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而算,距再来通城已十二三年光景了。
昔日的友谊还是浓浓的,但城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觥筹交错间,我逡巡在一些餐饮店,聚会一些投资者和管理层与后厨大佬。知悉到:通城的餐饮有了变化,也在紧锣密鼓的跟随时代步伐,新模式餐饮店鳞次栉比。而我往日的兄弟们也发展皆好,留下的几个徒弟都是颇有分量的大师傅了。就连我昔日纵情流恋的锡山,也有了更美的调整,颇耐人寻味。踱步在木鱼湖打水处,熙熙攘攘,让人甚是欣慰。
但我所关注的,还是餐饮。
武汉黄鹤楼发脉,一支三爪,通城锡山停了一爪。来龙深远,所以,这里人丁兴旺,人才不泛。县城不大,三省交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具个性的风土人情和地方菜肴。
所以,地区家常菜,经久不衰,一直是任何一个赖以生存的店铺所不能缺失的一部分。
然而,因为非流动性商业城市,所以食者需求有限。加之店铺颇多,所以能够稳兴不衰的店,也寥寥可数。
锅里有限,碗里亦有限,这是常规。
只是我在想:缘何这些年来,通城餐饮虽然在跟进,也在时新,但是相比十多年前,总体氛围依然如旧。更难说有哪一家店能做到独领风骚。弱弱地细细想来,有三个方面需加强:
一,投资者和高层方向定位没与时俱进:
作为投资者和管理层,需要创新思维并走出去。
“井里青蛙井里天”,不出去吸收新的血液,必然会故步自封。商业如学业,不学则退。
二,餐饮大趋势环境下更新落伍。
现今餐饮大环境下,一日千里,瞬息万变。无论是菜品,装修风格,还是管理流程与运行模式。君不知,餐饮连锁店各个部门都有专门专人在走访借鉴学习。你若还低头玩着手机,守着以往的老套,殊不知,转身差距,有天壤之别;
三,模式守旧与脱轨。
模式,不只是装修,还包含店铺的营销与整体管理规划操作。别人都刷抖音了,你还在聊Q Q,能不脱轨吗?经商,不只是要接地气,还要迎天时,才能政通人和。改变守旧,只有学习,集他人之长,丰自身之形。你若无法自创“五禽戏”,你就只有学习“八段锦”。
另外,对于有一定规模可以开设宴席的酒店,需要追求酒席求精。传统观念里,酒席就是大锅菜,但是作为餐饮店,在竞争之下,酬宾活动都在做。
酒席菜品的新鲜与精致,更是口碑的灵魂。一次酒席一百多两百多人,这口碑来的最廉价而迅速。目前,通城并无消费者推崇的哪一家酒席做的“最好”。
通城餐饮市场潜力很大,当然难度和付出也将很大。
其实,针对通城,这种内循环式的食客区域,我认为,接地气的要标新立异,更是餐饮的赢家法宝。
第一,模式的标新立异,比如,通城还没一家“庭院式”高消费层面店,风格不失古韵,不落时潮。这种店铺,不能在闹市,以接待餐、应酬餐、和某些特殊餐与高层次宴请餐为消费群体。出品新颖,形色俱佳;设施精致,服务入微;庄园氛围,环境优雅,融美食与景观一体。饭前赏景,饭后踱步,甚是优雅!一桌消费几百乃至几千元不等。是真正的精品餐、时尚餐,甚至营养餐,而且出新必须层出不穷。所以,只有掌握契机,捕捉灵感,突兀而出,打开局面与破圈,收入诚然不欺也;
第二,“特色”的影响力。特色可以是单品,也可以是方式。单品就是某一道与众不同的菜,口味一流而大众青睐,这有些难度,但也要纳入思考与尝试。方式,就是跳出常规的经营理念。比如,“笨萝卜”的超廉价,快速而去预制菜的现炒出品,让他们任何一家店铺都能门庭若市。目前通城还没一家这样的店。
通城县城小,这种模式的店对于位置选择并不重要,但它真能做到“好酒不怕巷子深”,如风一般的传播,迅速火爆。
我本想在通城开一家的,辗转几回,遗憾未果。
另外,对于特色的定义,除了单品的个性化外,还有就是把普通的食材,用普通的烹饪方法,用真实的原料,做出最佳的效果,这也叫特色,这类型店铺,我们岳阳有许多家,可供参考。
特色,除了出品,还可以是形式。最开始做“煲仔饭”的人,肯定是赚了钱的人,哪怕最先做“木桶饭”“盖浇饭”的,也是赚了的,还如蒸菜馆,称重式与自助式快餐等等,都是赚大了的。今天,你有没事想过新的特别的形式吗?有,就是特色!凭新颖,哪怕你出品一般,客人上当也会来一次。只要你对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考察到位,用上新的形式,把出品做真,难道还不稳赚吗?
时下,我正在着手两本书籍的编写,一本是风水书,另一本就是烹饪书。我在烹饪书中提到的出品理念就是,“去除异味,提升本味”。一名厨者,能做到这点,自然会出类拔萃,我认为,这就是做菜之灵魂。
看过武侠小说的都知道,达到一定境界,出手就如擎天大手,独揽风潮。在一个非企业林立,商业往来繁华的县城,谁能做到那只擎天大手,谁就能独占鳌头,享誉第一?
聊归聊,做归做。开创一片世界,敢叫日月换新天,难度是很大的,但是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努力,做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餐饮同仁,一起加油。
你追我赶,也是对餐饮的推进。饱了私囊,福了社会。
在通城,我浅说这些观点,因餐饮范畴太大,我亦再回不久,文墨有限,经验也难免片面而偏颇,若有不当之处,同仁勿怪,一起加油,是为至理。
愿通城餐饮界风生水起,光辉闪烁并标榜于世人。
作者简介:
李勇,湖南岳阳县人。
优秀餐饮工作者,曾组建“李勇湘菜厨师网”。厨艺精湛,尤善对菜式菜品的创新与研发。酷爱文学,并在《岳阳晚报》等报刊发布诗词散文及美食作品和餐饮论文。
作者简介:
张文波,现为湖南岳阳晚报新闻记者。
曾在海南省新闻界工作过二十年。
1989年加入海南省青年作家协会并取得作家证。
从事新闻工作已有三十四年。
一生致力于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工作。
曾在国家官方公开发行媒体发表三十二万字左右长篇小说《梅山深处 花花的故事》(与人合作);《滴露的山茶花》(与人合作)等中篇小说(每部五万字左右)三部;短篇小说《教授的女儿(与人合作)三部(每部三万字左右及诗歌散文一千多篇。
另外,发布的新闻稿件数以万计。
一生致力于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工作。
在文学创作之路上,我永远在路上。
座右铭是:“做一个真正有信仰、有情怀与有骨气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