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杨世华

弥陀长江段 杨世华摄
去年我在弥陀田野采访,得知来龙山村民王道海家中藏有清代杨武举家两块寿匾。在当地向导指引下,我同友人到了弥陀来龙山村尼姑庙(地名)王道海家。
王道海说:匾原来是两块,在我们家放了几十年。前二年,杨氏族人再三索要抬去了一块,还剩一块我用来做了杂物间里鸡舍阁楼的垫板。匾一块重约百把斤,你们想看只有自己去弄下来。
经半晌功夫,我们从鸡屎、杂物堆中抠出了那件文物,小心翼翼抬至院坝中。扫除污垢,简单清洁。仔细察看,原来是“杨四老爷四秩荣庆”时,亲友们送的贺寿匾。

在王道海家清理寿匾
寿匾长2.5m,宽1.2m,由9块桢楠木板镶成,土漆刷面,蓝色衬底。匾右顶部竖排楷书“恭惟硕德敬亭杨四老爷四秩荣庆”,字如核桃般大小,鎏金阳刻。匾正中位置有“禮隆强仕”四个大字,每字1.2尺见方,楷书,也为鎏金阳刻。匾左偏下有送匾者姓名及时间题款,字迹模糊:“□□□……拜祝”(共26人─-笔者注)“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已亥季春中浣吉旦”,字体鎏金阳刻。
经与现任杨氏族长联系,我们择时又去弥陀场口牛栏岩的杨氏族人家中察看另一块寿匾。
另一块匾也是由9块桢楠木板镶制而成,土漆刷面,蓝色衬底。匾右顶部竖排刻有核桃大小一行字:“恭惟杨老太爷六秩暨新建府第志喜”。匾正中位置刻有“鱣堂椿茂”四个大字,鎏金阳刻,楷书,每字1.2尺见方。匾左偏下位置文字有“众亲族万德顺、宋汝江、张明朝……(以下24人姓名略─笔者注)顿首拜祝”“大清光绪十九年仲夏月下浣日穀旦”,全为鎏金阳刻。我们惊讶,全匾耀眼且亮丽。
陪同我们的杨氏族长介绍,为防止这块匾继续杇坏,原来他们前两年曾将此匾送去做过修葺处理,在原匾表面加盖了一保护层,字迹等按原样复制;但原“鱣”字,现变为“鳣”了。我们现在看见的其实并非完全原样,真迹在这保护层下面。

楊氏族人修整后的寿匾
如此保护文物,我们的心情变得沉重。
按匾上所刻,“光绪十九年”和“光绪二十五年”,距今不过130年左右,时间并不算很长。这两块匾,假如没有流落村野,特别是没饱受众多“磨难”与“折腾”,它们断不是今天这般“衰败”与“狼狈”。而今,匾上字迹已大部漫漶,特别是现存王道海先生家鸡舍里那块模糊难辨。若继续恶化下去,恐真的“匾将不匾”也!
弥陀这两块寿匾诞生于清朝光绪年间,从材质、形制、称谓、祝颂词等,为我们研究清代的寿庆文化提供了鲜活的范例和实物支撑,特别是为镇子上杨武举家族史实,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我们先看“恭贺杨老太爷六秩暨新建府第志喜”这块匾。
“杨老太爷六十大寿”暨“新建府第”落成,可谓双喜临门。别说过去的大户人家,达官显贵要隆重庆贺,就是今日,多数人家也免不了要设宴庆贺一番的。众亲友特制此匾既祝寿,也志喜,这匾,为历史留下了民俗佐证。
“杨老太爷”是谁?匾上没有明确注明,族谱等也无记载。笔者认为,“杨老太爷”既是尊称,更象是敬词,因为只是客观描述,不存在上下级或长幼之分的含义。可以推测,在弥陀,当然包括黄舣、永兴、中兴一带,杨氏族人比比皆是,能称、可称“杨老太爷”者,多矣。
杨氏自先祖清顺治年间插占弥陀以来,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和不懈努力,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在这一带流传甚广的一则顺口溜,就象是专门为杨氏一族定制的宣传广告语:“金龟岩的谷子金灿灿,大滩头的银子起堆堆,镇子上的官帽一顶顶,狮子岩杨氏人丁兴”。
的确,在杨氏一族集中居住地一一金龟岩、大滩头(含永兴场、中兴场)和镇子上这一带,确是一幅幅富贵利达的美丽画卷。
你看金龟岩,每逢大春收获季,那一片片,一垄垄的稻田里,一串串沉甸甸的稻谷,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远远望去,漫山遍野一片金黄,象极了大地的金色地毯。谷香扑鼻,色彩诱人,令人陶醉,情不自禁要赞曰:金龟岩,好一派五谷丰登,十风五雨的富饶之地啊!
大滩头、永兴场、寨子上、中兴场一带,也不消说,自是富贵逼人之地,人们用“银子起堆堆”,“这里的银子用撮箕撮”这样形象化的语言来形容其富足。这富裕,这富有,岂止一句“有钱”能概括,能说尽?在这里,富人、名人一抓一大把,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知名绅士杨百骈先生其人其事。
杨百骈,狮子岩杨氏后裔第十一代孙。综合多方面资料可证,杨百骈先生与当时的政界、军界及社会名流交往甚深甚广,与朱德、高觐光、杨既明等交往甚密,且为东华诗社诗友。朱德夫人肖菊芳去世,高觐光替朱德写祭妻文,被传为佳话。杨百骈三十岁生日,高觐光撰《杨百骈三十初度赠言》,可见他们关系之铁。(本人拙文《弥陀狮子岩的传奇故事》对此有介绍)
杨百骈赠马和大洋给朱德,支持朱德先生闹革命,在弥陀、黄舣、永兴一带民间传颂不辍。
现在,我们把视线集中到镇子上。
这里人杰地灵,走出官员一批批。特别是清道光咸丰年间,镇子上杨氏一门三举人而震惊世人。
三举人一一杨雨林、号作霖,杨久林、号作舟,杨彩林、号作賓。这哥儿仨,是狮子岩杨氏后裔第八代孙,他们分别于清道光甲午(1834)中举第八名,人称大武举;清道光戊戌(1838)中举第三名,人称二武举;清道光壬寅(1842)中举第五名,人称四武举。
三举人之父杨照德,狮子岩杨氏第七代孙,“清嘉庆乙亥(1815)授例入成均大学,例封武法将军”。(2014年甲午春杨一正《家谱》)
据当地杨氏后代口口相传,照德祖是朝廷派出的武举人主考官,威望极高。
三举人之祖父杨清老先生,狮子岩杨氏第六代孙,“清嘉庆已卯(1819)循例赐封儒林郎;捐资兴建来龙山两侧拱平桥”。(同上)
我们不妨费点笔墨对武科考试作点介绍。
我国科举始于隋朝,是统治者通过考试选拔文官人才的最好形式。唐武则天时推出武科举。清代科举全面成熟、发达,武举也同文举一样举行,也分童试、乡试、会试(含会试十殿试)三个层级,各级考中的功名分别是“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全国一般也三年出一个“武状元”。
清代武举虽然考试时间、层级与文举大致一样,但内容、形式却完全不同。文举考生不过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在一间间狭小的号舍里绞尽脑汁做文章罢了。但武举就复杂多了。乡试属于武举第二层级,是省一级考试,由全省已通过第一级武童试,考取了初级功名的“武秀才”(或武监生等考生)参加,与文科一样,三年才举行一次,以子、牛、卯、酉年为“正科”,省试举行,遇到皇帝登基,太后万寿之类的国家庆典,当年还可加开一次“恩科”,文举8月举行,武举10月举行(农历)。
武乡试具体分内场和外场两大部分,其中内场也是做文章,以官方认定的《五经七书》等为基础考策论,检验考生的军事理论水平。后来,改为默写一段武经即可(所谓理论考试降低要求)。
武乡试的外场是重点,也颇有看点一一类似于现代竞技,贴近实战(真实水平):
第一场考骑射。在离马道30步左右的地方放置三个靶子,各距35步。每个靶子高5尺,用芦席内包芦苇、外罩红布,圆柱形一人合抱那么粗,考生在约200步长的马道上策马奔腾三次,每次射3箭,共发9箭,中2箭(也有要求中3、4箭的)为合格,进入下一场考试。若少于2箭就淘汰。
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形成定制:树立三大靶,每人跑马两回,共射6箭,再射“球”1箭,计7箭,中3箭为合格,否则淘汰。
合格者进入第二场,再分两部分:首先步射,考生像奥运射箭选手一样立姿射箭;靶高7尺、宽5尺,距离80步,后改为50步,再改为30步,射6箭,中2箭为合格,否则淘汰。

骑射(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者进入第二部分一一“技勇”考试,包括三项:
首试开硬弓,需开满三次。弓分三档次:8、10、12三个力,当然超出12个力以上更好,18个力为极限。(为了禁止考生因炫耀武力而硬拉弓损伤身体,一般以15个力为限。当然这也是神力了,一般人达不到的)
其次舞大刀。也分三档:80斤(最低)、100斤(二档)、120斤(一档)。清代1斤约等于现在1.2斤。要求考生不但拿得起,还要前后舞动,舞出刀花才算合格。镇子上杨大武举曾经舞动过的120斤大刀,新中国建立后曾在来龙山寺庙等处展示过,现在70多岁以上人可能见过。

舞大刀(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是举大石。也分三档:200、250、300斤。要求考生举起大石至少要离地一尺过膝(也有严格要求到胸部),并且把石头底部亮出来,称为“照印”才算成功。
请注意,三项都完成,如成绩全是第三档(开弓8个力、舞刀80斤、举石200斤),也一样被淘汰,要求必须有一项成绩在二档以上,才算过关进级。

举大石(图片来自网络)
外场全部过关,才能入内场(算第三场),默写“武经”,至此武乡试结束。
最终录取总成绩以外场的“双好”、“单好”为主,就是如果外场骑射、步射全中,则算一个“单好”,技勇测试的弓、刀、石三项全部拿到第一档成绩,也是一个“单好”,两个“单好”全有,自然就是“双好”了,这样的考生绝对出类拔萃,录取定局。
武乡试录取名额比文举要少,一般一省就几十名,“双好”录取以外差额,一般由“单好”补充。
武举考试(武乡试)之主考官,由一省最高长官总督或巡抚担任。因为他们是文官,还会抽调一名全省绿营最高武官提督或总兵协助。
由此可见,旧时中举确实不易,考生既要有一定文化知识,更要有超常武功、技艺,并非一般人理解的武举就是“粗人”,就是“武夫”,无非就是凭力气“耍刀弄棒”、“五大三粗”之辈。
笔者以为,弥陀镇子上杨氏一门中三举,既属偶然,更是必然。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师必有其弟”,此言真也。它说明,父母影响,家庭教育,所处环境等等因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三举人的家庭及成长环境看,其父杨照德先生“清嘉庆乙亥(1815)授例入成均大学,例封武法将军”(公元2014年修编《杨一正家谱》P65)。按当今说法,这是妥妥的大学毕业,十足的知识分子,正宗的高级将领。依族人代代延续、口口相传的说法,“杨照德祖是武举主考官”,即官方称的“武法将军”,名符其实也。
杨照德之父,三举人之爷爷杨清老先生,“清嘉庆已卯(1819)循例赐封儒林郎”;“捐资兴建来龙山两侧拱平桥”(公元2014年修编《杨一正家谱》P64)。依照惯例,朝廷赐封杨清为儒林郎。
儒林郎是什么职位?在清朝属于正三品的文官;在清文官制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算是清朝统治阶层中的重要成员。儒林郎通常选拔自全国的优秀读书人,被视为儒学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不仅读书优秀,还乐善好施,“捐资兴建来龙山两侧拱平桥”。据狮子岩杨氏第十三代孙、现年76岁的杨X远回忆,来龙山右侧长流溪上古平桥头的碑记上,捐资修桥人排第一位的就是“杨清”的大名。据此推测,这两座古石桥修建时间,应是清嘉庆年间,距今约200余年历史。
古往今来,不少世家,都崇尚积德;天地之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一句话,行善为乐,读书为上。如果一个人能将做善事当作人生的最大快乐,那么他读圣贤之书也一定会读得很好,很有成就。国有威仪,家有家风,自古以然。
弥陀镇子上杨举人门第的事例,应是一个很好例证。
现在我们回到寿匾上,讨论“恭惟杨老太爷六秩暨新建府第志喜”匾的主人到底是谁?换句话说,众亲族恭惟的是哪一位“杨老太爷”?
当地人和泸州地方文史研究者多认为是杨大武举杨雨林。如陈鑫明《镇子上风云》:“杨雨林……杨氏由湖北麻城孝感乡入川插占的第八代孙。从匾额内容得知,是他(杨雨林)60大寿时,众亲友的生日贺匾。”
匾上所说的杨老太爷“新建府第”,笔者认为就是桂花园,确定无疑。笔者拙文《弥陀镇子上杨家大院》对桂花园曾有过提及:镇子上的七大宅院中,有五个宅院为杨家所有,其中规模、档次都高大上者是三大举人院。桂花园宅院,笔者认为是镇子上杨氏族人人口增多后,为应急而新建的一个宅院,兴建时间,与“杨老太爷”寿匾落款时间吻合一一清光绪年间,据今约140年左右。在吾辈的记忆中,桂花园院确实规模较另几个杨家大院要小很多,只是“成色”比那几个院要“新”,证明其修建时间更短,离我们现在更近。
杨老太爷是谁?我有不同看法,将另文考证。
特别补记: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有疑问了,“杨武举家的寿匾怎么存放在外姓人家里?”
带着这一疑窦,笔者做了专题访求。
王道海先生告诉我:解放初土改时,这两块匾也作为“胜利果实”摆在桂花园院坝头,拟分配给穷人(村民)。唯这两块匾到最后都没人选。最终是土改工作队叫我们抬回家的。我们拿来也没有用,只有随便丢在屋角几十年……
王道海所述,余从其他村民(均为七、八十岁老者)处得到证实:是这样的。
我们衷心希望,弥陀杨氏族人,能举全族之力,尽快抢救这两块至今仍“在世”的“杨举人家”寿匾,光复故物,为宗族留住这少有的显耀物证。
笔者(右)同友人毛元康(中)苏佐(前幅左)、蓝集明(后一幅左)弥陀田野考察
2024年7月23日于黔天岛湖
(责任编辑 蓝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