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文:强军/陕西宝鸡
每当秋风送爽,菊花飘香之时,我们便会迎来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个古老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寄托着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
寒露时节,秋风瑟瑟,金黄的银杏叶与火红的枫叶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卷。恰逢重阳佳节,家家户户登高望远,赏菊品糕,共庆这美好的时光。
10月11日,农历九月初九,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今年的重阳节赶在了寒露节气内。“九九重阳”寓意吉祥,自古以来,民间便有重阳秋游、赏菊、登高、祭祖等习俗。后来,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尊老的美意,人们纷纷把重阳节看作尊老节,登高赏秋,敬老感恩。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温馨的节日里,我们不仅品味着传统的韵味,更在心灵深处感受着亲情的温暖和生命的厚重。愿每一个重阳,都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感悟,让我们的生活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