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世的新材料仌考父鉴发现
王德埙
摘要
无锡华建文化艺术品检测中心用场共振年份检测仪器检测,本鉴距今2757年,即公元前737年,春秋周平王宜臼34年器。本器的测年对马承源的《中国青铜器》(页274)的断代坐标是一个修正。鉴侧铭比较清晰,而鉴底内铭几乎磨损了近三分之一,属于使用痕迹。本器为实际使用器入土,而非冥器明也。鉴侧铭一,器主铭文:“廿王夕(月)(乍)作”;鉴侧铭二,“一宫仌考父”。仌考父为器主廿王夕(月)的臣僚,本器监制人。仌考父公元前737年在世,跟正考父是同时代人,可能是正考父的父亲或者兄弟,也有可能,仌考父与正考父为同一人。而正考父是孔子的七世祖。一宫当为宋国青铜器制作中心之名。鉴底内铭几乎磨损严重,可读者唯“乐飞乃似出”,乐舞飞动就象越走越远一样。考虑到正考父曾作《商颂》,重礼乐文明。似可以作为仌考父与正考父为同一人之旁证。
由此可见,孔子之所以重视礼乐,六艺皆通,乃是家传规矩。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正(仌)考父为经济发达的宋国贵族,有司正钟为证:春秋时期宋国司正钟考。
关键词
廿王夕(月); 鉴 ;仌考父; 正考父; 孔子
规格:通高22.5公分,上口径35.5公分,底口径18.3公分;重7.5公斤。
abstract
The Wuxi Huajian Cultural and Artwork Testing Center uses a resonance year detection instrument for testing. This instrument dates back to 2757 years ago, which is 737 BC, and was used in the 34th year of the reign of King Yijiu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dating of this instrument is a correction to the dating coordinates of Ma Chengyuan's "Chinese Bronze Ware" (page 274). The side inscription is relatively clear, while the inner inscription on the base is almost one-third worn, indicating signs of use. This device is for actual use and is not intended for use in the Ming Dynasty. Jian Bian Inscription 1, the main inscription of the vessel is: "Twenty Wang Xi (Moon) (Zha) Zuo"; Jian Bian Ming 2, "One Palace Examines Father". 仌20172. 仌. And Zhengkao's father was the seventh ancestor of Confucius. Yigong should be the name of the Bronze Ware Production Center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inscription on the bottom of the book is almost severely worn, but readers can only say that "music and dance seem to come out", and the movement of music and dance seems to go further and further. Considering that Zheng Kao's father once wrote "Song of Commerce",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etiquette and music civilization. It seems to serve as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that the father of the examination and the father of the examination are the same person.
From thi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reason why Confucius valued etiquette and music, and understood all six arts, was due to the hereditary rules. Economy is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e. The father of Zheng (仌) Kao was a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istocrat of the Song Dynasty, as evidenced by the Si Zheng Zhong: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Si Zheng Zhong Kao of the Song Dynasty.
keyword
Twenty Kings' Eve (Moon); Jian; Examining father; Examining father; Confucius
一、本器与诸青铜鉴的比较研究

贵州省晓风残月艺术馆藏品。
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說文》。徐灝曰:“鑑,古祇作堅,從皿以盛水也。其後範銅爲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謂之鑑,聲轉爲鏡。”《庄子.则阳》“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那这个鉴一定是口径在一米二左右的庞然大物。不过,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大的鉴口径也不过才二尺三寸(窃曲纹兽流鉴①)。

上图,攻吴夫差鉴附耳稍微高出一小点。附耳只有一对。

以上两器为低附耳。一个附耳无环,一个有环。第一个就是大型的窃曲纹兽流鉴。

上面两器四附耳,有环,但位置低于鉴口。

上面两器,一个为单附耳,一个无附耳。
上面两器一个附耳为双釘取代,一个双附耳无环。

跟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下册》页459-461所附鉴图相比较,本器附耳高过口沿线为显著特征,附耳无附环。
二、本器廿王夕(月)作鑒研究
本器鉴侧铭比较清晰,而鉴底内铭几乎磨损了近三分之一,这个属于使用痕迹。本器为实际使用器入土,而非冥器明也。
无锡华建文化艺术品检测中心用场共振年份检测仪器检测距今2757年公元前737年春秋周平王宜臼34年器。马承源的《中国青铜器》(页274)的鉴均定为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器。本器的测年对马先生的断代坐标是一个修正。
鉴侧铭一,器主铭文:廿王夕(月)(乍)作

廿王夕(月)从未见于记载,此人物为历史上首次浮出水面。
鉴侧铭二,


释文
鉴侧铭二,一宫仌考父
考证
仌考父为器主廿王夕(月)的臣僚,本器监制人。仌考父公元前737年在世,跟正考父是同时代人,可能是正考父的父亲或者兄弟,也有可能,仌考父与正考父为同一个人。详情待考。而正考父是孔子的七世祖。一宫当为宋国青铜器制作中心之名。
正考父是西周末东周初宋国人。宋湣公之后裔。孔子七世祖。事戴、武、宣三公。曾从周太师得《商颂》十二篇,加以考校,后散佚七篇。一说为春秋时宋襄公之大夫,襄公修行仁义,欲为盟主,他美襄公之行,“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故作《商颂》。《左传·昭公七年》里记载了《正考父庙鼎铭文》,其中有正考父的自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他宋国国君面前诚惶诚恐。
仌考父为正考父的父亲或者兄弟,则本器为宋国廿王夕(月)之器明也。
二、正考父本事
正考父是宋前湣公长子弗父何的曾孙,曾辅佐过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地位很高,行为十分检点。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饘、粥:稀粥、稠粥。孟僖子: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貗。其后,指正考父的后代。达,显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正考父生子孔父嘉、宣靖(后世为邹姓)。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后为太宰华督所害。孔父嘉之子木金父为避祸而迁居鲁国。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正考父是孔姓和邹姓(子姓邹)的共同先祖。
正考父世系
正考父
1世孙(儿子)孔父嘉
2世孙(孙子) 木金父
3世孙(曾孙) 祁父
4世孙(玄孙)孔防叔
5世孙伯夏
6世孙叔梁纥
7世孙孔子(名孔丘,字仲尼)
8世孙孔鲤
9世孙孔伋
《正考父鼎铭》

【原文】隹亖月初吉。正考父作文王宝郑鼎。其万年无强。子孙永宝用享。(拓本)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於是。以糊余口(左传昭七年)
【启示】正考父,春秋时期宋国的上卿。史书记载正考父恭俭从政的故事,现在读来仍然让人感触颇多。
正考父贵为帝室之胄,且博学多才,文武兼备,德高望重,深受宋国几代国君倚重,官拜上卿,却是个谦谦君子,为人处世甚是恭谨低调,平和有加,俭朴至极。是其官微权轻吗?这个上卿又是个什么样的官呢?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重臣,相当于古时的丞相、宰相。正考父的美名和故事,《史记·孔子世家》
《左传》等典籍均有记载。《孔子世家》载:“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
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恭俭也如此。”
其意是说,正考父作为上卿,曾先后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个国君,三次任命,他一次比一次恭谨。为了惕厉自儆,为了教训子孙,他特意在家庙铸鼎铭文。铭文为:“我曾经三次被国君任命为上卿,每一次都是诚惶诚恐。第一次我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我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我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时我总是顺着墙根儿走路,生怕别人说我傲慢。尽管是这样,但也没有人看不起我或胆敢欺侮我。不论是煮稠粥还是熬稀粥,我都是在这一个鼎里,只要能糊口度日就满足了。”他的恭谦节俭竟然到了如此之地步!
铭文共计31个字,其中一个“偻”字,一个“伛”字,一个“俯”字,三个汉语动词何其生动形象!从字面意义上讲,伛恭于偻,俯更恭于伛。作为几朝元老,正考父不但没有居功自傲,玩弄权术,借机攫财,淫奢糜费,反而越来越谦恭节俭了。可谓是终身守节不逾,官品、人品均堪称高洁(根据网络材料整理)
三、考证之二
考证二
编码1为“一”。
编码2为“宫”。
编码3为“冫(冰)”,冰。《说文》:“冰,水堅也。从仌从水。凝,俗从疑。魚陵切。注,臣鉉等曰:今作筆陵切,以爲冰凍之冰。注:氷,俗冰字。”
编码4为“攷”,擊。《说文》:“攷,敂也。从攴丂聲。苦浩切。”
段注:敂也。唐風。子有鐘。弗擊弗考。毛曰。考亦擊也。攷引伸之義爲攷課。周禮多作攷。他經攷擊,攷課皆作考。假借也。
德埙按:攷課即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

编码5为“父”,此为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说文》:“父矩也。家長率教者。从又舉杖。扶雨切。”
德埙按:“一宫冰考父”,“冰考父”为本器主持監造者,廿王的臣属。乃“物勒工名,以考其诚。”“一宫”当为专门为王室制作器皿的场所。
鉴腹附耳下有三道弦线:

鉴底部分鋳特征明显:

附耳为有冠兽面纹样,耳柄设计为猛兽吐出的长舌头,格外威武:

基本纹饰为变形虚化凤鸟纠缠钩连纹,无打底纹饰,

鉴内底部铭文。原状:

除锈以后状况:

采用日本进口的镀膜剂和高泡水蜡抛光处理,保护效果令人满意:



四、考证之三
铭文摹写编码:

考证三
释文
颶绅

【至】“厶”“私”记乐飞乃似出声宁冰岁贝徐快天下出挹而徒其詹天以。
编码1为“颶”,甲骨文有此字形。海中大風。《正韻》“忌遇切,”
《韻會》“海中大風。”
《投荒雜錄》“嶺南諸郡,皆有颶風,以四面風俱至也。”
《南越志》“颶風者,具四方之風也,常以五六月發,永嘉人謂之風癡。陸游曰:嶺表有瘴母,初起圜黑,久漸廣,謂之颶母。”《韓愈·赴江陵詩》“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编码2为“绅”,束腰大带。。《说文》:“紳,大帶也。从糸申聲。失人切。”

编码8为“厶”,音sī ,古同“私”。
编码9字残,为“记”,标注。《说文》:“記,疏也。从言己聲。居吏切。”
编码14为“乐”,乐舞。《说文》:“樂,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玉角切。”
编码15为“飞”,鸟振翅而翔。象形。《说文》:“飛,鳥翥也。象形。凡飛之屬皆从飛。甫微切。”
编码16为“乃”,是。
编码17为“似”,肖。《正韻》“詳子切,音巳。肖也。”
《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帛似帛,布似布,華山有之。”《疏》“以其所似,名其草也。又嗣也。”
《詩·周頌》“以似以續。又况也,奉也。”
编码18为“出”,出入。《说文》:“進也。”
《廣韻》“見也,遠也。”
《增韻》出入也,吐也,寫也。又生也。
《爾雅·釋訓》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
德埙按:
乐飞乃似出:乐舞飞动就象越走越远一样。考虑到正考父曾作《商颂》,重礼乐文明。似可以作为仌考父与正考父为同一人之旁证。
由此可见,孔子之所以重视礼乐,六艺皆通,乃是家传规矩。
编码21为“声”,音响。。《说文》:“聲,音也。从耳殸聲。殸,籒文磬。書盈切。”
编码23为“冰”,。
编码28为“岁”,木星。《说文》:“歲,木星也。越歴二十八宿,宣徧陰陽,十二月一次。从步戌聲。律歴書名五星爲五步。相銳切文二。”
编码29为“?”,。
编码30为“贝”,钱。《说文》:“貝,海介蟲也。居陸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凡貝之屬皆从貝。博蓋切。”
编码32为“余(徐)”,。
编码36为“块”,。
编码39为“天”,。
编码40为“下”,。
编码41为“出”,。
编码46为“挹”,抒。《说文》:“挹,抒也。从手邑聲。於汲切。”
编码50为“而”,。
编码51为“徒”,。
编码52为“其”,。
编码53为“詹”,多言。《说文》:“詹,多言也。从言从八从厃。職廉切。注,臣鉉等曰:厃,高也;八,分也,多故可分也。”
编码54为“天”。
编码56为“以”,。
五、正(仌)考父为经济发达的宋国贵族,有司正钟为证:
春秋时期宋国司正钟考(今日头条)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正(仌)考父为经济发达的宋国贵族,有司正钟为证:春秋时期宋国司正钟考。
宋国司正鐘鐘规格:通高33公分,正方体鐘的边长25公分。重7.9公斤。
2017年10月30日王德埙研究员到瓮安实际测量宋国司正鐘鐘体容积为1400毫升。鈡名“司正”为文献史上首见,意为管理市场交易的公正性。
该器现藏贵州省瓮安县李先生处。

一、宋国司正鐘
本器对于研究先秦经济史和宋国鈡这一计量单位的标准器,具有唯一性;该器为宋国万物交易之所宗从的宝器。人们可以根据宋国鈡的实际容积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其重要意义由此可见。
杜预《春秋释地》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王国维曰:“至微子之封,国号未改,且处之商丘,又复其先世之地,故国谓之宋,亦谓之商。(《观堂集林》)。
宋国司正鐘属于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中的量具①。据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介绍,已知出土的战国量具有齐国的禾子釜、秦国的商鞅方升,新莽的嘉量等共八件。宋国司正鐘系首次发现。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