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年轻的生命力?(一)未完待续
有人说35岁是年轻这一形容词的分界线
古人也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即可知天命。
诚然,
这是很多人自始至终的信条,
不知是因为经历的事情和这句古语过分契合,
所以愈发地坚信,
还是因为一开始就将这句话视为信条,
不得不逼迫自己去朝着这条既定的方向前行。
这的确是激励人奋进的一句话,
但同时也把人生无限的可能性阻挡在了外面。
或许这句话本身并无让人人必须程序化发展的意图,
只是很多人没有理解透它的深意。
在我看来,三十而立,
并非是狭隘的三十岁找到满意的工作,找到合适的对象,
这些都是表面的、世俗化的流程,
这个流程可以在这个阶段完成,
也可以晚于这个阶段,
如果晚于这个阶段才立业成家,
就代表没“立”住吗?
未必。
在我看来,
“立”更本质的含义是人的心性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
何谓心性?
一个人对自我的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对他人不再是狭隘而带有偏见的认识和态度,
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有了进步,
等等。
而曾经流行的“厚黑学”“狼性文化”,
会随着一个人内心的发展升级被逐渐否定掉,
我不否认,
上述的方法和文化并非在任何领域都不适用。
但是更高维度的场合,
一定是“真诚、勇敢、达观、豁然、乐观、坚韧、慷慨、智慧”这些高频的形容词更具适用性的。
我知道“术”很重要,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处理问题的工具,需动脑
但“道”同样重要,它具有简易性和联系性,是掌握方向的船舵,需用心。
简历:笔名星垚, 女,95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人。当代诗人,作家。爱好广泛,喜欢音乐,硬笔书法,写作,彩绘,多种球类运动,跑步,爬山。希望我的作品能给有缘人带去温暖和希望,力量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