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漫谈
周基云
写下这个题目,心中顿感惶恐。按理说,谈读书应该是学问家的事,“一介无名草民”妄谈读书,是不是有点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之嫌。但转念一想,凡事均有高下之分,我谈读书人微言轻,也是有感而发,算是抛砖引玉吧,于是就释然命笔了。
古今中外谈读书的文章、格言、警句、甚至诗歌俯拾即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有论述。我不再赘述。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西方人问我国早年的一个学者,中西方文化到底有什么不同?此学者答道:我们中国人读书是不住地点头(文字是竖排),是在说‘对啊,对啊’,不断在继承和感悟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你们西方人读书是不断地摇头(文字是横排),是在说‘不对啊,不对啊’,不断在否定前人的基础上发展的。这虽是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趣解,但是,读书对于社会的发展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还有的人把读书和学习截然分开,认为“学习”是学知识和技能,“读书”是加强学问和修养。我觉得不宜这么细划分,即使是“拜师学艺”,如果把人或者是社会都看作是一本丰富的书,我们去学习,说是读书应该也无不可。当然这样范围就大了,我所说的读书主要是阅读。
我觉得把书读好,要做到四忌。
一忌用心不良
这是解决读书观的问题。读书观应该是和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的,它是解决一个人读书的战略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时许多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著作,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周恩来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就是一种大家风范。同为文学家和诗人,朱自清和周作人思想境界迥异,一个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一个变节成为汉奸。他们的行为不能不受读书观的影响。古代人读书也有读书观,在科举制度以前,读书的功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读书看作是很崇高的事,“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不是这种读书观点,致使春秋时期产生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也未可知。那时许多思想大家的观点,至今对我们中国乃至于世界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隋朝以后,确立了科举制度,这就使读书增添了功利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许多人的梦想。也就有了范进中举的悲喜剧。古人云:开卷有益。这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即使是千锤百炼的名言警句,思想不轨之人也能窥出罪恶来,而对于思想境界高的会看书人来说,即使是满纸荒唐,他也能道出人生的真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说,读书观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正确与否对我们的行为有莫大的支配作用。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是我们读好书的前提。
二忌营养不良
这是解决读书范围的问题。高尔基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读书其实和吃饭是一样的,如果饮食不当,就会造成营养不良。读书是要有所选择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不要花太多时间读垃圾,学习能力取决于超越能力,向优秀学习,就能接近优秀、超越优秀。要读经典,那样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觉。还要博览群书,每类书的效用也是有所区别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偏食,要注意营养搭配。我们要确定好读书的方向,可以按工作侧重点,可以按志趣爱好。有选择的开展广泛阅读,不仅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提高了我们的素质修养,也会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常言道:“功夫在诗外”,这种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既开阔了眼界,扩展了胸怀。又为我们处理具体事务积蓄了良好的势能。
三忌消化不良
这是解决读书的方法问题。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明事理、增学问,养性灵。怎样读书也是值得认真研究思考的问题。不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的读,这就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余秋里先生说,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的话,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类四处点头握手,广散名片的人物,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读书的无效和无聊,莫过于此。宋代宰相赵普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有他的自谦之说,也说明他对《论语》研究之深,消化之强。读《论语》的人数不胜数,能读出他这样境界的,又有几人?所以我们读书时要注意消化吸收。现在读书还有一种不良倾向,美其名曰“快餐文化”,这种阅读多是功利性、消遣性的浅阅读。其特征是阅读内容单一,阅读过程随意,阅读目的浅泛。阅读者追求“快读、快感、快扔、快忘”。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有的只是装潢门面,应景之需。有的是找点谈资,纯属消遣。不能充分的消化吸收,对自己的帮助即使有,也是十分有限。当然还要注意不要读不健康的书籍。如果定力不强,这就像我们吃变质的食物一样,不仅会消化不良,而且还会“坏肚子”,进而腐蚀我们的思想。
四忌习惯不良
这是解决读书的态度问题。明代学者胡居仁有联曰: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此联劝导人做事贵在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善始善终。读书也是一样,要养成经常性的习惯。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有所作为,就必须有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习惯。春秋时期的师旷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中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古代的知识是耐用品,学好学会就是终身受用,其尚且提倡还要终生学习,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知识是易耗品,变化飞速,更应与时俱进,终身不懈。人的一生,会失去很多东西,但是肚子里学问,却是永远与你相依,随时成为你与命运抗争的武器。清代一位读书人的藏书楼被大火吞噬时,他仰天高呼:“天能烧我室内书,不能烧我腹内书。”这是他对书的惋惜,更是对自己的自信。现在的读书条件和环境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地。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终身读书的良好习惯呢?!
最后,我用我喜欢的一段话结尾:读书不能改变你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改变你生命的宽度,使你的生命有有限的时间里内波澜壮阔,奔腾激越。读书不能改变你生命的起点,却可以改变你生命的终点,使你不服从命运的安排,使你的人生达到梦的状态。无论是高贵还是低贱,读书可以改变你人生的坐标和轨迹,划出完美的弧线。
周基云,男,1966年10月生,1988年毕业于安徽省人民警察学校,毕业后,从事公安工作,现在合肥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高刘派出所工作,爱好写作,为合肥市公安局写作协会会员,曾有零星作品在相关媒体或平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