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护城河 了解古城史
文/刘孟领
你有没有发现,有着3500年建城史的邢台市历史文化公园南广场东侧的护城河水又流动了起来?你有没有发现,AAA国家级景区邢州古城又增添了新亮点?你有没有发现,高质量发展的邢台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十·一”前夕,我们走到邢台市历史文化公园南广场时,建设一新的三座秀美的“拱桥”让人眼前一亮。一大在中间,两小在两边。拱桥白玉石栏上,雕刻着22块邢台历史上的动人故事:形象逼真的雕刻,美丽动人的事件,震撼中国的人物,古色古香,古韵悠长,人们耳熟能详的帝尧封禅、祖乙迁都、邢侯建国、沙丘密谋、巨鹿大战、黄巾起义、义和举旗,还有黄巢转战路罗川、李光弼战安禄山、石勒称帝等等,图文并茂一一呈现,精细做工,栩栩如生,高端大气,古城新风。
站在石桥之上,踮脚伸脖远望,护城河真漂亮。十来米宽的护城河在眼前铺开,碧水见底,微风-吹,荡起涟漪。只听河岸小儿高喊,“你看那鱼!”顺声望去,鱼虾嬉戏,活蹦乱跳,惹人生趣。
护城河北岸,水口哗哗流水。因为刚下过一阵阵雷阵雨,由于城墙南岸广场北高南低,雨水借助地势差,自然而然地汇聚到收水口,再流到护城河北岸的龙头,从龙头排到河水中,再现了“龙吐水莲”的逗人景观。
从护城河南侧由东向西而行,“老护城河印记”字样的路面醒目凸现,地面铺就的青砖走向及纹理,模拟了古城老护城河的肌理。公园管理人员告诉我们,在施工中,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翻阅资料,放大照片,询问专家,千方百计还原古城风貌。
看着古色悠长的城墙,看着花朵怒放的月季,看着古朴逼真的雕刻,不由地呈现出邢州古城的巍峨壮丽城墙和潺潺流水的护城河历史情景——二千多年来,从汉朝以前夯筑的土城墙,经历代加固,不断修缮,面貌一新。无论是明代成化版《顺德府志》、嘉靖版《顺德志》,还是万历版《顺德志》记载,邢台旧城城池周长“十三里二十丈”,城池颇具规模。
里作为长度单位,三百步为一里。明代时1步=5尺=155.5厘米,即1里=180丈=559.8米。从以上城池周长可以换算出现在的标尺,“十三里二十丈”即为近于7400米。
邢台旧城范围,即现在的顺德路、团结东大街、开元路和中兴东大街围合起来的4.71平方公里。古城墙十三里二十丈,护城河紧紧围绕古城墙一圈(无疑城壕沟至少是十三里二十丈),并多次改造修缮,种植柳树上万株,使城墙越发坚固雄伟,使护城河又深又阔,使古邢台这个华北第一城令人敬畏。正如《顺德府修城记》碑文记载,所修“城池周围十三里有奇,以高计者三丈有奇,以阔记者五丈有奇。楼橹峻丽,雉堞崇严,敌台警辅棋布鳞次,父老惊诧,畿内六郡莫之或逾也。”可见其雄伟、壮丽!
城墙外的古护城河,深4米,宽18米左右,岸植绿柳,常年流水,可以看出邢台古城配套完善。这样,既增加了古城的防守力度,又利用筑墙挖出的土沟修成护成河,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可以想象,十三里二十丈的护城河,是何等漂亮!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可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邢州古城被人为填平护城河,加宽了城市街道;破坏了古城墙,改造成了现代街巷面目。现在看到的城墙,是邢州古城墙东南角的一部分。
近年来,邢台市委、市政府率领市民掀起了旧城改造新潮。本着以文兴城,以城塑形,以文塑魂精神理念,开创邢台美好明天,成就邢台生动过往,让昔日略显沉寂的城墙和护城河华丽转身,生机勃勃,古城焕发出一派旺盛烟火气,让市民‘“一眼千年”一见倾心的历史文化,成为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名片中,独具魅力的底色。
如今,这里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是闹市中难得的一块新打卡绿地;如今,这里人文历史气息更加浓厚,是一处回望邢台历史难得的文化新课堂;如今,这里是市民亲水游玩休闲娱乐的新场所。这真是:历史公园南广场
护城河景真漂亮。
一大二小三拱桥,
精雕细刻气势昂。
涟漪碧水映古城,
绿托城墙雄而壮。
太行泉城润秀色,
文化底厚新课堂。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