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的下游,有一座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城济南。济南是山东的省会城市,下辖长清区。长清区有一座英雄的山叫大峰山,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著名的泰西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长清这个革命老区当时之所以称为峰山县,名字便是由此而来。抗日战争结束后被撤销,又恢复叫长清县。长清乃地处泰山之阴。过去此处老百姓习惯种植洋槐树,每当四月槐花盛开的时候,长清大地到处飘香,浓浓槐花香使人陶醉,槐花凋零时地下一片漂白,似天上下了一场槐花雪。
上 篇
第一节:故乡槐花与父亲
峰山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和缅怀,仅本县籍有名有姓的就有革命烈士1600多名,还有数不清的无名烈士,将鲜血洒在这块土地上。峰山县抗日县大队及所属人民武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参军参战,共配合部队和单独作战1500余次,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峰山县大地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寇侵略者的英雄凯歌,给后人留下许多光辉不朽的故事。当年战火纷飞的抗日根据地,如今已成为景色宜人的国家森林公园。
大峰山在我的故乡,小时候每到清明节,老师带领我们步行二十多里地,到大峰山给烈士陵园烈士扫墓,缅怀革命先烈,聆听当年老八路讲他们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打鬼子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仿佛是在昨天。大峰山景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西南部,地处平阴、长清、肥城三县区交界处,距省城济南47公里,紧靠 220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山东省水浒旅游线上一处新的旅游景点。
大峰山山势围合,三面峭立,曲如列屏,形若箕掌,因其顶峰高而大,故得名——大峰山。风景区以森林景观为主题,人文景观点缀其间。它始开发于汉,兴盛于明、清。景区内主要景点有:齐长城遗址、峰云观、天麻峪、三教堂、璇玑洞、石鱼石鼓洞、黄崖山寨、长清革命历史纪念馆和革命烈士陵园等。
每到四月份山上的槐花漫山遍野,我仿佛认为槐花每年一次开花就是献给山下烈士陵园里烈士的鲜花,槐花是洁白的,山下革命烈士陵园里松柏青翠,庄严肃穆。我每次到大峰山景区都会到烈士陵园凭吊烈士。笔者写了很多当地红色故事,可从没有写过自己父亲的故事,只见过父亲他有几十枚勋章,知道他打过日本鬼子,参加过很多战斗。后来,由于多次搬家那些勋章不知怎么就都丢失了。他晚年患病后经常念叨他的战友。回想起战争年代,梦到他的战友;梦到他在行军,梦到和敌人打仗。他睡觉特别惊醒,别人睡着,外边发生什么动静都不知道,他睡觉能听的清楚;这是他十几年在部队养成的习惯,到老年也没有改变过来。他曾说过这是在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他在刚参加游击队时,住在群众家中,他们十几个人住在一间屋内,因为放哨的睡着了,敌人摸进村子,被查哨的队长发现,便向敌人开了枪,这才惊醒所有人,那次就有他的战友牺牲;从此在部队十几年养成一种睡觉非常警醒的习惯,不管多累,只要在门口有人走过,他都能听到。战争年代睡觉如果太死了,敌人来了怎么办?”他说道。但我问他在战争年代详细情况时,他就会掉泪。只是摇摇头讲到:“不说那个年代,太惨了、太惨了,牺牲的人太多了;新中国建立可不容易,你们年轻人一定要珍惜......。”
大峰山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比城市高2-3倍,夏日里的漫山滴翠、潺潺流水让人感受到“天然氧吧”的心旷神怡。阳春四月,进入大峰山根据地风景区,就会闻到槐花香味。槐花被风一吹,像天上飘落的雪花,飘飘洒洒,漫天飞舞。
大峰山景区内保存有始建于2500年前的齐长城和阵容庞大的齐国屯兵营等很多景观,无声的美丽景色见证了当年长清军民同敌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我的父亲是从大峰山抗日游击大队输送出去的军人,我对大峰山革命根据地非常敬畏和崇拜,因为战争年代从大峰山输送出去的军人达到13.8万兵员。大峰山是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长清的延安”,中共第一届长清县委就诞生在这里。党和国家领导人田纪云、万里、段君毅等,抗战期间都在大峰山工作过;上世纪70年代八大军区中有4个司令员出自大峰山;有7个省委书记在大峰山战斗过。
长清区内,文物汇萃,人杰地灵,英雄的长清大地,是红色的革命根据地,红色的革命传统代代相传。长清地处泰山西北,其文物古迹和遗址较多,但这里六十年代和全国一样很落后,也很偏僻,地理位置是处在丘陵地区,这里是齐长城源头,从这里的黄河岸边开始齐长城蜿蜒千里伸向东海。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从盘古开天地,母亲河的水便从昆仑山源头咆哮而下,曲曲弯弯,弯弯曲曲滚涌着入海。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描写黄河的壮美。从古到今有很多赞美黄河之水的诗词、电影和文章,可黄河几千年来的洪水泛滥也给住在黄河岸边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里的老百姓勤劳朴实,待人热情、耿直、善良。在60年代和全国一样,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粮食颗粒不收;老百姓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春天,山上的槐花和榆树叶被人采摘的光秃秃做为充饥的食物。
故乡西靠黄河东靠山、在五六十年代,甚至到七十年代初,还是十年九旱一年淹、旱了地里长蚂蚱、涝了地里生蛤蟆,站在村边向东望去,山上光秃秃的不见一棵大树;向西看去,是白茫茫的沙土地泛着盐碱,人们生活非常困难;我就是呼吸着这样的空气、在这样的天空下默默的成长着。
小时候生产队里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种了有几十亩的一大片洋槐树林,每到春天我总徘徊在穿过槐树林的小路上,看一遍又一遍槐树是否开花苞了,当春天槐树林小树开花时,我都迫不及待的摘一朵先尝尝。因为故乡是一个半山半洼村庄,洋槐树具有生长快、寿命长、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耐寒冷、对土壤适应性强、抗病虫害、木质硬、适应做生活生产工具等特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树种。过去老家有很多种植这种洋槐树的人家,远远望去,房前屋后,沟边路旁,岭上岭下,到处是一棵棵、一丛丛、一片片的槐树。每年花开季节,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白雪似的槐花,地上落着厚厚的一层“槐花雪”。那种香气哟,直透人心窝。每天都会有人到槐树林摘槐花,作为春天调剂补充食物满足味蕾需要。
我和小伙伴就在槐树林里捉迷藏,累了就躺在长满青草落满槐花的地上,看那槐花晶莹洁白,在蓝天白云、石头墙的背景下更显清丽脱俗,如不施粉黛的绝代佳人。夏天在槐树林割草,凉快;秋天就去扫树叶用作燃料烧火做饭。在槐花灿烂如雪时,小小的村落被浓郁的绵甜香味弥漫着,一串串雪白香甜的槐花,装扮着村庄。但在七十年代末村里把那一片槐树林去掉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大片槐树林,也没见过成片的槐花在盛开时候的模样。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便是村里村外那一片雪白的槐花,那一片盛开着羽白的小花儿。如今,不论身在何处,每当看到槐花盛开时,一种对家乡的眷恋和美好年华的回忆便油然而生。
家乡槐树树干高挑挺拔,带刺儿的树枝支撑着椭圆形的绿叶,在明媚的春光里,绿中泛黄,翡翠般晶莹剔透。槐花的香味若丝若缕,若有若无,飘飘渺渺,悄然侵入人们的嗅觉,诱惑着人们的倦意。向阳处的槐花吮吸着光线,先是有了一点点淡淡的白色色彩,稀稀落落的到后来,也许一周的时间吧,那一片槐花便开成了一片雪,一片烂漫的雪,站在高处俯瞰,如同尚未融化的瑞雪一般,在阳光和春风的交织中闪烁着银光,清心润肺,令人陶醉。花期10多天结束后,看那雪白的槐花不断地从槐树上飘落覆盖在地面上,那一枝枝雪白的槐花,那一片粉白的槐树林,琼堆玉砌一样在春风中摇曳,让原来性格和轮廓线条粗犷的村庄多了几分的柔情与浪漫,家乡成为了一幅水墨画。槐花清香,随着春风的足迹飘洒到每一个角落,这时的家乡村庄是飘香的。
时光荏苒,岁月过去了近几十年,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享受着甜蜜的滋味。但不能忘记过去艰难困苦的生活,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浴血奋战,英勇牺牲革命革命烈士和为革命做出贡献的老区人民。永远不能忘记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革命老一辈。由于父亲不愿意过多讲自己过去的事情,我知道的也不多。只有把从小听到他的零星故事片段给串联起来,对不清楚的地方,我便到区档案局查看我父亲的档案和有关资料,揭开那段尘封的历史。
父亲由于只读了两年私塾,在部队十几年学了点文化,他性情耿直,又是军人出身,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眼里揉不得沙子,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让步,从不搞溜须拍马,阿谀奉承那一套。转业后回到地方工作,对不符合上级规定的事情无论谁说都不予通融;办事不圆滑,得罪了一些的人。因此,到地方没有当上过什么官,直到1980年离休告老还乡,就是一个普通离休干部。我是家中长子,组织照顾一子女给与安置工作,我接替父亲参加工作后,家境才逐步有了好转。我的母亲,姐姐,弟弟,我们一家人,成为农村户口,虽然家中有挣工资的贴补家庭,但是生活仍然十分艰难。改革开放后,我家也和全国一样,生活渐渐好转。在那之前,特别是六十年代生活相当困难,基本上是年年吃粗粮,一年吃不上几次细粮,村里有很多群众去讨饭。小时候家庭状况在这个小村庄还算是中上游生活水平的人家,但粮食也是不够吃的;于是每到春天都会采摘一些槐花食用,平常用一些胡萝卜、地瓜、南瓜、地瓜干面子、高粱、谷糠、玉米面充饥。每年槐花盛开的时候,就会使我回想起童年吃槐花的情景。一个飘香的记忆、一段难舍的情缘、都是因为槐花盛开。每年的四月,我家门口那棵高高大大的槐树都挂满了一穗穗的槐花,散发着浓浓的令孩子都眼馋的槐花香味。这个时候我都会爬到树上去摘一些洋槐花,弟弟和其他小伙伴们,流着口水站在树下,听我喊一声“闪开”,然后挂满洋槐花的一个个枝桠从我的手中落地,弟弟们就会一拥而上,抢下那些白白的洋槐花放进嘴里,还不忘看着树上的我能否在下一次扔下更大的一穗槐花。不远处的妈妈拎着篮子,安安静静地看着孩子们都不抢着吃了,她走过来把树上摘下的槐花收拾好放进篮子。全家都会连续几天吃上掺有洋槐花的饼子,左邻右舍大娘婶子也会尝到我母亲在大铁锅里贴的新出锅槐花饼子。槐花也算得上是春天树上的一种的新鲜食物了吧。
几十年过去了,槐花饼子的味道早已慢慢淡化,但关于那些槐花的记忆却在每一个春天愈加清晰。每年到了槐花开满枝头,花香四溢的时节,我都会想起父母,父母在世时他们给予我们的爱也像春天里的槐花一样,挂满我心中那棵洋槐树的枝头,随风摆舞,撩拨开我所有的烦恼和回想起小时候的一些记忆,带我这已当爷爷的人回到那的童年岁月里。家门口的那一棵大槐树,有这颗大槐树为我们一家遮风挡雨;树下放着一个大石碾盘,作为我们一家夏季吃饭的桌子。
那个时候父亲在外乡镇工作,每星期回家一次,用他一贯的严肃面孔看着我和弟弟,询问我们每一天在学校学习情况,如果考试不好或者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就会挨训甚至挨揍。我是既怕父亲回来,又盼望回来,父亲每次回来都会给我带回几本连环画书,我记得有《鸡毛信》、《地雷站》、《平原游击队》、《雁翎队》、《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雷锋》、《草原小姐妹》等很多,我就会在槐树下召集很多小伙伴们上树摘槐花,边吃槐花边看连环画书。我最喜欢在槐树下听父亲讲他和他的战友打日本鬼子的故事,我记得他说过,他是1942年参加抗日县大队的,宋欣华是他入党介绍人,宋欣华是齐河人,他去参加抗日队伍的是爷爷被红枪会杀害的当天晚上走的,讲刘邓首长带他们部队挺进大别山、讲他在南方剿匪,讲他参加抗美援朝,讲我们这个家庭那些苦难岁月的往事,听他讲打游击时,没有干粮就拿槐花充饥,经常是饿着肚子打日本鬼子。
不论经过多少岁月,每当槐花盛开的时候我就会更加怀念我的父母。这个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对孩子一掷千金是爱,百求必应是爱,但在那个小村里,一对老人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一种不输任何方式的爱;那就是父母亲从小对我们的严格教育,“不贪占公家财物,不调戏妇女,对人讲诚信,多做好事,不欺负弱小,不说谎话,要勤俭持家”。父亲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小时候,记得有一次棉袄上扣子掉了,露着脖子,他把我训一顿,让我脱下棉袄,只穿着单褂冻着,他给我找扣子给我把扣子缝上,发现衣服坏了,父亲都会及时给我们缝补,决不允许懈怠邋遢,只要走出大门,就要把风纪扣扣好,鞋带系好。有一次,我刚起床,同学喊我上学去,我便趿拉着鞋跑出去了,没有提上鞋,被他发现喊回去,他上来就照着我屁股踢了一脚,训了我一顿,我吓得不敢吭声,连忙蹲下,系好鞋带,眼含着泪水看着他。父亲严厉问我:“今后记住了吗?”“记住了”;他说:“上学去吧!”我才敢扭过头上学去。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家还嘱咐我,“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和同志们搞好团结,对任何工作都不能马虎,办事要公平,做事要认真,做人要正直。”如今我像那棵老洋槐树一样已经快步入老年,已经有第三代人;可父母教诲,仍然作为我的行动指南和家训在传承。现在,槐花又开了,可我仍然忘不了老家里那颗早已不存在的老槐树槐花盛开的时候。
春天,到大峰山旅游,山下的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白雪似的槐花,地上落着厚厚的一层“槐花雪”。槐花那浓浓的香味儿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进到了树林里,树上的槐花散发着清香。我欣赏着纯白的花瓣,轻轻捧起一簇用鼻子闻着,好香!
路旁的槐树上层层叠叠的开满了槐花,低的,站在路上触手可及,高的,就只有仰望的份儿了;开着的槐花,正把花囊撑着,那香气释放的毫不保留,没开的,也沐浴着阳光,努力的酝酿着,酝酿着。玉兔湾槐花树非常旺盛。可能与常年流淌的山泉和土壤有关吧? 槐花都有一个共同点:首先有一瓣向后仰,上面还微微带有浅浅的黄色。然后它的左右两边开着两瓣白色的小花瓣。中间的那片花瓣是弯弯的,这里面才是那黄色的花蕊呢!一阵风吹来,如珍珠般的槐花轻悠悠地落在了地上。似槐花下雪,从树枝落到地上,一瞬间槐花的鼎盛时代,好像要宣布结束。
看到落在地上的槐花似雪,使我想起了父亲给我讲过的有关在槐树林伏击鬼子的故事,他说:“在河南草楼的战斗,是在槐树林伏击的日本鬼子,那次战斗他因为缴获敌人一挺机枪荣获三等功。在东昌府战斗中由于作战勇敢受到军人大会表扬并给与物质奖励,也是在槐树林里打的鬼子伏击。”我仿佛看到了昔日八路军大队人马走进槐树林,他们坐在树下在总结交流战斗经验。
那一阵阵扑鼻而来槐花的浓香,把坐在观赏亭里居高临下观赏风景的我们都给陶醉了。
一棵棵槐花树像一把撑开的大伞,遮天蔽日,空气弥漫着槐花的芬芳。一阵阵清香随风荡漾,令人觉得格外清爽,密密匝匝的槐树枝,向天空延伸着,好像就快划破天际。站在树下,我忍不住垫着脚,伸长手臂摘了一串,放入口中,咬一口有淡淡的甘甜味,好极了!昔日的抗日根据地,如今成为长清快速发展的明星乡镇。大峰山是槐树林核心,槐树林中,没有任何污染,夏季地面绿草葱葱,山泉潺潺,繁花点缀,四周树木繁多,田野里各种植物在竞相开放着鲜艳的花朵,这些植物受日月之灵光,吸大地之精华;具有多种矿物质的山泉水润泽;长势旺盛。这独特生态环境,使槐花穗绽放特别大,槐花香味特浓。景色优美,负离子含量高,气候宜人,空气清香甘甜,是一个天然氧吧。这里山清水秀,恬静瑰丽,曲流溪涧,晶莹碧透,置身其中,小桥流水,石径萦回,沟壑幽深的螃蟹沟,夏季运气好你可能还捉到螃蟹。四五月份你如果来到大峰山,第一个闻到的就是槐花的香气。这里每到春天,满山的洋槐花吸引着各地蜂农在此放蜂,引来了无数的蜜蜂采花粉,大峰山的槐花在为蜜蜂提供着蜜源;槐花是我国四大蜜源之一。槐花凋零时如雪一样,纷纷扬扬,飘落;调皮地落在从树下行走的人的身上,带着淡淡的香味儿。有风时,花瓣一片一片从空中落下,像是在空中打着旋儿的雪花。地上,薄薄的一层花瓣似香雪覆地,如歌如诗如画。我甚至固执地认为任何花木也不能和槐花相媲美,更不能夺槐花之娇美。满山槐花香,把我带入一个童话般的美丽田园生活中,大峰山的美景让我陶醉,槐花使我痴迷,我爱槐花,爱槐花它洁白如雪。
第二节: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
为写此故事,我专门到区档案局查阅了父亲的档案,去揭开那段尘封的历史。1940年父亲被游击队带走后,奶奶也带着年幼的姑姑和叔叔连夜躲到黄河岸边的娘家顾小庄。游击队居无定所随时要作战,父亲年龄太小,不适应跟随游击队,父亲被峰山游击队送到我军鲁西行署当通讯员,那年父亲仅有14岁。到了1942年父亲不到16周岁,便在鲁西行署参加大峰山游击队,后在长清、聊城一带和日本鬼子、伪军打过很多次仗,参加围攻聊城、安阳的战斗及西台集、张风集、陇海等战斗。1944年后转入野战部队,从此转战南北,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947年2月1日,山东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7师改编为第7纵队,1949年2月,华野改编为第二野战军,7纵改编为25军,属8兵团。父亲生前他曾说过:“他一辈子打仗无数,打过日本鬼子,打过国民党军、剿过匪、打过美国鬼子。”
在这雪白的槐花林中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在世时给我讲的一些事情。父亲出生在1925年10月5日。年仅15岁的父亲,在我军地区政府鲁西专署当通讯员。我父亲十五、六岁参加峰山抗日游击大队。从此走上革命军人道路,父亲参加峰山抗日县大队是在1942年1月,被编入该大队一连一排三班任战士。1945年1月,经宋欣华、田子荣二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
1942年那时抗日战争是最困难时期。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相当高,我抗日游击大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英勇抗击日、伪、顽的联合进攻,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壮大抗日队伍。在敌人的反复清剿扫荡,碉堡据点林立的恶劣环境中,整个峰山县敌人的大小据点、碉堡多达五十多个,斗争是异常艰苦的。日寇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异常困苦,加上连年大旱、蝗虫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整个根据地的人民生活更是吃糠咽菜苦上加苦。日伪军不断扫荡,汉奸反动派到处造谣散布:“峰山县抗日县大队被消灭,小股土八路逃到黄河西边去了,凡是私通抗日政府和日本皇军作对的,一律枪毙。”在白色恐怖下,抗日县大队的活动和给养是十分困难的。队伍频繁地转移,常常是长距离的夜行军,有时还要风餐露宿在荒山野岭。弹药补充严重不足,当时每一发子弹、每一枚手榴弹都是来之不易的,都要靠从敌人的手中去夺取。服装也很困难,每逢换季,衣服很长时间都换不下来,不得不冬着单,夏穿棉。正经的粮食当时也很少,常常是和群众一起吃野菜、地瓜干等食物。春天槐花下来,他们就到野外找野菜,采摘槐花充饥。
峰山县抗日大队属于地方部队,在艰苦的环境中,抗日大队制定了以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相结合的对敌斗争方针,在党的领导下,县大队开始了小部队活动。把县大队以连为单位分散到各区去活动,当时黄河西有两个区,也归峰山县管辖,游击队经常在敌人的最要害之点和薄弱之处主动出击,这就犹如数把钢刀直插敌人的心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父亲一直想办法和家中联系,由于是战争年代兵荒马乱的,父亲部队转战各地,天天打仗行军;不允许回家,加之奶奶带着叔叔、姑姑回了娘家,从此失去联系。
父亲讲:1942年夏季,敌人发现我抗日县大队在皇姑井一带活动的迹象后,便立即纠集了500多兵力向县大队驻地扑来。皇姑井,在县城东南十五里,三面都是山,因有一口老井和唐朝皇帝姐妹有关的历史传说而得名。皇姑井村老百姓积极支持抗战,成了游击区的根据地。该村老百姓没有被日伪军惨无人道的“扫荡”所吓倒,积极拥护抗日武装,当时在这里活动的我县大队只有100多人,加上区小队,整个兵力不足200人。面对着三倍与我的敌人,大队领导在认真分析形势后,立即组织群众转移,果断地指挥部队占领皇姑井3面山顶峰,凭借三面山势的有利地形,利用敌人尚未搞清我军实际兵力时机,把敌人引向埋伏地点,干部战士迅速投入战斗。战斗开始后,他们采取正面顶住,侧面迂回出击的战术,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为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县大队干部战士英勇顽强,凭借有利地形,独立大队的狠狠地痛击敌人。大队长带领一部分干部战士、政委带领一部分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到了皇姑井西山下。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大队领导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从山下向上爬的累了,走近了,才下命令,战士们瞄准日本鬼子狠狠地打。战士扔一颗手榴弹就大吼一声,战士们被日本鬼子“扫荡”憋得要发疯,有了复仇机会,战士们扔手榴弹使出浑身的力气,把手榴弹投向敌人密集的地方。他们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崎岖的山路上,横七坚八地躺着许多日伪军的尸体。战士们居高临下,向着继续往山上爬的敌人射击。大队长大声喊道:“同志们!要节约子弹,没有子弹就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冰雹子一样,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阵阵叽里呱啦的惨叫声,敌人鬼哭狼嚎的纷纷滚下山去。 一波日伪军被打下去,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战斗从午后一直持续到傍晚,战士们居高临下把手榴弹投向敌群,当敌人退下去的时候,战士便把手榴弹盖打开放到眼前,当敌人又上来时,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鬼子伪军被炸得不敢向山上爬了。干部战士不怕流血牺牲,有力地杀伤和消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临近黄昏,敌人害怕晚上作战,不得不趁着黄昏抬着日伪军的死尸灰溜溜地撤出了战斗。
皇姑井这一仗不仅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胜利,而且也以铁的事实有力地告诉了全县人民,我县委和县大队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和全县人民在一起,一步也没有离开根据地。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展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展示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也展示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一仗鼓舞了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的斗志,震慑了反动武装,为在根据地坚持斗争,奠定了一个有力的基础。在艰苦的环境中,县大队不仅在根据地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巩固发展了根据地,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
一九四二年秋天,日寇急急忙忙地从鲁西南向济南市抢运粮食,准备向我根据地“扫荡”。上级指示峰山县抗日大队,发动群众,破坏敌人的运粮计划,配合我主力部队粉碎敌人的“扫荡”阴谋。一天夜里,奉命伏击日本鬼子的运粮车队,埋伏在归德东辛庄西的山头上。大家朝着公路架好机枪,步枪压上子弹,手榴弹又一个个打开了盖,严阵以待。父亲说:“那次参加战斗的不光有县大队还有民兵组织”。
太阳爬过了山头,父亲不时地抬头眺望,盼望着战斗尽快打响。“准备战斗”!县大队队长发出了命令。大家一望公路上果然隐约出现了一溜车影。敌人的运粮汽车越来越近了,有十余辆,弯弯曲曲有几里地长。这时,埋伏在玉米地里的我父亲和他表哥,抬起事先准备好带有铁钉子的两米多长的地耙,(北方的一种农具,上面有几十个20多公分长的大铁方钉)快速将耙放在路中,迅速钻入玉米地,前头的汽车来不及刹车便被扎坏轮胎,当敌人汽车停了下来时,“打”!大队长一声令下,我军便开了火。机枪、步枪一起吼叫着,把愤怒的子弹射向敌人。手榴弹也像雨点似的,在车前、车后、车上、车下猛烈地爆炸着。没死的鬼子,鬼哭狼嚎的叫着往车底下钻。炸毁的汽车挡住了去路,汽车拥挤在一起。司机跳下汽车向庄稼地里没命地逃窜。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我军民端着刺刀英勇地向敌人冲去。这时,一个鬼子向我父亲开枪,他表哥推了我父亲一把,结果他表哥中了鬼子一枪,便倒在了我父亲的怀中,牺牲了。这个鬼子又抬起枪向我父亲开枪,枪突然卡壳,我父亲便立即开枪将这个鬼子打死了。一场激战,大部分日本鬼子被打死打伤。剩下的日本鬼子,钻到最后一辆汽车上狼狈逃窜了。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敌人二十多名,缴获部分枪支。当周围据点里的日本鬼子前来增援时,粮食已经运光,军民也安全转移了。公路上剩下的只有被炸毁的汽车在冒着浓烟大火和鬼子尸体。我父亲随大部队迅速转移。老一辈的英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父亲讲:“在1944年从地方部队升入野战部队,他就随部队离开了家乡”,开始了转战全国各地,为抗击日寇,解放全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参加过各种战役、战斗60多次。头部负过一次伤。(未完待续,请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