香,醇厚绵长,回味无穷,真是赞不绝口。今天咱们大家喝的就是这款酒。 “社交达人”声情并茂的解说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入到了那个古老久远的年代,此时此刻我们仿佛有了皇帝一般的体验。他真不愧是一位老江湖,讲得有板有眼,绘声绘色、有根有据。大家也听得欣欣然,唏嘘不已。 "这位达人”看到大家情绪高亢,便更加兴志昂然的说到:乾隆皇帝一生写诗颇丰,多达42600多首,但是专门为地方名酒题诗的情况却极少。但是,他喝过此酒后,诗意盎然,挥笔写下了一首赞酒诗,即:"杏花村外青帘有,卖得茌山丁块酒,李白狂歌楼上眠,想复此间醉一斗”。该诗载录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二《茌平道中杂诗》书册中。此后“丁块酒”又称之为“醉一斗”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可见其 对“丁块酒”的喜爱程度非同一般。讲到这里我们对此酒的认知可以说是一路飚升,如获至宝一般,真没想到江北水城还有如此美妙的琼浆佳酿。 受“社交达人”酒文化底蕴的熏陶,大家的兴志一下子被激活并高涨起来,于是开始附庸风雅地吟酒诗、行酒令,甚至模仿古代文人骚客曲觞流水之雅趣。使酒场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大家你来我往、觥筹交错、豪饮不绝。一会儿工夫,每人已有八九两酒下肚了。也许确实是酒品好的原因,大家虽然喝得酣畅淋漓,兴致勃发,但谁也没有出现太大的醉意。俗话说:“酒到微熏处,花到半开时”。于是,宴席在一片热热闹闹的说笑中圆满结束,我们如鸟兽般一轰而散。 当我到家时,已近子时。进屋后,浑身的酒香之气在客厅里氤氲漫延,不一会儿溢满了各个房间。妻子在卧室里惊叹说,今天喝的是啥酒啊!这么浓浓的味道,跟喷了香水似的。于是,我就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了"醉一斗"酒的来历,听后她也啧啧称奇。更奇怪的是:我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头脑清爽,胃口甚佳!这是以前喝酒后从没有过的体验。 自此以后,凡是我请客吃饭时,必带上几瓶“醉一斗”让客人尝尝。每次总是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一致认为此酒香气浓郁,入口爽滑,酒体醇厚饱满,且不上头!于是我就与此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再后来,爱屋及乌的就产生了想结识一下“醉一斗”酒业老板的念想。没想到那位“社交达人”真够义气,很快就如我所愿地把这事儿促成了。 那是一个仲秋时节的下午,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在“社交达人”的带领下,我们几位要好的同学再一次相约,并兴致盎然地驾车,一路向“醉一斗”酒厂驶去。
大约一小时的路程。我们沿着徒海河美丽的旅游大道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穿越了几座造型奇特、雄伟壮观的景观大桥。然后就转入了茌平区丁块街的田间小道。道的两旁耸立着高大的白杨树,树冠在空中相连,遮天蔽日地搭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绿荫通道。透过车窗能看到远处农民秋收忙碌的景象,在车内还能闻到田间谷米秸杆的芳香。此时此刻,我们一路高歌地向前奔驶,真有一种把酒临风、心旷神怡的感觉。当我正徜徉在乡间美景之中时,车辆拐进了一条幽深的巷子。我看到了古朴原始的村落与别致的农家小院以及夕阳映照下袅袅的炊烟,给人以温馨、祥和、悠闲的感觉。我仿佛穿越到了小时候农村老家的意境之中。正当我回味这浓浓的乡土气息的时候,车辆停了下来。此时,映入眼帘的是:“醉一斗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几个醒目的大字! 我们一行人刚走下车,迎面而来的是醉一斗酒业集团的董事长石慎勇先生以及他们的几位同事。石老板黝黑的皮肤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露着干练、洒脱与活力。寒喧几句后,他便引领我们进厂参观,并向我们介绍酒厂的传统生产工艺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个酒厂所在的村落叫---丁块街,古时候就有,史料记载那时叫丁家岿或丁家岗,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名字。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小地方,历史上曾出产过号称“天下第一酒”的“丁块酒”,并在中国白酒历史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这个酒厂占地约100亩,属于家族企业,祖祖辈辈以酿酒为生,并传承至今。厂子规模不是很大,厂貌古朴典雅,大都是白墙青砖的建筑风格。基本保持了古有的原始风貌,看上去颇有年代感。整个厂区属于园林式开阔庭院。 酒厂目前开发的主要产品有九粮芝麻香酒、洞藏原酒、富硒酒、灵芝保健酒等多种品类。为保证酒体品质,他们的酒厂多年来一直秉持了传统古法粮食手工酿造工艺。进入酿酒生产车间,石老板逐一向我们介绍了造酒的整个过程。还特别地向我们展示了传说中的“全国第一枣木甑锅”。该器具直径约2米,高有近1.7米。一看就是历经百年的一件古老器皿。目前他们厂生产的白酒仍是用它蒸制完成。坚持使用古老的器具不仅是一种传承,也保证了酒体原有的甘洌、绵柔,绕舌,美香等风格。同时也证实了那段传奇的酿酒故事。参观完非遗传承生产工艺后,我们对古人传统酿酒手艺的智慧油然而生敬意。 在石董事长的讲解中,我们还知晓了这款白酒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发展过程! 沿着历史的长河,让我们追溯到元明时期。那时的中国北方刚刚开始兴起制造蒸馏酒的时候,“丁块村”这个地方就已经开始制造高品质的白酒了。那时因为科技不够发达,所以酿酒就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也许是老天爷赏脸,“丁块村”这块地打出的井水就是清澈甜美,天然甘冽。恰好适合酿造白酒。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酿酒大师程肖莪就在这里汲水酿酒。他所酿的酒叫“酒泉”,号称“天下第一酒”。明朝首辅朱国祯是他的好友,万历年间曾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等职。一次到访茌山县时(今茌平区),拜访了好友程肖莪。好友拿出自家酿造的“丁块酒”招待了他。首辅朱国祯早就知道这里的井水天然甘冽,酿酒甚佳。但自那次品尝后,更感觉余味无穷。连续大呼曰:“真乃酒中真绝品,人间佳酿”。并将此事载入了他撰写的《涌幢小品》的书册中。后来,朱国祯还为这款酒亲自题名曰“酒泉”。从此,关于“酒泉”白酒的故事就名扬天下。此事的记载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而那时汲水造酒的"酒泉古井"仍保存在“醉一斗”酒业公司的厂区内,并成为一张亮丽的企业名片。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置身其中,你会发现井壁明砖环砌,深幽可鉴。其上古亭翼然,红灯点缀、楹联生香。朱国祯手书"酒泉"墨宝赫然亭楣之上。此处也成为整个庭院风景的一个亮点。我们大家欣喜地在此进行了合影留念。 新中国成立后,为振兴民营企业,发扬历史传承,1972年,茌平县丁块酒厂正式成立。他们请来了省水利部门的专家对这里的地下水资源重新进行了考察勘探。为确保水质的永久优良,酒厂在原有“酒泉”古井的基础上又深挖了十几米。并运用最新科技手段在井壁上嵌入了特制的沙管。改造后的“酒泉古井”经水质专家化验测试,证实其水质确实优良。此后,酒厂高级技术人员再次按照传统生产工艺进行了“丁块酒”的酿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的调试,终于将传说中的酒气异香之美重现人间。
如今,茌平丁块酒厂经过数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产品销量逐年上升。顺势而为,2019年该企业改制为"醉一斗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并逐步走向正规发展的道路,近年来,其产品参加过多项酒类行业的评比,先后荣获过山东省十大白酒品牌,山东省著名品牌,齐鲁消费者协会常年推荐品牌,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酒,全国十佳诚信品牌等荣誉称号。醉一斗酒业集团生产的四款白酒也同时荣获了绿色食品A级证书认证。其其生产酒的传统技艺也被列入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味酒的需要,该酒厂又联合国药集团,研发了以绿色、健康、保健为主题的多类产品。其中传统纯粮制作工艺的“九粮芝麻香”是其主打产品。其配料是由1种高粱、3种麦子、1种豌豆、4种米酿制而成,寓意着酒业"一生一世"都坚持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该产品有浓、清、酱三种香型,有"一品三香"之美誉。另外还研发出了具备保健功能的“富硒酒”、“灵芝酒”等品类。这对保护人体健康,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我想不久的将来,其历史文化释放出的无穷魅力与能量,定会让它跻身于中国历史名酒的一流行列。 参观结束后,石董事厂还拿出保存多年的醉一斗酒热情款待了我们。酒宴中他又为我们讲述一个丁块乡妇孺皆知的真实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入侵我中华大地,他们曾在酒泉古井的旁边留下了一口“铜管井”。据乡里的老人们回忆,1939年2月18日,日本鬼子占领了茌平县后,知晓了“丁块乡”有口酒泉古井,还知道此处的井水芳洁甘甜,取之酿酒,香美异常。甚至还知道酒泉古井水酿造的酒曾得到过皇帝的青睐。于是,日本侵略者便命令驻扎在丁块乡的日本兵和日伪军,强行霸占了老百姓日常生活取水的酒泉古井。他们一边汲取井水供其官兵日常生活饮用,一边督导村民继续酿酒进贡上级官员与权贵。后来日本鬼子担心老百姓向井内投毒,于是,便请来自己的技术人员在酒泉古井的西北边的景隆禅寺大门处打了一口新井,使用迫击炮弹壳作井壁材料替代红砖井壁,很快就砌成了保存至今的“铜管井”。这口井相对传统井更为洁净卫生。而且具有井口小,易于保护的特点。日本鬼子投降后,这口“铜管井”得以保存下来,它也成了日本鬼子侵略我中华大地的历史铁证,默默地诉说着那段被欺凌的黑暗历史。 听完石董事长的讲述,我们又共同察看了那口“铜管井”。位置就在厂区的西部,距酒泉古井直线距离大约50多米,井口约35公分,我们敲击了一下内部深处的井壁,确实是铜质打造。于是我们对酒厂保存至今而且完好无损的又一历史遗迹感叹不已。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大家都感觉受益匪浅。不仅进一步被“醉一斗”白酒所深藏的文化内涵所折服。而且一致认为,如此好的优质白酒应该大力推广,让全国人民都能品尝到如此独具特色的琼液佳酿。作为聊城人大力宣传自己家乡的特色产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此时此刻,“社交达人”自告奋勇地说:从此以后,他将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大力推广“醉一斗”产品,使广大酒友都喜欢上它,爱上它。我们大家都齐声赞同。宴席快要结束时,我借着酒劲,欣然赋诗一首:也算是对石董事长盛情款待的感谢!
好客山东有好酒, 江北水城醉一斗。
古法酿制九百年, 非遗传承年代久。
何惧巷深名气小, 自是酒中第一流。
大明首辅朱国祯, 题名酒泉尚有存。
乾隆过客丁家岗, 盛赞斗酒著文章。
今朝美酒犹何在, 文昌阁畔来品尝!
该作品郭新伟写于2023年11月22日
作者简介 :郭新伟,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曾在央企从事思想教育培训工作十几年,并在省市报刊媒体上发表作品三十多篇,目前仍然喜欢写点小诗,杂文和人悟。
编辑|柴士增 来源|东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