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编辑/徐 挺
思 念
——为宁波师专东胜路分部三十年后同学会而作
文(2)班主任 杜功桢
三十个春春秋秋,风风雨雨,我无法忘怀宁波师专东胜路分部那艰辛的教书生涯,时刻思念着相处三载的同事们、同学们。
三十年前,随着“四人帮”的倒台,高校恢复了招生和高考制度。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宁波师专借用东胜路小学校舍,扩招四班新生,又“招兵买马”从各地选调教师。于是,我和我妻携子带女从红色根据地梁弄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宁波,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一下子升格成了大学教师,引来一些人的羡慕,也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殊不知我自己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在梁弄山区已经生活、工作了十八年。那里有青山绿水,那里有淳朴的山民。我不想改变习惯了的安定生活,更不想改变驾轻就熟的中学教学,再重起炉灶,增加自己的压力。然而调令已经下达,组织调动怎能违抗。
东胜路分部的教书生涯是十分艰辛的。我们一家四口挤在一个不到十六平米的房间里,一张大床,一张高低床,一张办公桌,一张小书桌,办公、生活,连孩子作业全都在这里,有时还得在这局促的空间里与同学谈心交流。但看看其他外地调来的住校教师也都这么过,慢慢地也就心安理得乐在其中了。
最困难的要数教学工作了,从中学到大学,教学方式方法变了,需要重新摸索适应;教学内容不熟悉,需要阅读大量书籍重新学习钻研。勤或许能补拙,只有夜以继日地查阅大量参考资料,认真备课,或许能给同学一丁点儿知识,但我没有把握说我教给了同学什么,有时我自己都怀疑自己能否适应这份工作。
幸好东胜路分部有一个非常明智、非常关爱师生的领导班子,尤其是王永杰书记,他虚心倾听师生意见,努力改善师生生活条件,他及时了解师生的实际困难,想方设法予以帮助解决。
东胜路分部还有一个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的教职工集体,教学上互相切磋、探讨,生活上互相关心、帮助。记得刚从梁弄调来宁波时,是吴才根老师亲自驾车把我的行李从汽车北站运抵学校。当时,我还以为他是学校派遣的校工,因为忙于搬运,没顾得上说声谢谢。当得知他就是复旦大学高才生、东胜路分部政治教师时,我真为自己没有表示应有的谢意羞愧得无地自容。
东胜路分部的同学,是恢复高考后涌现出来的第一批尖子、精英,他们来自工厂、农村、商店、学校,有经过几年实践锻炼的历届高中毕业生,也有刚刚跨出校门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不管他们来自何方,以前从事何种工作,他们的共同心愿就是珍惜难得的机会,好好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开创利己、利民、利国的一番新伟业。他们不屑睡在二三十人一间的教室里,不屑一日三餐吃着没有多少营养可言的大锅饭,孜孜以求地渴望新知识,学习新知识。他们从不嫌弃从中学里来的老师,而是尊重、亲近,象大家庭里的父母兄妹。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工作、生活,我感到虽苦犹甜。
三十年过去了,我已进入夕阳暮年,看到当年的同学们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业绩,感到无比的欣慰。在这三十年中,我时时思念着这段艰苦的生活,思念着东胜路分部,思念着和谐相处三载的同事同学们,祝愿他们健康幸福。
忆东胜(宁波马灯调)
数(2)班主任 吴布雷
这所大学真奇怪,门外挂块小学牌,蛳螺壳里做道场,寝室不够睏教室。哎格楞登哟 条件简陋不象样。
改革开放交关好,阿拉圆了大学梦,师生员工齐努力。奋战贰拾陆个月。 哎格楞登哟,个个派上大用场。
东胜 东胜
政治教师 吴才根
上世纪三十年代,拆鄞县城市而设宁波市。城区扩大,江东靠近郊,有座东胜桥,越桥修路,称东胜路。解放后,那里建了小学,即东胜路小学。
文革后百废待兴。翌年宁师院恢复,呈现勃勃生机。热衷于教育事业的老领导、老教师出谋划策、四处奔波,办理各道手续,筹求办学经费,扩招学生,充实师资,终于在小学里办起了大学。据我所知,此乃国内绝无仅有。命运之神总有点糊里糊涂,我也被这一热浪从电业局卷进了“东胜路小学”。
人的热情热劲会相互感染。你看,周围同事都脸露喜色(印象尤深的是阳光发老师开怀之喜、吴布雷老师的常乐之喜),为新校的诞生而操劳忙碌,真是象办自家喜事。
我乃教书新匠,行当内一无所熟。忽然想起当年上大学有校车来接,而今校无车!有十余车驾龄的老司机在此,轻车熟路。于是,我跑回原单位借来卡车,往返于车站码头东胜路,接外地同学上车下车,装卸行李,其乐融融乎。
昨日的司机今天来讲课,好多奇异的目光直射我身。低矮的小学课桌椅坐着成年的大学生,起始座位低而不适,将来定会越坐越高。年迈的老先生在小学课堂里执起大学的教鞭,为力补往年的课,情更切,意更深。食堂虽简陋,饭菜几分钱,但有烘烘热气,吃得开心。伙房小邱师傅听似担忧实为幽默:“还没给大学生做过饭菜哪!”操刀挥铲,格外起劲。下课后,拥挤的寝室内口琴、竖琴交响,旁边狭小的操场上篮球、排球的呼呼蹦蹦。
东胜路的办学条件实在差强人意。然而,众心一志的凝聚,热情如火的人气,喜气洋洋的氛围,扎扎实实的风气,营造成别有情趣的“深造”境界。在此,刻苦攻读无须督促,自然专致自会用功;艰苦奋斗不必倡导,自然艰辛自会努力。
今非昔比,甬市巨变。东胜那段路已无踪影,那所小学也不复存在。可是,想当年百五学子在此地艰难求学,看今朝众多同学有出息,有成就,出类拔萃成为精英。东胜路啊,叫人怎能不想它!
东胜,冻结后首批学生升学胜地。
东胜,东海之滨东方学子胜地。
附记:
吴才根老师,2022年10月1日逝世。追思会于12月17日在望春故事会馆举办。
汤德祥老师、徐挺、张灵龙、罗维开到场吊唁,在灵前祝吴老师千古。
挽联:
恩师吴才根老师千古 !
宁波师专原东胜路校区学生会
文(1)班 文(2)班
数(1)班 数二(2)班
尊敬的吴老师,我们是你的东胜路校区的学生。你驾鹤西归,我们在此深切哀悼。追踪你的音容笑貌,追忆你的谆谆教导,追思你的高尚人格,追随你的高风亮节。
今天,前来吊唁的学生:徐挺,原宁波师专东胜校区学生会主席、中文一班班长。张灵龙,原学生会副主席、中文二班班长。罗维开,中文801班学生(代表学生会在追思会上发言)。还有三位没有到场,情况各异:数学(1)班郑明华班长在海南,数学(2)班的陈兰君班长和姜钢敏部长,均有事,请假。
东胜学子的共同的心声:吴老师千古,一路走好!
忆宁波师院东胜路分部
物理教师 王振里
百废待举教为先,陋巷简械育英才。
卅年风云弹指间,梦回当年亦欣慰。
祝 福
——献给东胜路分部全体同学
徐亚先
人活七十古来稀,多少往事化云烟。
唯有东胜两年余,点点滴滴留心田。
今日欢聚月湖畔,喜泪纵横意绵绵。
万千祝福献给你,如沐春风长得意。
编辑于2024年教师节前
编者简介:原文(1)班班长。现教授,教育部高教司兼职秘书 ,高职高专教育评估专家,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评估专家;宁波市第二、三、四届高校教学督导。主编、副主编论著20余部【高校校志及教育部规划教材《文学欣赏》(高教出版社)】。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发表在国家一级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5篇。曾主持教育部、省教育厅若干课题,分别获省、市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
《东胜记忆》文集征稿启事
欢迎东胜老师和同学来稿,内容包括:1977高考经历、东胜路学习生涯回顾及对老师的追忆缅怀、毕业后工作中的甜酸苦辣及同学聚会活动等。文章体裁不限,字数尽量控制在三千以内,并附上作者姓名和班级。来稿编辑后在都市头条发表,同时收录于《东胜记忆》文集供全体师生共同分享。
编者联系方式:罗维开,电话号即微信号13396684784 邮箱923739913@qq.com 欢迎来稿有图有照片(包括作者个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