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前面传来的枪炮声,越来越近了。我地方武装同民兵成为阻击敌人的主力军,巧妙的游击战术使敌人的进攻速度减缓。这样,是为了争取时间便于后方机关团体、医院学校等非战斗单位进行疏散转移。挖掘山洞、精简设备、疏散物资,轻伤员大都向外地转移。直到后来,尚有一部分重伤员,一时转移困难,便决定留下就地疏散,搬至山洞内留治。
眼看形势的变化越来越恶劣,医院所有工作人员一律脱下军装,换成普通百姓的衣服。这一天,政委下达了命令,开始使用番号"南河三分支队”。老弱病全部精简还乡,剩下的精兵轻装上阵,以运动战的方式进行防御战,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同敌人捉迷藏,以保存实力,在运动中完成各项任务。
在大部队朝东北方向进发时,女班长王玉娥找到孙聚德和丛兆之,交待他俩不随大部队行动,留守坚持阵地,由张所长指挥,希望能经得起考验。说完就走了。
孙聚德和丛兆之,与留下来的六七人组成一个小组,在山洞内为伤员换药,为伤员喂饭及处理大小便,还有褥疮护理,直忙到黄昏时分。
大部队走后的第二天傍晚,张所长将一封书信交给孙聚德,命其去南边村庄张家沟,将信送交王科长。并交代那儿可能己有敌情,见机行事,必须圆满完成任务。
孙聚德接过信纸,立即上路,全身上下只有一颗手榴弹是防身的,剩下的全是胆量和信念了。一路上不断遇见向北行进的后方各机关团体的转移人员,开始人头攒动,兵马潮涌,越往前走,人越稀少。渐渐不时有轰击的枪弹飞来,预示己接近来犯的先敌,随时都有与敌人遭遇的可能。
孙聚德遂将手榴弹取下木盖,套环
伸进右手食指,心中己做好准备,一旦遇上敌人,能逃脱最好,实在不行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而信属于文件,绝不能落在敌手。
天黑后,孙聚德越过山坡灌木荆棘,机智勇敢地摸到了我军阵地,对上口令,见到了王科长,信中通知将此点撒离,火速向大部队靠拢。孙聚德第一次独立执行任务并顺利完成了。
孙聚德和丛兆之负责一个山脚下两处洞中的伤员护理工作,洞里黑咕隆咚又潮湿,伤员伤口感染化脓,有的患有痔疮,内不通风,以致恶臭刺鼻令人窒息。他俩不停的为伤员换药,置换下来的纱布绷带,连脓带血还要到河中冲洗。要接送大小便,喂水喂饭,忙的没有休息时间。
头两日还好,因有原来工作人员留下的食品,后食品用光,加之敌人先头部队侵入村里,老乡们皆逃到深山避难,这时留下的小分队人们,如落在荒岛上的寡人,孤立无援,环境己相当恶化。
孙聚德等提着条篓,扮做挖野菜的农民,白天以此走出山洞瞭望放哨,晚上小心摸进村里设法偷着烧水做饭。中国共产党就是了不起,总有一部分人民群众守护在子弟兵身边,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不用担心。
张所长所率领的这支留守部队,以山洞为家,与伤员共命运。这天中午时分,交战的枪炮声己稀落下来,见数十名着便服的小股武装进入村内,这便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还乡团,他们急不可耐的回到老窝要反攻倒算。
蒋介石的军队由此通过,其主要目的是寻找我军主力决战。捎带脚摧毁我后方机关、工厂、医院等重要军事设施,以切断整个战区的支援实力。而这帮还乡团是借反动派大军进攻我根据地之机,回到自己本乡对分了他们田地财产的翻身农民进行报复,以起重新重山再起,武力追回土地家财,并对村干部和积极闹革命的群众,加以残酷的镇压,从而再当他们的土皇帝。所以老百姓最怕和最恨的是这一帮鸟人。
医院驻地跨越在二十华里的多个村镇,其最大镇子为财源店,拥有200余户人家,在山区里算是大集大镇了,十里八乡的集市交流非常闹热。国民党的大军经过在此安营扎寨,还乡团也跟着在这里闹腾开了。
这正是:紧急转移避敌锋,保存实力运动战,山洞艰难护伤员,智勇完成送情报。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