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是教师节,首先向大家表示节日祝贺!我汇报的主题是:
临猗高考“八连冠”是干出来的
教育局原党委副书记 弋全珠
1977年恢复高考后,临猗县曾以高考“八连冠”,名播三晋,享誉河东。认真研究这段奋斗历史和实践经验,不论是对现在还是未来的教育改革,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回顾“八连冠”的辉煌
临猗县从1978年至1985年,不论达线人数、达线率,还是达线人数占全区达线人数百分比,达线人数占人口万分比,连续八年三大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位居第一。
请看下面两个统计表:
977—1985年分县(市)高考大专达线情况(表一) 在达线率上,有三年超出全区平均水平均10个百分点以上,最多的1978年,超出全区15.47个百分点,有四年超出6个百分点以上。
在达线人数占全区达线人数百分比上,有两年占到全区1/5左右,有6年占到全区1/6左右。
从达线人数占人口万分比上看,当时全国是1.4/万左右,而临猗县在这八年中,有6年在10/万以上,其中,最多的1978年达到14.7/万,有两年分别达8.57/万和9.12/万。
八连冠期间,我们县每年的达线人数和达线率都比当时的一些地区,还要多、还要高。
1986年,临猗县被授予“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时任县委书记曹中厚和教育局长曹文参加全国表彰会。《人民教育》连续三期刊登临猗教育经验,被誉为“飘扬在黄河岸边的一面教育红旗”。这一年下半年至1988年,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8个教育考察团,对我县的基础教育和高考质量给予很高评价,他们认为这是个奇迹。
这个时期,临猗一大批农家子弟跳出农门,跃入龙门,在祖国各行各业贡献力量,还有不少人走上领导岗位。曾有人开玩笑地说,山西省厅处级以上干部临猗人最多,足见临猗教育的辉煌成就。
二、“八连冠”是如何干出来的
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和全县人民大力支持下,全体师生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用心血+汗水+智慧实干出来的,是上上下下,齐心协力,综合施治,不懈努力奋斗出来的。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
旗帜鲜明,敢抓敢管,真正把教育摆在特殊重要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舆论引导,逢会必讲教育,必讲高考,必讲人才。明确提出“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必须以课堂为中心,课堂必须以质量为中心,质量必须以教师为中心”。全县高考工作,方向明确,动力十足,扎实推进,勇往直前。
县委政府大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使广大知识分子轻装上阵,为提高教育质量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大力表彰优秀教师。1979年10月,县委、县政府隆重召开教育战线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表彰大会,老师们披红戴花,从主席台上抬走电视机,推走永久牌自行车,戴走上海牌手表,抱走了毛毯子,并设宴招待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勉励大家为早出、快出、多出、出好人才,扎实苦干,贡献智慧,极大地调动起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尊师重教、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县上干部带头实干。
从教育局到教研室,凡要求学校做到的,自己不仅首先做到,而且做的更好。尤其是教研室搞业务的同志,一个月就有半个月到20天蹲在学校,深入到教研组、班级、教师、学生和课堂中。各项工作普遍做到想在前、学在前、干在前,不说空话,多干实事。大家感到坐在县上都是困难,下到学校全是办法;只有不好好干的人,没有干不好的事。因此大家都能严于律己、带头苦干,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本身很硬气,讲话有底气,教师很服气。
(三)上下左右团结一心
凡事上下同欲者胜。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高效益。80年代前后,从我县高中教育发展上,可以说是万众一心,共同奋斗。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县校之间,党政之间,校校之间,校内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处室之间,班组之间,相互协调,配合默契。尽管当时的领导学历不高,但却能带出好作风,好校风,好成绩。
(四)坚持整体发展目标
高考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就高中抓高中,就高考抓高考,坚持从基础抓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全县基础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幼儿教育从“早”抓起,小学教育从“严”着眼,初中教育从“全”要求,高中教育从“实”出发的发展目标,简称“早、严、全、实”。就高中教育而言,当时就确立了“面向全体,狠抓重点,促进一般,全面抓,大批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全县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环环紧扣,步步为营,扎扎实实,相互配合,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五)优化师资狠下硬功
一是强化实战培训,不断提高水平。突出狠抓《教师应知应会达标》《教材教法过关》《课堂教学达标》,开展亮相课、邀请课、实验课、示范课、观摩课、移植课等不同类型的课堂评比达标和“一帮一,师带徒”的帮扶活动,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二是利用寒暑假期,狠抓弱科翻身。1977、1978连续两年,我县高考英语成绩是全区倒数第一,严重制约高考成绩迅速提高,主要是教师业务素质不过关。为此,从1978年寒假开始,我们利用寒暑假连续举办了十二期高、初中英语教师培训班,聘请大学教授担任主教官,由教育局、教研室干部担任班主任,要求教师逐课试讲,逐人过关,使英语高考成绩连年快速提升。1981年成为全区第二,彻底扭转了“一科拉垮一生、一校”的被动局面。这对高考实现“八连冠”起了十分重要作用。三是强化具体措施,发挥名师作用。名师是旗帜,是灯塔,是楷模。从1978年开始,我们采取六条具体措施:一是同名师交朋友,拜他们为师,了解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二是信任依靠他们,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三是认真总结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四是政策上实行评优、进职、外出考察、资料信息“四优先”;五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名师的知名度;六是生活上给以关怀照顾,帮助他们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落地,全县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师方阵”,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像南岩、关双全、董焕金、何淑娴、冯祖华、王艺峰、高裕祥、王满仓、赵茂林等,他们深居书斋,宵衣旰食,夙兴夜寐,搏击书海,以大爱、大智、大勇,立德、立言、立功。人人都很单纯,很专一,很投入,很自觉,个个都不怕苦,不懈怠,不浮躁,不计较,不张扬,真正做到了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南岩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他身患绝症,生命垂危,还多次给看望他的领导和老师说:“我太想回到讲台给学生讲课了!”1997年3月中旬,他从301医院回到李汉乡高头村老家,已重度昏迷。3月20日,县委书记姚高宽带领全体常委看望他,一连三次叫他“南老师!”他不应声,只见他两只手在空中写写划划,呐呐自语,还在为学生上课做板书,常委们个个潸然泪下。姚书记说:“咱们今天就在南老师的炕前召开一次特别常委会,有关部门一定要在今天,把南老师家属的民办转正落实到位,作为对南老师的最后安慰!”3月22日,南岩病逝。24日,县委县政府在高头村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县委书记主持,县长致悼词,省教育厅副厅长安焕晓在临猗视察工作,也亲临现场向他致敬!数千名学生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为自己的恩师送行,队伍足足有二里多长!第二年清明节,许多学生自愿捐款,为他立碑鲜花,这在临猗教育史上实属罕见!有这样一批名师执教,高考获得八连冠那是必然的!
(六)培育优秀班级群体
一个好的班主任,会带出一个好的班级教师群体,带出一批高质量的优秀学生。我们把热爱学生、热爱班级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享有较高威望,有较强责任心和沟通能力,善于团结本班任课教师,形成团队精神,具有开拓创新,勇于上进、相互帮扶作风的骨干教师,选拔到班主任岗位上来。建立班主任巡查汇报制度,听取学生意见,总结先进经验,树立先进典型,专设“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县上每年评选一次,颁发证书与奖品,评职晋级时,优秀班主任优先。像孙吉中学数学教师樊颖斌,1980年,他所带文科班取得达线68人的好成绩,被评为“省级优秀班主任”。
学生成绩是高考质量的最好体现。“八连冠”时期,我们注重激活学生内动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考竞争实质上是“五种竞争”:理想信念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学习方法的竞争、心理的竞争和体力竞争,鼓励人人在竞争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八连冠”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临猗高考“八连冠”以一座教育丰碑永载史册,它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是一种教育精神,可概括为五点:
一是团结一致,拼搏实干的奋斗精神;
二是爱洒讲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三是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献身精神;
四是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治教精神;
五是勇攀高峰,争创第一的创新精神。
这才是“八连冠”精神的本质内涵。也是对国家领导人“教育家精神”的生动诠释!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指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家强。”今年教师节前夕,县委靳书记和政府李县长在有关领导陪同下,亲自到学校和教师家中,看望慰问教师。靳书记到我家,拉着我的手,询问我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他说,他要一手抓好农业,一手抓好教育,表现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深厚情怀,令我非常感动,深受鼓舞!他征求我对教育工作的意见,我说:“教育质量说到底是人的质量,关键是要把各级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好,教育局新班子上任,各项工作都抓的很紧、很实、很细”,许多老同志说,县委政府如此重视教育,临猗教育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期。
因此,我衷心希望大家一定要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关心厚爱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继承发扬“八连冠精神”,胸怀大我,不负韶华,团结奋斗,砥砺前行,为把临猗建成教育强县,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坚信,进入新时代,临猗教育一定会再铸新辉煌,再写新篇章!
谢谢大家!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