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 德国到比利时
这是中欧艺术对话中国代表团访欧第6天,也是充满探索与惊喜的一天。
上午10点:乘座大巴车,离开了德国杜塞尔多夫,向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进发。车窗外,莱茵河再次映入眼帘,它像一条银色的绸带,优雅地蜿蜒在翠绿的平原之中。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两岸的树木、田野和村庄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回想起在杜塞尔多夫时,我们曾被莱茵河畔两岸的欧式建筑深深吸引,大家纷纷拍照留念,还有那次与当地青年的愉快合影。后来我们又在科隆奇遇。从路德维希博物馆向窗望去,科隆莱茵大桥那美丽的壮观身影,都让我们对莱茵河充满了无限的眷恋。
下午约1点半:我们抵达了布鲁塞尔,这是一座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城市。
途经欧盟总部大楼时,感受到了欧洲政治生活的庄重与严肃。
2点左右:在布鲁塞尔市一个大教堂附近,我们到了一家温州人餐馆。这里的食物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家乡,那份熟悉的味道在异国他乡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温暖和慰藉。
下午:入住宜必思世博会酒店后,稍作休息。步行二十分钟,就到原子球塔。这座建筑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妙的设计,让我再次为人类的智慧所震撼。
原子球塔,又称原子塔,是为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而建的金属结构纪念性建筑物。 原子球塔的含义在于它不仅是科学和技术的象征,还代表了人类对和平使用核能源的美好愿望,以及比利时和欧共体的团结。这座建筑由比利时工程师安德·沃特凯恩设计,灵感来源于铁原子的结构,放大了1650亿倍后呈现。它由9个直径18米的铝质大圆球组成,总高度达到102米,总重量为2200吨。每个圆球象征一个原子,圆球与连接圆球的粗大钢管构成一个正方体图案。原子球塔位于布鲁塞尔市西北郊易明多市立公园内,成为现代布鲁塞尔的标志。
它的设计表现了人类对金属和钢铁工业的尊崇,以及对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期望。原子球塔的9个球体成为比利时国内团结和西欧联合的象征,底部接待大厅首先展示的是比利时的核能工厂。此外,原子球塔也是当时核武器阴影下,人类向往世界和平的象征。
傍晚:我们再次回到市中心的温州人餐馆享用晚餐。美食的陪伴让我们一天的疲惫烟消云散,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这一天的见闻和感受。
晚上:回到布鲁塞尔的宜必思世博会酒店。
第七天 布鲁塞尔的一日穿越
9日22日上午,天气正好,我们满怀期待地从酒店出发,心中憧憬着著名的布鲁塞尔广场。然而,生活总是充满变数,就在我们的大巴车缓缓驶向目的地时,却被交警友好地示意停下。原来,当天是无车日,市中心对大巴车亮起了红灯,拒绝了我们的通行。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们迅速调整出行方案,跟随领队的步伐,踏入了布鲁塞尔的地铁世界。地铁站内清爽整洁,人群井然有序,两分钟后就来了一趟车。我们是“中欧艺术对话”访欧代表团,为了团队的凝聚力,大家一致选择从同一个车门上车。车厢内宽敞舒适,大部分人都能找到座位,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经过17站的旅程,我们走出了地铁站,踏上了布鲁塞尔的街道。步行街区繁华而有序,建筑精美壮观,虽然楼层不高,但每一栋都透露着历史的韵味。
因为是周日,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无车日让骑车的人成了主角,他们或快或慢地穿梭在人群中,享受着骑行的乐趣,同时也展现出了文明骑行的风采。
步行街道上,各式各样的摊位琳琅满目,大部分都是美食摊位,街边坐满了品尝美食的人们。这种热闹而又有序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布鲁塞尔的烟火气和独特魅力。我边走边看,不时被那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和诱人的美食所吸引。
大约走了25分钟,我们终于来到了布鲁塞尔广场。眼前的景象让我震撼不已,广场周围的建筑细节精致,追求完美,让人不禁赞叹连连。然而,广场的大小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比我想象中的要小得多。但即便如此,广场上依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充满了欢乐和活力。
摇出美妙的音乐
老式车体验
广场中央摆满了摊位和帐篷,外面放着桌子凳子,供人们用餐、休息。还有一位打扮古典的人摇着古老的机器播放音乐,那悠扬的旋律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此外,广场上还有古老的汽车和打扮古典的人,在提供体验服务,让人们感受时光倒流的魅力。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世界。
在广场中,我还看到了许多卖画的摊位,画的都是广场周围的建筑物和著名的撒尿小孩雕塑。这些画作精美细腻,让我有些心动。但考虑到对作者不太了解,且价格不菲,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购买。不过,这些画作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卡尔·马克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场逗留期间,我还了解到了卡尔·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的历史。他在1845年2月至1848年3月期间居住在这里,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重要著作。这段历史让我对布鲁塞尔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的访问团中,有一位来自山东青岛的剪纸艺术家焦丽华老师。她当场剪出了几张剪纸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的目光。他们纷纷收藏了焦老师的精美作品,这种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真是太好了!
在广场逗留了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决定去看看那个著名的撒尿小孩雕塑。走了不到10分钟,我们就来到了雕塑前。雕塑前人头攒动,大家都在拍照留念。我也不例外,和雕塑来了个亲密接触,感受到了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装扮后的撒尿童子
街上的纪念队伍
这个布鲁塞尔标志性雕像“撒尿的小童”,又称小于连、尿尿小童等,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市标。这座闻名于世的小男孩铜像坐落于市中心步行区,是一个小孩子像及喷水池的组合。这个五岁小孩身材的雕像不大(身高约53厘米),但有将近四百年的历史。雕像建于1619年,传说西班牙占领者在撤离布鲁塞尔时,打算用炸药炸毁城市,幸亏小男孩夜出撒尿,浇灭了导火线拯救了全城。为纪念小英雄,雕刻了此像。以往是铜像,但今天却穿上了衣服,还系上了红腰带,和路上遇见的游行队伍中的男孩雕像一致。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给雕塑穿衣服,但这份独特的仪式感还是让我印象深刻。
看完雕塑后,已经快下午1点了。我们在附近温州人开的餐馆享用了可口的午餐,感受到了家的味道。
饭后,我们步行到皇家美术馆,大约需要十几分钟的路程,虽然一直是上坡,但沿途的风景却让我们并不觉得累。

在前往美术馆的路上,我们还参观了一些私家的美术馆和收藏馆。这些场馆虽然不大,但里面的藏品却非常丰富,让我们大开眼界。店家热情客气,让我们感受到了布鲁塞尔人的友好和热情。我对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赞不绝口,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
终于,我们来到了皇家美术馆。美术馆地上两层以古典油画为主,也有一些雕塑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家从北京来的游客,他们带着一个读一年级的小女孩。小女孩非常可爱懂事,主动和我打招呼聊天。我也和她聊得很投机,还和她的父亲加了微信。我觉得带着孩子出来旅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能让他们了解不同的文化,拓宽视野‘。
这几天,与中国工艺美师宁勤征先生(中)和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孙小东教授(左)等众多艺友访欧行中,我也听取艺友们的交流,日有所进。
在比利时皇家美术馆欣赏油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欧洲油画的魅力和价值。那些细腻精美、神态逼真的肖像画让我仿佛看到了画中人物的真实面貌;而那些壮观的大幅作品则大多描绘的是战争场景,虽然看去有些残酷,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当然,风景画则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仿佛能够带领我走进画中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
美术馆地下是当代作品区,但由于时间有限,加上前几天在德国已经看过一些当代作品,我们就没有再下去观看。不过,即便如此,这一天的旅程已经让我们收获满满。我们不仅领略了布鲁塞尔的风光,还体验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这一天的经历让我难以忘怀,期待接下来的旅程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美好的回忆和惊喜!
第八天 比中国友好·布鲁塞尔雅集: 中欧艺术的心灵触碰

9月23日上午,自由行。我与一部分成员去到皇宫这个历史建筑外围看看,它曾是比利时最雄伟的建筑,曾被法国人摧毁。现今所见的公园是1695年重建,于1820年开始使用。
布鲁塞尔公园
比利时中国协会·孔子学院雅集
下午,温馨的时光里。“中欧艺术对话”第26次访欧代表团踏上了比利时之旅的重要一站,访问了比利时中国协会与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并成功举办了“比利时中国友好”布鲁塞尔雅集。
此次盛会,汇聚了来自中比两国的文化精英与艺术大家,共同谱写了一曲中欧文化交流的华美乐章。

傅荣先生(左) 范汉斯先生
大使馆文化参赞高炜先生(右) 布鲁塞尔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傅荣先生热情洋溢地向与会嘉宾到场的尊贵宾客:比中协会理事长范汉斯先生、布鲁塞尔斯哈贝克区政府副区长范登侯夫先生、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文化参赞高炜先生、布鲁塞尔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傅荣先生、布鲁塞尔孔子学院比利时院长廖胜天先生、华源文旅冯源女士,比中协会的其他领导。
他还介绍了比中协会的辉煌历程、孔子学院的丰硕成果以及。比中协会自1957年成立以来,便致力于搭建中比友谊的桥梁,其历史性的贡献,如1961年促成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太后访华,以及2005年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携手创立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均彰显了协会在推动两国友好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活动荣幸地得到了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比利时王国驻华大使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中国李可染画院的鼎力支持与赞助,由比利时中国协会、布鲁塞尔孔子学院、中国国韵文华书画院、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对外经济文化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华源文旅倾情协办。在此,我们对所有参与和支持本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中国国韵文华书画院常务院长、策展人余根晖先生逐一介绍了访问团领队成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对外经济文化工作委员会陈凯丽常务副会长陈凯丽女士、李可染画院副秘书长姚尧女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先生、孙小东教授等20位艺术界翘楚,他们的到来为活动增添了无限光彩。
比中协会主席、布鲁塞尔孔院比方理事长范汉思先生对所有艺术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深切的感激,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温情与期待,希望艺术家们能将此地视为家,尽情挥洒创作灵感。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文化参赞高炜先生回顾了中比文化交流的光辉历程,对艺术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鼓励大家通过艺术交流,进一步推动两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宁勤征大师
江西景德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捐赠作品并致辞,分享了访欧代表团七天来的宝贵经历与深刻感悟,强调了此次文化交流之旅对于增进中欧相互理解、拓宽艺术视野的重要意义。
团长孙小东教授则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此次相聚的珍视与对未来艺术交流的期许,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与对友谊的颂扬。
大家现场创作了长卷作品。我书写了“文交四海,艺融五洲。”表达此时的心情与愿望。

随后,中方艺术家代表团向比中协会、孔子学院赠送了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与藏品,作为对中欧友谊的永恒纪念。范汉思先生则向艺术家们颁发了作品收藏证书和“比利时中国文化交流大使”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们在推动中比文化交流中的杰出贡献。

我带来的三把书法扇子分别赠予孔子学院的傅荣院长、杨迪老师和娜娜学生。特别是娜娜即将到中国留学,与访问团成员也特别亲切。但愿娜娜未来成为比中友好的重要使者。

比中协会主席、布鲁塞尔孔院比方理事长范汉思先生授予李伟华老师“比利时中国文化交流大使”
最后,中方书画艺术家们现场挥毫泼墨,创作了一幅幅精美的书画长卷,捐赠给比中协会与孔子学院,为这次难忘的雅集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中欧艺术对话”布鲁塞尔雅集,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是中欧友谊与艺术交流的新起点,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艺术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让世界因艺术而更加美好。
参与艺术家 (以年龄为序)
许澄宇\王殿友\吴马生\师树林
乔翠莲\张本平\刘武章\徐镇锁
薛济权\田跃民\宁勤征\焦丽华
孙小东\姜 银\张国洪\廖建仁
刘永涛\蔚国银\李伟华\沈翠莲
2024.9.24
李伟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杭州伟致书画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