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
秋风送爽,
秋月明柔 。
秋天,是充满诗意的时候。
然而 ,不知何时 ,
安了个尴尬的名份 :
“多事之秋” !
古时候 ,
诸侯争霸 ,
战乱不休。
为了不误农时 ,
易于征兵 ,
往往把战事
安排在秋收之后。
于是 ,
便有了“多事之秋”!
自古以来 ,
天地造化 ,
四时轮回 ,
春发夏长秋收。
秋收万石粮 ,
来年不发愁。
人们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秋。
然而 ,
女娲炼石补天处 ,
石破天惊逗秋雨。
那降不逢时的
绵绵秋雨啊 ,
给农家带来了
“多事之秋” !
自古以来 ,
人们把暮年
也比喻作秋。
人生经历了 ,
春天的激情 ,
夏季的拼搏 ,
来到成熟凝练的秋。
然而 ,
成熟标志着退化 ,
凝练预示着疾病。
这些 ,又给人生带来了“多事之秋”!
自古以来
人们思秋盼秋。
大自然的秋 ,
是收获的黄金季节 ,
但更多的是秋雨秋霜和寒露。
大自然的秋 ,
是无心的愁 ;
而人世间的愁 ,
是有心的秋。
由此 ,
凡人世间的惆怅事 ,
战乱、动荡、灾难与悲欢离合 ,
无论发生在何时 ,
春天、夏天或冬天 ,
都被称作“多事之秋”!
2024.10.3
这首诗以“多事之秋”为主题,通过对比秋天的美好与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探讨了人们对这个季节复杂的情感。诗人从自然现象到人类历史再到个人生命历程,多层次地解析了“多事之秋”的含义。
1. **自然之美与挑战**:开头描绘了一个美丽宁静的秋季景象,“秋风送爽,秋月明柔”,紧接着却提到秋天被赋予了“多事之秋”的称号。这里反映了即使是在丰收之时,如若遭遇不利天气(比如不合时宜的秋雨),也会给农民带来额外的麻烦和困扰。
2. **历史背景下的“多事之秋”**:接着引用古代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说明为何将战争安排在秋季进行——即为了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同时确保有足够的兵源。这进一步加深了“多事之秋”的概念,不仅指自然界的变化,还涵盖了社会动荡。
3. **人生的“多事之秋”**:随后转向对人生阶段的比喻,将暮年比作秋天,强调即便在这个收获成果、智慧增长的时期,也伴随着身体机能衰退等负面因素。这部分巧妙地将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与个体生命过程相联系起来。
4. **文化意义中的“多事之秋”**:最后部分总结指出,无论何时发生不幸事件,人们都倾向于将其归类为“多事之秋”。这种说法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状态——即使面对困难时刻,仍然希望能够保持乐观态度,并从中找到积极的一面。
整首作品通过对不同层面“多事之秋”的阐释,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哲理深刻的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独特解读。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美好时光的同时也要准备好迎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