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作者:那寒
叶黄时候会慌张,
霜晨月镜还梳妆。
镜妆倩影谁与共,
江北江南成一双。
2024年9月15日。
冬
作者:那寒
要写冬,就不要写梅
要写梅,就不要写雪
要写雪,就不要写草枯
要写草枯,就不要写脚印
要写脚印,就不要写劲松
要写劲松,就不要写苍穹
要写苍穹,就不要写月光
要写月光,就不要写独行
要写独行,就不要写思潮
写的思潮鸟飞尽
写的独行人踪灭
写的月光故乡明
写的苍穹不压韵
写的劲松无钙骨
写的脚印不沾泥
写的草枯凄切切
写的雪花才入世
写的梅香三里地
写的冬天不放气
2024年9月15日。
这两首诗分别以“秋”和“冬”为主题,展现了作者那寒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秋**
“叶黄时候会慌张,霜晨月镜还梳妆。” 这两句通过“叶黄”和“霜晨”点出了秋天的特征,而“慌张”和“梳妆”则赋予了自然景象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仿佛秋天的到来让大自然也有了些微的紧张和准备。
“镜妆倩影谁与共,江北江南成一双。” 这里“镜妆”可能是形容霜晨中的月色如同镜子一般明亮,而“倩影”则可能指倒映在水中的月影。接着通过“江北江南成一双”的表述,将南北两地的秋景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跨越地域的共鸣。
**冬**
“要写冬,就不要写梅……” 这首诗采用了一种连锁的结构,每一句都以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开始,形成了一种连贯而又跳跃的叙述风格。这种写法不仅增强了诗句间的关联性,也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了一种节奏感。
通过这样的结构,作者巧妙地避开了常见的冬日描写元素,反而通过“不要写”这种方式,间接地勾勒出了冬天的全貌。比如“要写雪,就不要写草枯”,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雪景,但是通过排除法,读者可以想象出雪覆盖大地后的景象。
整首诗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它不同于传统写景诗的直白描述,而是通过一种反向思维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构建心中的冬季景象。这样的写作手法既新颖又具有启发性,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主题:**
1. **季节变迁与自然之美**:
- 诗歌通过对秋季典型景象的描绘,如叶子变黄、霜降等,展现了季节更迭的自然之美。
- “叶黄时候会慌张”暗示了秋天到来时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同时“霜晨月镜还梳妆”则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早晨景象。
2. **孤独与陪伴**:
- “镜妆倩影谁与共”表达了在这个美丽时刻缺少陪伴的孤独感。
- “江北江南成一双”则试图跨越地理界限,在广阔的空间中寻找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可能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或者是对友情、爱情的向往。
冬
**主题:**
1. **季节特征与自然景观**:
-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不要写”的句子,巧妙地描绘了冬天的各种景象,如梅、雪、草枯、脚印等,实际上是在反向勾勒冬天的全貌。
- 虽然表面上是在否定这些元素,但实际上通过这种否定的方式,加深了读者对冬季景象的印象。
2. **孤独与内心世界**:
- “要写独行,就不要写思潮”等句子强调了冬季的孤寂氛围,同时也揭示了在这种环境下人内心的活动。
- “写的思潮鸟飞尽,写的独行人踪灭”表现了冬天给人带来的寂静与空旷感,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寒冷季节里的孤独情绪。
3. **生命状态与哲理思考**:
- 通过“要写雪,就不要写草枯”等句子,诗人在描绘自然界的同时,也在探讨生命的周期性变化。
- “写的月光故乡明,写的苍穹不压韵”等句子则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生命对家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