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话中秋 作者:王贞民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因为这一天月亮很圆,象征团圆,又称之为团圆节。人们从四方八方回归故里,与亲朋好友团聚,一起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讲嫦娥奔月故事、饮吴刚桂花酒等等。
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3个部分。因此,秋季的笫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叫“仲秋”。到唐朝初期,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据说,古代帝王祭月的日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等。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我国是农耕为主的国家,崇尚自然,重视天人合一。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别设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当时,月亮被视为丰收的象征,人们会在秋季丰收之后,祭拜月亮以表达对丰收的感谢和对未来的祈求。到唐朝赏月之余还流行“女子拜月”的习俗。每逢中秋之夜,女子们都会在香案上摆好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点燃红烛,拜祭月亮,祈愿美貌如月。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齐王宠幸。某年八月十五,齐王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来立她为皇后。看来,八月十五中秋之月光,能使“丑”化为“美丽”。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由此,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也产生了许多有关月亮的故事。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娘娘感念后羿射日之功(传说远古天上有九个太阳,民不聊生,万物枯萎,后羿射下八个太阳,立了大功——笔者),赠其不死仙药。后羿部下蓬蒙,趁后羿外出狩猎时,手持宝剑闯入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中将仙药吞下,身子渐渐飘离地面。嫦娥抬头看见皎洁的月光,便向那轮圆月奔去了。这即是“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由于月光皎洁,月色如银,月圆如盘,古人给我们留下许多颂月的诗词。大家知之甚多,恕笔者不再引用,仅把诸位耳熟能详的宋代著名诗词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援引如下,与读者分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前有小序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由此看出两宋时中秋的热闹程度已达極致,最显著的特点是通宵欢庆,而且饮酒作乐。苏轼这首绝唱,就是他中秋节通宵欢乐,吃酒大醉后的即兴之作。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朗照古今,承载着人们共有的期盼和愿景。
中秋节习俗很多,唯有吃月饼是全国共有的习俗。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祭土地公必备的祭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軍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此后,吃月饼成为中秋节的习俗。月饼的由来,还有不同的说法。唐朝讨伐突厥取胜,传说有西域商人贺以胡饼,李世民感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事实上胡饼汉代已入中原。李世民不过是说胡饼之圆,近似月亮罢了。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月饼又叫月团、宫饼、丰收饼、团圆饼等。月饼最初是用来祭拜月神的贡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是全国人民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月饼真正成为美食是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元朝末年,颖州刘福通及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起义,闹得元顺帝心神不宁。朝廷一边派兵镇压起义軍,一边派密探到各家各户控制,他们不仅没收老百姓的兵器,就连切菜刀也不放过。老百姓打算团结起来斗争,却苦于无法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刘基)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瘟疫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吃,才能避免。老百姓吃月饼时,发现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起义的信号。于是,众人纷纷揭竿而起。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现在,中秋节成为我国的法定节日,放假庆贺,各地群众尽情乐享中秋假期。人们过中秋节更是热闹非凡,旅游、赏月、拜月、观花灯、赏剧目、观电视,猜迷语、访亲拜友、吃团圆饭、举办中秋舞会、中秋晚会等等,極尽欢乐之美事。个个兴高彩烈如同过大年似的,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
二o二四年中秋节于学院12O1宅贞民
编辑·都市眼光-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