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那些老干体最重要的标志特点就是喜欢“代表全国人民讲话”,“打官腔”而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感受。
诗学要素之要求的两面性:要求作者提示评者,比如这个“我”就是如此。对于评论者来说面对一首诗如果看不到作者的“本我存在”那么这诗的品味一定会大打折扣!一般情况诗词评论者多是具备熟练的写作经验,没有任何写作经验的人不论他是什么级别的教授都只有说三道四的公民权利,却不具备诗词点评资格。
诗感是写作实践中体验出来的,修炼出来的。而不是靠书本的数量堆出来的。诗有别才非观书也,文凭与诗学关联不大。
“我”在诗中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每一句诗语走不走心,我们是能够感受出来的。因为发自肺腑所以必情真意切。而诗语的真切必然透露出“美”的元素。那么反之我们若把它写的美一些,这个美其实就是凝聚了真和善,因为“真善美”真善以至美嘛,而所谓的美其实就是具备了诗的艺术要素:
虚实的平衡
远近的推拉
画面的流转
明暗的过度
对仗的工稳
格律之节拍
修辞之跳脱
时空之顺递
物我之两忘
所有诗学修习的要素同时也成为了诗词作品品评之视角,也就是既要求自己写作也审视其他点评。也因此我们【舍得之间诗院】的点评老师也一定是诗词写作的老练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经探宝焉能识宝?
第二节 诗感平衡
各位诗友好!关于《诗评之我说》上一节我们讲过“诗中有我”的概念。这节我们说一下什么是“诗感平衡”

我们写诗其实不忌讳写的大或者写的小,而忌讳的是写得“一味的大”或者“一味的小”。
大与小,近与远,虚与实,阴与阳等等,这些意向倾向要保持一种平衡概念。这种平衡之品质也直接决定了诗词作品的品质。
情感倾向也需要有节奏的表达。在诗作当中上好的佳作情感的氛围必定是达到一定平衡的。但凡极端就容易失去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美感。
比如极端的欢喜,极端的悲伤,极端的愤怒。不是不能极端而是需要对这样的极端进行化解。

比如杜甫之《登高》,其潦倒颓废之情绪也够极端了。但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篇呢?情绪虽颓废但其化解自有道。
乃至成为人世间情感多元化的一种具有了丰富内涵表现力。
所以写极端不可怕,但没有化解之道这极端就成为了一剂毒药。

我们再看看岳飞的《满江红》,外行人(一般读者)读他只觉得满腔热血愤懑情感,爱国情怀,甚至属于情绪比较极端的了,甚至“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么血腥的词语都出来了。而内行人(诗词作者)读着《满江红》则不会跟着情绪走,而注意这里的美学表现力。
“怒发冲冠”为情绪极端之暴走状。但随后的词语则是对暴走态进行疏导和舒缓,已达到一种情绪之平衡。比如“怒发冲冠”之后跟着有凭栏处,潇潇雨歇。这状态正如我们暴走时的心绪憋闷,冲进大雨里凭栏而望,让自己平缓一下,然后还是余怒未消,怎么办?那就“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些是不是一种极端情绪的时候采取的释放状态?“怒发冲冠”之后的这些都是为了在意境上达到一种平衡。有急有缓才是王道。不然一味的怒气会让作品崩个稀碎。
赏析作品的时候对这种平衡感一定要有所感知和察觉。
诗词作品的总貌态是一种平衡感。记住这种平衡不是四平八稳的静态均衡,而是一种动态平衡。有远就有近,有动就有静,有怒就有缓,有阴就有晴,有虚就有实。这种二象性的互动纠缠才是诗意激荡,回旋,涟漪,奇妙,不乏高潮迭出却不失和谐感。
平衡感是衡量诗作水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仅写作时候要求更是赏析作品时候一个重要指标。

此讲座摘录於舍得之间院长视频,敬请分享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