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我要回家》故事梗概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是世界上各主权国家的共识,也是台湾的主流民意。不管“台独分子”如何去中国化,如何搞分裂祖国的白色恐怖,都阻挡不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统一台湾的决心和意志,都不能阻挡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阻挡不了台湾人民回归祖国大家庭的恳切愿望。
1949年,国民党战败退守台湾,一个军官将妻儿托付给勤务员,随军赴台。后返回无望,又在台湾另组家庭。及至两岸解冻,才知道妻儿尚存。乃拼尽余力,尽量弥补对大陆妻儿的愧疚。终于积劳成疾,更兼郁郁寡欢,因癌症去世。台湾妻儿捐弃前嫌,继续与大陆大妈、哥哥通信。母亲故去后,兄妹俩回到大陆老家,祭拜祖先、大妈,看望父亲的勤务员。商量父亲遗骸回家安葬的问题。大陆兄弟也跨越海峡,到台湾眷村祭奠父亲,看望弟妹。台海两岸,骨肉相连,语言同音,文化同根,命运一体,自应捐弃前嫌,同舟共济,携手同心,反对“台独”,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我要回家(中篇小说)
博爱人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
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严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台湾》
接上期。
三
从桂南机场到腾村,要一个多小时。沿途都是长满松树的山岭,山下就是绿油油的稻田。汽车就在田野间穿行,在山岭间穿行,在村庄间穿行,先走高速公路,然后走国道。高速铁路偶尔与公路平行,复兴号高铁不时无声地疾驰而去。公路两旁不时掠过一些村庄,三五层高的独栋楼房,掩映在绿树之中。
唐选强十几年前,与妹妹一起回大陆家乡探亲,看望大哥一家。当时从台湾飞抵广州,再从广州坐班车回桂南。大哥从兴旺县来到桂南接他们兄妹,然后坐班车回到兴旺县腾村。旅途劳顿,下车上车,感觉回一趟家乡很辛苦。才十来年,家乡变化好大,不但开通了高速公路,开通了高速铁路,竟然还开通了飞机!
唐应该离家时,可没有现在这个福气。那时候,时局动荡、兵荒马乱,虽然他是国军的团长,可是连汽车都没得坐。他步行离开腾村,到了沙土公路边,很久才搭上一辆烧木炭做动力的卡车。卡车吭哧吭哧地喘着气,遇到上坡路,只好停下来,司机紧踩刹车,副司机下车,在后轮垫三角木头。卡车吭哧吭哧,往上爬一步,就往前挪一回三角木头。卡车烧木炭作为动力,木炭当然没有后来的柴油、汽油动力强劲。卡车到了贵县,用了五六个小时,唐应该上船。顺着西江往东,向广州顺流而去。
现在告诉他的子孙,他们还笑话呢。卡车烧木炭也能行驶?打死都不相信!不相信。他们现在就自己开着汽车,烧的是汽油。从桂南机场回到腾村,跟腾村到贵县差不多一样距离,但只要一个多钟头。水泥路一直通到腾村,各巷口也是水泥路。在村口,一条红布横幅在阳光下迎风招展:迎接唐应该回家!
然而唐应该不能回家,甚至连腾村也不能进。兴旺县的风俗,人死后,不能回村回家。或是二次葬,“起山”的骨骸也不能回村回家。要么把骨骸直接下葬,要么在村外某个偏僻地方暂厝,等待家人选好吉日良辰,再将其安葬。唐选富的族人们,扛着两口敞口金斗,实际上是半米多高、五六十公分径的瓦缸,在村口等候。金斗就是骨瓮,专门装殓二次葬的骨骸。有窄口、敞口两种。唐选富为唐应该夫妇准备的就是敞口金斗,因为,他们已经变成骨灰,已经装在骨灰坛里,要连骨灰坛都放到金斗中。只有敞口的金斗才能放下骨灰坛。
唐选富想得周到。他们沿着山路,直接把车开到黄岭脚下,在水泥路边一面较高的土坎前停下。族人们也扛着金斗跟着,协助家人,将唐应该夫妇的骨灰坛装殓到金斗中。唐选富、唐选强兄弟俩,从广汽传祺越野车上捧出骨灰坛,慢慢把红布打开。这两块红布从台湾一直陪伴骨灰坛回来。两只缎黄色骨灰坛呈现在腾村人面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骨灰坛,虽然偶尔听人说起。他们的先人都是土葬,出殡的前一天,直接殓入棺材,然后入土为安。七八年以后再“起山”,把骨骸捡起,殓入骨瓮,这是二次葬了。兴旺人把骨瓮叫做“金斗”。
唐选富、唐选强兄弟俩又用红布,重新包好骨灰坛,然后隆重地殓入金斗,又将腾村家里带来的红布覆在金斗上,然后上盖。这两只金斗,一只描有“龙”的图案,一只描有“凤”的图案。“龙”代表男性,“凤”代表女性。旧时皇帝是“龙”,皇后是“凤”。封建帝制废除以后,普通男女反而享受帝制时代的称谓啦。唐应该当年在浙江省海宁县与李芬芳结婚时,一对枕头,也是“龙凤”枕头,唐应该枕的是“龙”,李芬芳枕的是“凤”;后来,唐应该在金门与陈桂花结婚时,仍然是一对“龙凤”枕头,唐应该是“龙”枕头,陈桂花是“凤”枕头。不过,这时候的“龙凤”,已经没有封建帝制的意思,而完全是大众世俗化审美的意识了。唐应该被放进“龙”金斗,他在台湾娶的老婆陈桂花被放进“凤”金斗。把金斗放入事先在坎上挖出的一个土龛里,这个土龛比一般的大两倍,要暂厝两个金斗呢。族人们在金斗前,摆上熟肉熟菜,摆上水果饼干,摆上酒杯茶杯。点上两支红蜡烛,点上一大把香。在场的每人手拿三五支香。唐选富斟酒,唐选强斟茶。每斟一次酒、一次茶,他们就率领儿孙向唐应该夫妇行三拜九叩头之礼。酒过三巡,茶过三巡,点炮烧纸。腾村上空回荡着哔哩叭啦的鞭炮声。
大家把手中的香火插到土龛周围的泥土。
唐选强终于放松地长出一口气。七十年啊,父亲回到了朝思夜想的家乡,回到了他的落血地头。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和妹妹唐艳玲一直抱着骨灰坛,生怕中途出现什么差错。他又想到了余光中的诗句。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他们从台湾回来的,第一次见识这种仪式,很陌生。他们当年给父亲办丧礼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多繁文缛节。只在殡仪馆举行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就火化了。可话又说回来,既然落叶归根,一切得遵守家乡的风俗。
四
父亲为啥在两岸刚刚开始解冻,就患上肝癌?唐选强觉得,一定是长期抑郁造成的。
当知道唐应该在大陆有个太太,有个儿子,还寄钱给他们,母亲觉得受了莫大的欺骗。民国四十四年,唐应该所在部队驻守金门。当时有十万军队在那里与大陆解放军对抗,要反攻大陆,要光复大陆。然而,几年下来,由希望而失望,由失望而绝望。唐应该返回大陆与妻儿团聚的愿望终于落空。他开始了恋爱,经人介绍,认识了母亲陈桂花,一个渔家女。
“我不相信你当官的,没有太太。”陈桂花当时不相信唐应该没结婚。
“军人讲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唐应该对陈桂花信誓旦旦,“我真是独身一人!”
“谁能证明你没结过婚?”
“我的战友能证明!”
于是几个战友被唐应该拉过来。大家都说,唐应该因为一直打仗,先是打日本鬼子,后来跟共军打,没有机会没有条件结婚。陈桂花就相信了,嫁给唐应该。就在他们结婚的那年,唐应该留在大陆的小儿子得天花死了。当然,这是后来才知道的。结婚后第二年,唐应该退伍,陈桂花跟着回到台湾本岛,在台北生活。唐应该有退伍年俸,陈桂花没有工作,靠唐应该的年俸过日子,小夫妻俩倒也滋润。后来,唐选强出生,接着是妹妹出生。一家四口光靠唐应该的年俸,逐渐入不敷出。他只好通过战友的介绍,在学校里谋得一个教体育军训的位置。陈桂花揽些针线活回家。这才把兄妹俩养大成人。
现在忽然冒出大陆太太儿子,还要给大陆寄钱!回想起谈恋爱时,唐应该的信誓旦旦,陈桂花怎么能不生气?
“我们生活这么艰难,你还要寄钱去大陆养大老婆大儿子!”陈桂花十分悲伤气愤,“没法过下去啦!你滚吧,滚回你的大陆,滚回你大老婆大儿子那里去!呜呜!当初真不该相信你,你这个骗人的军人!你这个负心汉陈世美!呜呜!”
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台湾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也知道陈世美。所以,骂起负心人,也就比照陈世美,骂得头头是道。
妹妹唐艳玲偷偷给唐应该香港的战友写信,请他劝父亲,不要再跟大陆联系,不要再给大陆寄钱。唐应该知道后大发雷霆。
“不懂事!不懂人情道理!你滚,再也不要回家!”
唐艳玲哭着搬到工厂集体宿舍。那时正好是台风季,街树被刮断好多,台风刮得黑天黑地,大白天路灯也亮起来,又彻底黑了,断电了嘛。陈桂花和子女结成统一战线,与唐应该冷战、对抗、怄气。唐应该几十年来都在挂念大陆的亲人,得知亲人消息后,又兼职多做了一份保安的工作,还给人送煤气什么的,好赚钱寄回大陆。然而,妻子儿女不理解,整天冷战。辛苦一天回到家,没有一声亲切的问候,没有一付关怀的神情。只好抽烟,一边给大陆写信,一边抽烟,一边流泪。
唐选强相信,假如当年家里还有另外的住处,或者母亲有办法,他们肯定离开父亲另外过了。父亲退伍后,后来住进了台北市陆光六村八号,那是免费得到的房子,产权也是父亲的。所以,没办法,一家人还得在一起过,只不过与父亲已形同路人。
父亲就是抑郁加抽烟,患上肝癌的。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五
还没到吃晚饭时间,唐选强兄妹他们,在唐选富带领下,到老屋瞻仰。老屋在腾村中央,社头塘北面。夕阳照耀着社头塘,一潭清水没有一丝涟漪,像一面镜子。社头塘大约才半亩多一点,原来各家的排污水、雨水、猪屎、猪尿、垃圾都注入社头塘。这几年搞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垃圾、污水、雨水都不再流入,水就清澈了许多。
“为什么叫社头塘?”唐选强的儿子好奇。
“听老辈人说,腾村的社头原来在塘边,所以叫社头塘。”唐选富回答,“现在社头在新塘岭。”
“什么叫社头?”唐选强的儿子虽然当了父亲,但还有很多问题。
“社头就是,就是一个村的保护神,就是一个村的土地神住的地方,”唐选富也不大懂社头究竟是什么,只能大概说说。
老屋是一栋两层瓦盖的楼房,二层地板是用水泥预制板铺设的。这是唐应该八十年代从台湾寄钱回来,唐选富与母亲一起盖的。他们当时很穷,住着一间八九平方米的破茅房。父亲寄钱回来,他们就把钱攒下,将破茅房拆掉,在原址上盖了两层房子。现在这房子也已废弃,唐选富两个儿子在村东盖了两栋新楼房,那是生产队解散、农村土地承包制时划出的宅基地。
“你爷爷当年一边养家,一边打工寄钱回家乡,很辛苦。”唐选强给儿子忆苦思甜。
“当年我们不知道大哥生活这么苦,还埋怨爸爸退休了还要打工,给大哥寄钱。”唐艳玲接着说,眼里噙满泪水。
晚饭前烧纸,供奉祖先。在唐选富大儿子的楼房一层厅堂,坐北向南,供着一张八仙桌。桌上正中位置,贴墙放置“祖先牌位”,牌位前是一个陶瓷香炉,香炉上燃着一对红蜡烛,又在红蜡烛旁边点着三支香。香炉前,供奉着两排各三个碗,分别盛着少量米饭、少量菜品,都是从即将开席的米饭、菜品中,舀一点盛在碗里。往外又分两排各摆着五个酒杯、五个茶杯,每个酒杯旁边搁着一双筷子。酒、茶各斟三巡。
唐选富带领兄弟子孙向祖先报告唐应该他们认祖归宗的消息。
“列祖列宗!今天父亲唐应该回家,在台湾的子孙陪同回家,腾村和台湾两地子孙欢聚一堂。”唐选富、唐选强两兄弟恭恭敬敬站在八仙桌前,其他人站在后面,听他们兄弟俩说。“不管在台湾生活也好,在腾村生活也好,大家都是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列祖列宗保佑我们老少平安,家庭美满,生活富足!”
唐选富带头三拜九叩。礼毕,点炮仗、烧纸。
一大家子开怀畅饮。真是兄弟欢聚,其乐融融。
六
晚上,唐选强与唐选富同睡一铺床,睡在唐选富的大儿子二楼。本来,唐选富两个儿子的两栋楼房足够大,每栋五层,每层有五个房间,足可以安排台湾回来的两兄妹家庭,每人住一间房都绰绰有余。但两个老头却要睡在一起。大嫂因为给小儿子带孩子,已搬到小儿子家住。唐选强唐艳玲的儿孙辈,又吵着要与唐选富小儿子的孩子一起住。唐选富唐选强两兄弟第一次睡在一起,第一次同床共枕。大哥枕的是“龙”枕头,唐选强枕的是“凤”枕头,大嫂的枕头。他们共同回忆过往的岁月,共同感叹如今的生活得来不易。虽说是共同回忆,但他们的回忆却是不同的:唐选富回忆的是没有父亲的艰难日子,唐选强回忆的是漂泊异乡的身世,那种虽然有父亲,却没有根的无依无靠的境况。说得两人都唏嘘感叹,涕泪交流。
“不说那些令人伤感的事情了,过去的历史就让它过去吧,”唐选富改了话题,“我给你讲讲腾村唐姓的来历吧。”
腾村这个村子,古时就有了,但那时不叫腾村,叫邓村。是邓姓人家最早来此定居。唐姓原是兴旺县县城附近一个叫坡头村人,经常到处给财主们放鸭子,也来邓村。见邓村背靠冲锋岭,面前是条小河,鸭儿江,有个冲积盆地,土地肥沃,插一根扁担都能发芽。觉得这里劳作容易,养鸭方便,康熙年间就从坡头村搬来定居。渐渐地,人丁兴旺起来。而邓姓人家却发展不起来,人口逐渐凋零。最后剩下一两户,住不下去,无奈搬离邓村。邓村竟没有一个姓邓的了。所谓“造村人死早”,大概就是说,最先定居者,没有后来者兴旺,竟然逐渐死绝了,或者竟然不得不再次搬迁。邓村已没有邓姓人,名不副实,唐姓人就取“邓”字的谐音,把邓村改成藤村。因为冲锋岭下的灯草冲,有许多灯草,像藤一样密密麻麻。旧时邓村人都是用灯草做灯芯,放在清油里点灯。就这样叫“藤村”,一直叫到改革开放。唐姓有一位子弟考上大学,这个大学生觉得,“藤”字不大好,唐姓人被“藤”羁绊住,捆住手脚,不能兴旺发达,就改写成“腾村”,寓意腾村生逢盛世,肯定会经济腾飞、兴旺发达。他每次写信回家要伙食费,都是写“腾村”。久而久之,一村人都渐渐改用“腾村”,写在箩筐上的是“腾村”,来往通信写的是“腾村”,后来开始办理身份证,写的也是“腾村”,就固定下来了。
唐选强听大哥说,腾村唐姓是康熙年间搬迁来的,不禁感慨。他学过历史,知道台湾就是康熙年间清朝收复的。明朝时,台湾被西洋荷兰殖民者侵占。后来,郑成功打败了荷兰人,占领台湾自封为王。康熙皇帝即位后,花了几十年,才打败台湾的郑氏伪朝廷,正式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立政府机构,实行有效管治。直到清朝后期,朝廷腐败,东洋日本鬼子又占领台湾。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洋日本鬼子投降,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才恢复对台湾的管治。
“你说的是国家大事!我们平民百姓,哪里知道、哪里记得那么多历史?”唐选富听了弟弟的话,叫道,“我们又没读多少书,不知道国家的历史,只知道台湾是中国的,就够啦。我们只知道村庄的大概历史,知道家族的大概历史。”
那位大学生的美好愿望实现了。托改革开放的福,腾村每年都有子弟考上大学。在政府各级当公务员,吃“国家粮”。唐选富就有一个孙子考上县里公务员,吃起了“国家粮”。没考上大学的,到外省打工,到广东打工,渐渐地当起老板,办起企业。腾村人在广东、黑龙江、四川等地,一共办了二三十个工商营业执照。所办企业,有建筑工程机械的,有装修装饰工程的,有五金制品加工的,不一而足。这些企业,年营业额三千多万元。他们总是先吸收腾村人子弟就业,本村子弟不够时,才吸收外村人、外地人就业。每年汇回来的钱,总有一千多万元。有钱了,就建新房,还集资举办腾村各类公益事业。腾村人现在的房子,全都是三五层的楼房,把解放后建的泥砖瓦房全替换了。各家不但把自行车全换成了摩托车、电动单车,还有好些人家买了汽车。真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坐汽车!改革开放前,连做梦都梦不到的幸福生活。
“你知道唐姓人为啥搬迁来腾村吗?”唐选富又故作神秘问。
“腾村这里有条江,鸭儿江,有个小盆地,土地肥沃,插根扁担都能发芽,好劳作,好放鸭。”唐选强用刚刚听大哥的话回答。
“回答不全!”唐选富像老师评点学生作业,转过头去,贴着弟弟唐选强的耳朵说起悄悄话,好像隔壁有只耳朵在偷听。“还有一个更神秘的原因。”
兄弟俩脸贴着脸,像从小就睡在一起的手足。其实呢,他们五六十岁后才认识彼此,尽管之前曾无数次听父母提起过,从相隔遥远的两个家庭互相通信中知道有个兄弟。唐选富对弟弟说起了那个秘而不宣又尽人皆知的神秘原因。腾村唐姓的祖先,从县城坡头村来莲塘村给财主放鸭,就在鸭儿江西面的那片稻田。鸭子在田里吃落粒谷、吃小鱼小虾、吃螺蛳,祖先就跑到附近山腰上乘凉。临近中午,祖先突然觉得肚子疼痛得很,好像喝了大茶根,肠子被人扭搅一样,痛得他浑身冒汗,脸色煞白,脸上、前胸、后背都被汗水湿透了。祖先在坡上打滚,一声高一声低呻吟不止。疼痛持续了五个时辰,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不如干脆喝一口生水,加速自己的死亡,一蹬腿死掉算啦。他就爬到山腰的一口泉边,咕咚咕咚喝了几口生水。然后就趴在泉边等死。奇怪的是,他没死,肚子的疼痛反而好了!祖先喝泉水治好肚子疼痛的故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在四村八寨传开了。而祖先就与两位兄弟,搬迁来腾村定居。附近村寨的人,把那个泉叫神仙泉,人们经常络绎不绝来取水喝。泉水不大,人多取水,有时竟取干了,就抓一把泥土,回家再兑水喝,也能治病。从此,神仙泉的灵验就扩大到求财、求子、求平安,样样都应验。人们就在神仙泉盖起一间茅房,由一个叫“姑太”的还俗女尼主持,专门接待来求神的乡人,专门接收信男信女供奉的钱物。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姑太”被赶回家,茅房也拆了。文革结束后,神仙泉又恢复了香火,至今不断。人们都说,是神仙泉保佑,才有如今的好生活。真是笑话!
“那你们可以开发矿泉水卖呀!”唐选强忍住笑,也压低声音,对大哥开玩笑说。
“那不行!”大哥唐选富严肃起来,“神仙泉那座山,是莲塘村的,我们管不着。再说,出水量不大,都不够乡亲们取水,哪有多余的水卖?”
“可以往下挖掘,打通水脉,出水不就多了?”唐选强给大哥出主意。
“那要多少钱!要多少广告费!谁有这么多钱?我们不折腾这个,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不是生意人。共产党领导我们,过上小康生活,已经满足啦!”
“你们有共产党领导真好,处处想着老百姓!”唐选强感慨,“我们台湾老百姓没有这个福气,当官的天天折腾,国民党下台,民进党上台,换来换去,都只想着自己当官发财,都只想着自己的党派,根本不为老百姓的生活着想!”
“可不是!共产党领导就是好!”
“听你讲,我都心动啦。”唐选强叹道,“我能不能迁回来?”
“你傻!干嘛迁回来?不迁!”唐选富阻止,“你就在台湾占着,别让那些台独分子独占了台湾。等过几年,我们统一了台湾,你们也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像我们,脱贫了,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其实,台湾人民的生活已经不错啦,亚洲四小龙!唐选强萌生回迁腾村的想法,并非生活艰难,实在是因为感觉到孤悬海外,又没有什么亲人,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像回到腾村这样踏实。况且老家现在生活也快赶上台湾了。
确实,腾村已经脱贫,又搞乡村振兴,山清水秀,生活小康,家家都住起楼房,乡亲们满足啦。早几年,全国上下开展脱贫攻坚,腾村几户贫困户也脱贫了,盖起了新楼房,有四户贫困户在县城扶贫移民新村“老乡家园”住上了商品房。腾村一共有三十几户在县城买了商品房,当起了城里人。
人都有生老病死。腾村人几十年间,也有几个在打工城市病危的,但他们都是临死前,被子女送回腾村才故去。只有唐应该,客死台湾,直到现在,骨灰才由其台湾子女护送回腾村,回到他的出生地,回到他的落血地头。七十年啊!
未完待续
文/博爱人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博爱人,本名唐海干,男,生于1965年12月26日。广西兴业县人,大学毕业。熟悉热爱农村,长期在农村工作生活,现供职于广西兴业县经贸科技局。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