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徐晞小故事 之一
才 非 常 人
明代江阴人徐晞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乡贤,他的动人故事说不完。大家知道,明代各县衙,都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衙吏。大司马徐晞起初,就当过江阴县衙中的兵曹。江阴名人沙张白先生在他笔记中说道:江阴县令有一天正坐堂呢,负责司鼓的来报,说咱县衙大鼓坏了。县令急了,所谓击鼓升堂,不击鼓我咋升堂;百姓鸣鼓喊冤,鼓坏了,怎么申冤!得马上开票交给鼓夫,让他向鼓匠赶快定做。县令刚举笔写下“务要”二字,可不,新鼓质量“务要”些什么呢?突然卡住了。回头看着徐晞问,下面当怎么写啊?
徐晞应声而答 :“务要干木圆腔,紧绷密釘,中边异响,晴雨同音。”是啊,必须鼓木干燥,鼓腔圆正,鼓皮绷紧,四周密釘。鼓心鼓边,声音不同,不分晴雨,音响一样。
县官老爷顿时大为惊悚:“先生您的智慧才华,确实非同常人啊!”
又,祝允明祝枝山,在《太仓州学记》中说,永乐年间,徐晞向皇上(明成祖)上奏说,天下军队卫所的许多军官子弟,没有可以读书的机构。请求在卫所建立学宫,来教养栽培他们。皇上就照徐晞的方案批准了。许多地方的文教这才开始发展起来。
这个故事,江阴县志识余部分有记载


临汾市尧庙登闻鼓、连心鼓


应县木塔寺的鼓楼 内蒙喇嘛寺的鼓
链接 1 据绮山徐氏宗谱 卷二 《暨阳公事迹实录》编写
2沙张白 1626—1691。明清时代江阴周庄人。潜心研读经史,著书立说,与钱谦益、吴伟业、冒辟疆、陈维崧、李寄(徐霞客之子)等交往密切。诗作揭露现实,有《读史大略》60卷等。
绮山徐氏廿五世 嘉平 2024-9-1
暨阳公徐晞小故事 之二
衙吏当尚书,几年一个?
兵部尚书徐晞在家居住的时候,江阴一些新贵都瞧不起他的吏胥出身。一次有个状元回家,徐晞前往道贺。状元不得已,爱理不理,就是不同你说话。别说茶过三巡,才喝第一道,他就起身送客了。徐晞就故意问主人:“请问状元是几年出一个呀?”状元得意笑答:“得三年!”徐晞又问:“那么县衙吏员当了尚书,几年出一个呢?”状元顿时无言以答。
又一次,有个人与徐晞一同进入孔庙儒学。此人藐视徐晞,指着孔夫子像,讥讽似地问道:“你认得这位老先生吗?”徐晞不动声色,回答道,“认得啊,这位老先生,就是未经任何科目的科举考试出身的!”徐晞一语双关,意在言外,针锋相对,令人哑口无言!
上述内容,张蓥的《蓉沚集》有记载。

暨阳公徐晞小故事 之三
红门酸子 白衣大仁
徐晞显贵以后,乘驿道传车回归故里。太守令本郡书生,依礼到郊外迎迓。然而这些书生,以徐晞不是从科考出身,全都藐视不敬,完全不当一回事,礼仪都没法举行,简直不成体统。郡守又气又怒,于是出了一个句子刺刺他们:“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这是上联,将在场红极一时书生们那尖酸促狭的神态,勾勒无遗。郡守命在场书生对出下联,然过了好久,没有一个能够对得上来,个个无精打彩,尴尬不已。徐晞一看算啦,就代他们答道:“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你们看吧:
劈破 石榴,红门中 许多 酸子
咬开 银杏,白衣里 一个 大仁
咬开对劈破,银杏对石榴,白衣里对红门中,一个大仁对许多酸子。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叶,对仗工稳。借物喻人,将一群酸书生的嘴脸同宽厚大气的朝廷公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场书生无不惊讶叹服,一个个纷纷上前,向兵部尚书请罪。
这件事记载在《尧山堂外纪》。


嘉平 2024-9-2
暨阳公徐晞小故事 之四
郡 吏 的 妙 对
徐晞离开县衙被选拔当郡吏的时候,有一次偶尔随郡守走在庭院之中。当踏上台阶的时候,看到一只鹿伏地休息。
郡守即景出句道:“屋北鹿独宿”
徐晞应声而答曰:“溪西鸡齐啼”
郡守出句,个个字都是浊音、入声(今第四声);“北”字也读“駁”,不料徐晞反应奇快,所对五字,都是齿音、平声。且“溪西”对“屋北”,“鸡”对“鹿”,“齐啼”对“独宿”。字字工稳,确实是一付巧对。尤其是徐晞才思敏捷,出口特快。从此,郡守就不再以一般的礼仪对待,而对他分外地青睐有加了。
这段话在《韵林》一书中有记载。


嘉平2024-9-2
暨阳公徐晞小故事 之五
脱免勾丁,绝裾而出
徐晞,是江阴县的兵房衙吏。兵房负责军政、征兵、缉捕、递解等诸多事务。有一次,兵源断绝,急于抓丁拉夫,抓错人了;人家早已经服役过了。被错抓的人只得向徐晞请求脱免,但因贫困,却没啥礼可送。有一天他就备了酒菜,请徐晞来家喝酒。主人妻子颇有姿色,就叫女人陪酒助兴,自己却假托如厕离开了。这时,妻子就拉着徐晞的衣襟,告诉丈夫的真实用意。徐晞一听,脸色骤变,严词拒绝,挣脱衣襟,夺门而去。结果徐晞特地回到衙门,为他书写文书,移送有关部门,终于使他脱免。
后来,徐晞从县衙属员小吏起家,经历次升官,一直做到兵部尚书。
此事登载在《江邑吴仰高 益事篇·禁淫邪类》
嘉平 2024-9-3
暨阳公徐晞小故事 之六
脱人患难 谦顺有容
徐晞,江阴人,出身县衙吏员,为人谦虚恭顺、能包容不同意见,具有宽广的胸襟和气度。三年一次的考核,他三次皆优。兵房有个被错拉壮丁的男子,请求徐晞脱免,但家境贫困,无可馈赠。就准备酒菜,叫妻子陪酒助兴,且夜间陪他就寝。妻子貌美色丽,徐晞挣脱衣襟而逃走,连夜书写好文件,为其解脱。其他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
徐晞从知县知府的辅助官做起,累次升迁到兵部郎中的时候,同部门一位主事,常常动不动就向部下发脾气,指桑骂槐,意在徐晞。徐晞心平气和,不为所动。后来,这位主事病故,徐晞为他置备棺椁,办理丧事,还送归他的老家。
宣德年间,徐晞巡抚甘肃,后来官做到兵部尚书。
以上内容,在《黄海 王望如 治心录 叶法受贿注》中有记载。
嘉平 2024-9-3
暨阳公徐晞小故事 之七
脱死超生的不可先生
徐晞当县吏的时候,有个偷盗者被诬陷,判罪论斩。徐晞侦得其中有冤情。翻阅案卷,看到他的供词中,有“大门而进,大门而出”的句子。当时徐晞恰巧吃瓜子,于是将首句中的“大”子,拈一个瓜子壳贴上去,变成“由犬门而进,”因而情节减轻,死刑得免。
后来,徐晞因公事进京城,道经山东红花埠。到一家旅馆,看见一个牌位写着徐晞的名讳,还不时地顶礼祝飨。徐晞大为惊讶,我还活在人世间呢,就问,这是什么缘故啊?这才知道旅店主人正是前面所说的那位解脱者。店主知道恩公来了,羞愧无以为报,备酒食,叫妻子女儿出来陪酒伺候。徐晞拒不接受,快步而出。但大门已牢牢关闭。徐晞连连在墙上书写“不可”二字。到了深夜,累得几乎坚持不了了,又大书“天网恢恢”直到天亮,这才得以脱身。
徐晞升为工部主事的时候,遇到麓川蛮夷叛反。 皇上做梦,说必须找到“不可先生”,才能攻破叛夷思任发的象阵。于是下旨派遣差吏各处寻访。差吏寻访到红花埠旅舍,看到墙壁上有“不可二字”,再询问上百次,才知道书写“不可”的正是徐晞大人。这才打报告推荐上去。由此徐晞得升兵部侍郎,奉命到麓川征讨叛夷。智破象阵、牛阵。世间流传“不可先生破象阵”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

图片来自网络
原作者小注1 据说,奉旨征用江阴铜匠铸造铜人,内置炭火,用车装载,排列阵前。敌人以象冲突我军铜人阵地,大象疑为真人,以鼻卷食。象被烫炙,疼痛难忍,突回本阵,敌军大乱,象阵乃破。直到清朝,江阴铜匠还因此功而免除差役。上述资料,出自《江上遗闻》。
原作者小注2 文中供词,有“用锤击门”句。徐晞易“用”为“甩”。情节又轻了一点。
本编者小注 据《明英宗实录》(《晨晞》一期第24-29页),
徐晞任工部主事,在永乐年间,因修建紫禁城有功;他南征麓川,是在正统六年,户部左侍郎的任上。正统七年,明英宗升户部左侍郎徐晞为兵部尚书。“赐晞璇(徐晞、丁璇)各白金六十两、彩币六表里、钞四千贯,以平麓川叛寇功也。”
嘉平 2024-9-4
暨阳公徐晞小故事 之八
太守和郡员,推官与滑吏
徐晞当郡吏的时候,有个早春雪后的一天,一同到江阴君山梅花书院喝茶叙谈。太守看见一个孩童,用雪堆了一个观音像。太守以“雪塑观音真洁净”为上联,叫徐晞对出下联。徐晞应声就来:“雨淋罗汉假慈悲”。


又一天太守在雨中看见徐晞穿着木屐上班。就戏弄他说:“雨打阶前滑漓”。“滑漓”借音“滑吏”,笑他是个奸猾的官吏。徐晞也不买账,应声回敬:“风来堂上吹干”。“吹干”也用借音指“推官”。指老爷也不过是由小小推官而当上太守的。可见徐晞急智反应之敏捷。
还有府衙前,有“大观楼”三个字,也是徐晞的亲笔书法,苍劲有力,无人与之匹敌。
嘉平 2024-9-4
暨阳公徐晞小故事 之九
识人高下,不爽毫发
徐晞善于识人,能区别此人是否贤能,水平高下,不差毫发。
有一天,新的县令到任了。一众吏员对徐晞说,你善于识人,今天新县令到任,你知道他是几等官儿?徐晞说,这必须看他的举动,或者听他所说的话作为判断的根据。于是私底下相约:县令如若上等,我就手扶帽子;中等,就举腰带;下等么,就模屁股。不料被县官偷听到了。


这天,县官坐堂,先问“本县钱粮状况如何呀?”徐晞就举了举腰带,以表示老爷为中等官儿罢了。县官老爷于是看着徐晞问:“你凭什么知道我只是中等官儿哪?”徐晞回答:“老爷不询问地方律法、社会治安,而先问钱银漕粮,因此就知道啦。”
语出(《江上遗闻》)。查百度,《江上遗闻》,是一部由清代沈涛所著的书,共一卷。该书还真实生动地记载了清初江阴士绅、百姓反抗清朝剃发令的悲壮事迹。今据民国年间排印本整理。
嘉平 2024-9-5
暨阳公徐晞小故事 之十
关帝庙前 巧题对联
徐晞还没发达的时候,喜欢游山玩水。有一天到了宜兴荆溪丁蜀山,恰逢新建关帝庙落成,好几位绅士商讨撰写庙门两旁的楹联,想切合与“荆”字和“蜀”字有关的内容,久久不能成对。徐晞见了就说,“这容易!”。在场乡绅士想,我等都想不出来,你算老几!
徐晞笑而不答,提笔书道:
神所凭依,一点青山犹号蜀
帝其瞻顾,两湾溪水尚流荆
于是在场个个赞叹、连连欣赏个不停。
据说徐晞撰写的对联,民国年间编写族谱的时候还在呢!

嘉平 2024-9-5
暨阳公徐晞小故事 之十一
徐 晞 简 略
徐晞,字孟初。永乐年间,由江阴县的掾吏升入仕途。最初授为缮工司都事,历任工部郎中。明英宗即位后,升为兵部右侍郎,奉命训练简阅选拔陕西临洮多处驻军卫所的军士。不久由于西北边境警情, 辅佐宁阳候陈懋镇守甘州。正统初年,召还京城,皇上垂询,实授兵部右侍郎。继续前往镇守凉州、庄浪等军事要害。此时,徐晞见许多军官子弟缺少培育教养之所,特地奏请皇上,允许在各处卫所建立学校、聘请教师,以施行教育、振兴文化。不久转任南京户部左侍郎。辛酉年1441正统六年,受命征讨麓川反叛,命徐晞督运军饷粮秣。思仁发叛军阴谋在小道劫掠粮草。徐晞训诫勉励军队官兵,出兵击破叛敌象阵,饷道得以通畅,凯旋而归。升为兵部尚书,又充任科举殿试的读卷官。丁丑年,要求致仕退休,丙寅正统十一年1446,徐晞病逝。皇上派遣官员送归江阴祭葬。

材料源自本邑县志 乡贤传原族谱民国版编者按:乡里先达、村闾耆老,传称暨阳公徐晞为邑庠生,即县学秀才。因参加乡试科举考试,没有中举,就称之为“不第秀才”。而且相传明代初期有旧例,可以“不第秀才”充当县衙掾吏。然而我考查了郡志和县志、《沙张白笔记》、《蓉沚集》、《尧山堂外纪》、《韵林益士篇》、《治心录》诸书,及《家乘本传》、《江上遗闻》,并无“不第秀才”之说。一似竟由普通吏员,而一直官至兵部尚书。就是《明史 选举传》中,也说由布衣平民而当上尚书的,只有徐晞和杨士奇二人而已。然而所传“不第秀才”之说,终究属无稽之谈,或许也是属于孤陋寡闻、道听途说、不足凭信、齐东野人的无稽之谈吧! 至于奏报江阴县城东门外杨牌港预先占卜墓地,遗嘱埋葬时朝江不朝山等传言,就更加荒诞不经了。
文末这段附言,是绮山宗谱民国版编撰者之一、北湖二十二世孙 搢珊先生撰写的。江阴县东门外永安河,它象母亲一样孕育出无数像徐晞般的杰出先贤,更为绮山地区注入了无限灵气。
徐嘉平 2024-9-5 于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