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祖孙三代上学记(散文)
作者:周国元
我家住垦利区董集镇官庄村,今年75周岁,是一位和共和国同龄的人。我是1956年虚龄8岁夏季上的学。那时的学校是在村中央路北一所供奉祖先的老祠堂和紧挨着的三间土改时被斗地主的住宅,拆掉中间的隔墙,连成了一个有六间正房,两间厢房的院落。老祠堂已有些年载了,屋顶虽是小青瓦的,可墙却是土坯垒的,两处建筑当时在村里还算是比较有气派的房子。
教师除本村一位富家子弟的人外,又从利津县城(当时的区划属利津县)调来胡士云和常美光一男一女两位速师毕业生当教师。何谓速师生?即找小学毕业或未毕业的人短期培训后即上岗任教。他们一人教两个年级。文化水平高些的胡老师教三、四年级,水平低点的常老师教一、二年级,都是复式教学。到升五年级后就到管理区驻地董集村1955年建立的高级小学就读。教师水平低,基本是现学现卖。
据上辈人讲,解放前村里只有私塾没有学校,私塾是专供富家子弟念书的,穷人没钱也是念不起的。建国后1952年才设立了学校,当时学校也只有一位本村的老师。因我村是大村,附近村没有学校的学生也步行到我村上学。我上学时。在校生1至4年级也就50余人。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年龄比老师还大。上学也没有年龄限制,有的甚至结了婚空闲时间也来学校读书的。教师住在学生家,各家轮流管饭。学生的学习用具是石板和石笔,只有高年级的作业本是纸的,笔是蘸笔,墨水也不是商店卖的那种成品,是用染布的颜色兑的,课桌凳是各户凑的,教学条件是相当的原始和简陋。
1961年下半年因生活极端困难学校被迫停课,1962年春复课。 1963年我高小毕业后有幸考入了利津一中读书。当时我一个14岁的少年儿童,坐木船跨越汹涌澎湃、浊浪滚滚的黄河,徒步往返近60里,夏日酷热难耐,冬季寒风刺骨,背着书包、给养、铺盖、奔波在一条长满荒草通往利津城的羊腸小道上,想想都有些后怕。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经济正待逐步恢复时期,物质条件相当匮乏,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一点也不为过。学生上学是自带给养,由于粮食极端紧缺,学生大部分吃的是地瓜干和黄须菜种子,粗粮少之又少,别说细粮了。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缺乏营养,个个饿得皮包骨头,羸弱多病。好多同学因家庭带不出给养而不得不中途辍学。虽然条件极其艰苦,家庭还是省吃俭用供我上完了初中。至1966年初中毕业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席卷全国,升学实行推荐制,推荐条件相当苛刻,我从此未有再上学的机会。但我这初中毕业生却是村里属凤毛麟角的文化人。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可学业没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半点冲击,功底还是可以的。那年代,村里有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村干部推荐我干了民办教师,后转入在编正式教师,成了我一辈子的终生职业。
我儿子8虚岁上学时是1980年,那时农村生产队刚刚解体实行了包产到户,农户虽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小麦虽很少,但玉米、高粱可以当主粮了。孩子上学虽不至于饿肚子了,但经济依然极度紧张。学校改在村中央路南,是十来间简陋的土房子,课桌櫈是水泥盘的土台子。1985年校舍改造以前,有句歌谣很能概括当时的办学条件:叫 “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包着泥孩子。” 可见条件是多么的简陋。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教具是自制的。教室还是木棂窗户,夏季教室里空气污浊,酷热难耐;冬季教室里没条件升火炉,学生的手指都冻得像胡萝卜一样又红又肿。晚上上自习课是学生自带小媒油灯,满教室油烟气呛得人难受。那时尚未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毕业后考试分数高才能升入初中,好多孩子因过不了升学考试这道坎,小小年纪10多岁年龄只能辍学回家干活了。虽然我的孩子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了初中,但初中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初中教师的主力军依然是文革时期二年制高中毕业生,未经专业培训的民办教师,由于民办教师的待遇是记工分,家庭拖累严重,一天8小时虽待在学校,但空余时间还要种自留地,教师精力分散,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学生要缴纳学费、课本费、要买学习用品,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有好多家庭负担不起。等孩子读完初中后,身体也长高了,家长也没长远目光,不经孩子同意,就让其就回家种地了。此时代,各村虽然也都有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和更罕有大学生,但这都取决于学生学习成绩及家庭实力。我虽是教师,深知孩子只有初中文化是太少了,但本来家庭条件就不是太好,分田到户后,地里需要人手,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就望学兴叹。让儿子回家务农了。
至2005年秋,我孙子也已到了入学年龄,他上学时,农村早已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也有极大的好转。基层教学点都已撤消,各村联片办起了联合小学集中就读。我孙子读书的学校是官庄、左王、赵马、薛家、秦家五村联办的小学,建在占地20余亩的郊外地带,学校是按“六配套” 建的标准大院,校舍宽敞明亮,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教学装备齐全。师资力量也大有改善,全是分配来的大学生,教学条件十分优越。至2008年,国家又免除了学杂费、课本费,学生无负担在校读书。读完小学升入初中后,又赶上全乡五处联小全部撤消,于政府驻地董集村盖起了教学楼房,成立了实验学校,配备了校车,教学装备先进,全部是现代化教学,1至9年级全部迁入集中就读,不出大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九年一贯制。孙子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继之升入大学,大学毕业后又顺利进入了卫生战线事业编。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那办学条件已属超一流的现代化了。
祖国发展,日新月异。自上世纪1957年至现在,回顾我祖孙三代的上学经历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办学条件,实实在在发生了天翻地覆根本性地变化。可以看出: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少数人接受教育,到全民接受教育。从传统化教育模式到现代化教育模式。校舍从民房到公房。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平房到楼房。师资力量从当初的速师生、民办教师,到现在的大学研究生,教学用具从土法自制的到正规厂家出品现代电子化的,图书从仅有的课本到无限量的课外读物,学生上学从原来的步行到自行车、乘校车,学生素质从原始的读书识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走的是一段曲折艰难而又辉煌灿烂的奋斗之路。
如今,哪个村里都有为数不少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的也不在少数,他们供职于全国各个单位,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建国后教育事业地飞速发展,也只有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能实现的。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战略方针,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家会继续加大对教育地投入,相信今后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灿烂。
文/周国元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周国元,笔名果园。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东营市作协会员,市级优秀教师。退休后受聘编纂《乡志》《村志》《镇教育志》已出版。一九八二年开始发表作品,业余写作四十余年来,先后在省、市、县发表近三百余万字的作品,并有多篇获奖。载纸刊作品二十余种六十余篇。出版个人纯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故事、影视剧本、评论、随笔等合集四本。系南京远东书局、网刊《首都文学》、大型双月纸刊《河南文学》第六批签约作家。
文/袁春英

作者近照
作者简历:袁春英,微信名追梦,辽宁黑山县人,农村妇女,一九五零年生,善讲故事,自编儿歌,而今生活惬意,写诗充实晚年,自怡夕阳红!愿诗给余生添写华彩!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
《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