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诗集的诞生
作者朱海燕
一地散落的诗歌
像一群走失的老少
被一根70多年铸就的铁线装订
将67位诗人的心血聚合
这是命吗?埋没的钻石,被李武兵刨出
他把它们放在阳光下去潮、暴晒
李汪源等一批热心人接手
打成铁,编成诗集,向历史与未来吼出铁的精神
这群以枕木计算步伐的人,让大地眩目
一步接一步,桥梁与隧道像马群跳跃而出
始终如一地生着道路
修路就是造诗
你看,那一根根枕木多像诗啊
所以,这支队伍,很难找到第一首诗歌
只知道,它生出千千万万个孩子
它本应有一条通往新天新地的道路
它本应在道路的延长中不断生育
大地,本应是它年轻的产床
循环、甘心地把诗歌生在这里
陌生的岁月,有时也会变聋变盲
对从“国风”中飘来的东西,毫不稀奇
它把空话与酒瓶,安置在《诗经》《楚辞》《史记》之上
诗歌在这里,创世纪就是末日
一群军旅诗人,一群军魂没丢的人
怒放着豪情与忧伤,打开艺术的结束
将一个终点的内脏掏出,让诗复活
70多年的诗,67人的心血,发出动心的鹤鸣
一部诗集,搂着漏掉的一面旗帜
绽放历史凝成的最香
如一把明亮的锯子,拆解修路人奉献的灵魂
诞生中,却含着难言的野火与肿痛
百度图片 在此致谢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中国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 李汪源
文字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