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
●文/炜枫

“和”,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无尽深意的汉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将其奉为核心,一句“家和万事兴”道出了家庭和睦的美好期许;“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更是深刻揭示了“和”在成就事业中的关键作用。诚如先哲所言,和,则兴;争,则害。在这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和”的真谛值得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去细细领悟、深深探寻。

“和”绝非是毫无原则的妥协与退让,亦非盲目地迎合与顺从,而是在坚守自身底线与原则的基础之上,以一种圆融豁达的姿态去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实现整体的和谐共生。正如《论语》中所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正的“和”,是允许差异的存在,尊重他人的观点与选择,接纳世界的多元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拥有着各自独特的思想、个性和见解,正是这些差异相互交织、相互碰撞,才共同编织出了这个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世界。在“和”的温润氛围中,我们能够以包容的胸怀去拥抱不同,以谦逊的心态去相互学习,从而携手共进,共同迈向更高的境界。

回望悠悠历史长河,“和”的力量宛如熠熠星辰,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开明睿智的君主,广纳贤才,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开创了举世瞩目的贞观之治,使唐朝在他的时代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强大、繁荣的国家之一。他深知“和”的重要性,以宽容大度的胸怀对待群臣,任人唯贤,不因其出身、背景或政治立场而有所偏见。正是这种君臣一心、上下同欲的和谐局面,为唐朝的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朝末年,赵高弄权,指鹿为马,致使朝政混乱,民不聊生。内部的争斗与倾轧,让强大的秦帝国迅速走向衰败,最终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土崩瓦解。此乃“争,则害”的惨痛教训,它如同一面镜子,警示着后人:内部的不和与争斗,必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和”的价值愈发凸显,其意义也更为深远。国际舞台上,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合作与交流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让人类社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宛如一条友谊的纽带,将沿线各国紧密相连。在这一倡议的推动下,各国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正是“和”在国际交往中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了“和”的强大力量。

然而,或许有人会心生疑虑:竞争乃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和”的理念是否会削弱竞争的活力,阻碍社会的发展?实则不然,竞争与“和”并非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竞争应当是在公平、公正、和谐的环境中进行,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潜能。正如在体育赛场上,运动员们为了荣誉和梦想奋力拼搏,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尊重对手,秉持着体育精神。当他们在赛场上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时,所展现出的正是竞争与“和”的完美结合。这种良性的竞争,不仅能够推动个人的成长与进步,也能够促进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和”的理念同样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曾经一度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肆意破坏生态平衡,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掠夺和伤害。然而,大自然以其无情的反击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生态灾难接踵而至。这些惨痛的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并非大自然的主宰,而是其一部分。当我们秉持“和”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地球家园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古代哲学家庄子就曾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与统一。这种思想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归到和谐共生的轨道上来。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家和万事兴”这句古老的谚语,蕴含着深厚的人生智慧。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理解、包容,能够共同抵御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在柴米油盐的平淡中书写着爱情的真谛;父母与子女之间言传身教,沟通无碍,传递着亲情的温暖与力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人们能够感受到无尽的关爱与支持,从而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界的挑战。相反,一个充满争吵、矛盾与冷漠的家庭,会让人身心俱疲,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家庭中的“和”,并非是表面的风平浪静,而是在面对分歧和困难时,能够以爱为基石,通过坦诚的交流和相互的妥协,化解矛盾,增进感情。

于个人而言,“和”更是一种内心的修行和境界的提升。在这个充满诱惑与压力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焦虑、浮躁的情绪之中。内心的平和成为了一种稀缺而珍贵的品质。拥有一颗平和的心,能够让我们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坚定,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不被一时的得失所左右。正如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使我们能够以平和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人生,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在与人相处时,以和为贵,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感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也能够为我们的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和”是一种智慧,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它不是对矛盾的逃避和忽视,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化解矛盾;不是对差异的抹杀和消除,而是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和互补。在“和”的指引下,我们能够实现家庭的美满幸福,社会的安定有序,国家的繁荣昌盛,世界的和平共处。让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和”,用真诚的行动去践行“和”,共同谱写“和”的壮丽篇章,让“和”之韵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流传,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和”的怀抱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吴炜枫,男,八五后,湖北襄阳人,青年学者,法律工作者,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国际华文作家协会会员,阅文集团作家,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北大五四文学社社员,中国作家网会员,国际华文作家协会大中华区常委、副会长兼宁夏分会会长。深圳市长青新诗学会副会长。《秋之韵文苑》副主编,《长青新诗微刊》执行主编,《星上文化传媒》编委,人民文学出版社“楚天杯”帅作文大赛一等奖,第四届“长江杯”中国诗歌大赛一等奖。第二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2023年“风雅杯”新时代诗词美文笔会二等奖,著有《独观大略》一书,各类诗刊,文集,报纸和网络平台发表作品一千余首。2023年12月加入中国第一个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北京诗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