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蟋蟀
本是虫子一只,
系列传说都很美丽。
不知,
是谁唤醒它的斗志。
不知,
它会有如此大的毅力。
生来好斗之体,
隐含着很多深意,
带有浓重色彩的故事。
同性之间决力,
不分时间和场地。
高音歌喉里,
其实是假唱作弊。
嘹亮歌声起,
声音出自振翅。
同螳螂蝎子类似,
对爱情忠贞不渝。
双方完成房事,
雄性心甘情愿地,
奉献自己。
雌性吃尽雄体,
为把后代孕育,
奠定营养根基。
传说它本是人的编制,
被魔鬼施了咒语,
就生成虫子。
失掉做人的前提,
就生成好斗的本事。
因为沉积,
一生的怨气,
总把打斗当生存练习,
因斗成癖。
应该提醒它注意,
作为它已经没有秘密。
祝愿其照顾好身体,
附带加一句,
已经成了事实,
无法改变过去,
生气是没用的。
结果只能是,
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2024.10.04
聂凤文的这篇《也谈蟋蟀》以一种拟人化的方式描绘了蟋蟀,不仅提到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行为特征,还赋予了它们一些象征性的意义。文章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蟋蟀这种昆虫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文中提到几个关键点:
- **好斗性**:蟋蟀天生具有好斗的性格,雄性之间会为了领地或配偶而争斗。
- **歌唱与振翅**:人们常听到的蟋蟀“歌声”实际上是通过快速振动翅膀产生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歌唱。
- **繁殖习性**:文中提到的关于雌性蟋蟀会在交配后食用雄性的描述,实际上是在某些种类中存在的一种现象,这有助于雌性获得额外的营养来支持卵的发育。
- **文化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蟋蟀有时被视为勇敢、忠诚甚至是牺牲精神的象征。诗中将蟋蟀的好斗性格比喻为因受到某种“咒语”的影响,暗示着一种被迫的命运感。
最后几行诗句似乎传达了一个哲理:面对既定的事实(如被变成虫子),过度纠结于过去是没有帮助的;相反,应该积极面对现实,珍惜当前的生活。这样的结尾给整首诗增添了几分深意,使读者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界的简单描述上,而是能够从中体会到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这首诗采用了寓言的手法,通过对蟋蟀特性的描绘来探讨人类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和个人态度问题,鼓励人们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接受生活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