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庆和
九九重阳节,爽爽秋凉天;远远登高节,岁岁祈福安;亲亲敬老节,浓浓尊前贤。
查经据典,重阳节源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流传于今天。先祖祟拜天象,祭祖祭天祈求平安。同宗同源,重阳节恰逢秋天,春华秋实,百姓载歌载舞,打谷场,不夜天,喝黄酒,吃米线,欢庆丰收年。
文化在流传,文明在扩展,重阳节赋予多彩的文化内涵。《易经》言:“九”数为阳,九九归真,重阳为吉祥天。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故敬老尊老的内容被增添。厚重的文化,根植于民间。然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天,为“老年节”,始载法典。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九九重阳节,丰富的形式,让人望眼欲穿,留连忘返。君不见:登高是民俗习惯,登高山,赏秋景,犹如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君不见:赏秋菊,喝菊酒,情趣童发,找回了曾经的少年;君不见:吃阳糕,绘图案,在饮食娱乐中,知道了劳动人民的辛酸;君不见:插茱萸,避凶险,祈求幸福康健;君不见:祭祖先,飞纸烟,感恩追思藏心间。“九九老阳,阳极必变”,厚重的文化,在民间年年岁岁上演。
沂蒙热土,地灵人杰。 在我们故乡,民风厚重,是尊老敬老的模范。每逢端午节、重阳节,村支书到处求援募捐,村姑厨艺显,耄耋老人,集体就餐,必吃粽子、饺子宴。一顿粽子、饺子宴,长者尽开颜,儿女知甘甜。尊老敬老的习俗,滋润着故里的桑田。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相安,功德无量,千秋留念。
呜乎,我虽古稀之年,但重阳节与我有缘,我曾走进学堂,自此放下牧鞭;我曾举办晚会,与老石油联欢;我曾采一束黄菊,敬献在父母坟前。我为你喝彩,我为你点赞,我为你飞歌,我为你眷恋。亲亲的重阳节,浓浓的人生观。我衷心祝愿:重阳节青春永驻,夕阳无限!
二0二四年十月十一日(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