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难辨的良渚文明带铭小玉璧
王德埙
良渚文明带铭小玉璧规格:外径12公分,内径7公分,孔径1.7公分;重374克;莫氏硬度计:2-3。
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5365年。
上古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方文化发展不平衡。同时,东南西北,各地方文字文化又有交流吸收和淘汰。有的古文字构造理据失传,被历史淘汰了,就成为死文字。破译死文字很有必要,但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良渚文明方块字,包括七千年前的方块字都比较好认,字体结构成熟。例如,王德埙解读良渚文明七千年前的玉牌文献,证明黄帝距今一万多年,论文载《上海思想界》2019年第7期。
良渚文明就是夏朝。夏朝疆域辽阔,存在许多文明发展程度不同的邦国。他们的文字就各有特点,有的甚至很难辨认。本器良渚文明带铭小玉璧就是例证,该器虽然距今不过五千多年,文字却字形奇怪难认,谨以此就教于方家。




第三字可能是“
”,音zú。《类篇》:“租毒切
租毒切 收早熟禾曰捍 文一。”
第五字可能是“肝”,但声符不对:

以上诸字字书无载。它们属于早期的一种手书方块字。计有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等中国字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各个构件的理据少见。考证艰难。文字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良渚文化地区范围广大,历时久远。在这个时空内出现不同的造字体系是完全正常的。其间存在不同的探索和试错,在文字的使用和文化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优胜劣汰,被淘汰的就成为死文字。这符合中国字系统长期演化由分而合的一般规律。
不但良渚文字如此,其他地方的上古文字如红山文字、三星堆文字都是如此。这又一次证明了我的看法:中华上古文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