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贞民 最近,翻阅了革命前辈回顾河东教育发展的文献史料,感慨万千,因为它承载着厚重的运城教育历史与前辈的无私奉献,值得后人们学习传承发扬。故老朽不揣冒昧地简介如下,以飨读者。
一、现将裴丽生《我在运城从事教育工作的回忆》简介如下。
裴丽生,解放初任山西省政府主席。
裴老1932年到1935年,曾在北平进行党的地下工作,1935年5月末,化名陶君怡回到山西运城,和他的清华大学的同学,正在运城女中从事教学工作的裴昆山取得联系,昆山介绍丽生与晋南进步的老教育家崔斗辰、张吉辰相识,便开始了运城的教育工作。崔斗辰当过运城私立菁华中学校长,曾因革命活动被阎锡山被捕入獄。出獄后,担任冯玉祥秘书长薛笃弼的家庭教师。崔斗辰介绍丽生到菁华中学教书,当时该校事务长韩玉琦、图画教员王桢,正办投考中学暑期班,请裴丽生临时教历史地理课。1935年9月,丽生正式成为菁华中学语文教员。当时运城是安邑县一个镇……省立学校有运城二中、女二中、运城师范学校;私立的有明日中学、菁华中学。运二中、女二中、明日中学的领导多系国民党员,运师是阎锡山方面派的人。只有菁华中学是在运城的灵石县盐商集资兴办的学校,董事长是山西大学学生,校长也是山西大学毕业生,教员有北师大毕业的、山大毕业的、教会大学毕业的,均比较朴实,不愿多问政治。韩玉琦、王桢两个年轻进步教员,体育教员杨可嘉,后来都参加了革命工作。裴丽生说,他讲语文,采取了些开放的办法。笫一,讲课不完全按课本讲,增加了许多讲义。……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启发他们产生学习兴趣。……笫二,菁华中学30O多个学生,每周开周会,丽生每会必到,到会就要讲一段,介绍进步刊物,……宣传历史上进步人物等。他在韩玉琦的介绍下和当时运城的丽丽派报社建立了联系,在周会上介绍报社进步书刊。笫三,经过校长同意,组织教员学生共同办了个校刊,每周出一次,宣传进步思想,介绍抗日救亡活动。裴昆山介绍裴丽生认识的張吉辰是女二中语文教员,对进步青年很爱护。他推荐丽生到女二中当教员,但校方未同意。女二中和菁华中学是邻居,他常到吉辰那里帮他批改作文,还给吉辰老师带课的女二中学生讲国际国内形势,讲反封建、争取婚姻自主等。女二中也活跃起来了。后来有许多女同志在丽生介绍下,也参加了牺盟会,有的还参加了山西軍政训练班女生连。如卫灵、张宛香、鲁平、姚俊卿、孙琦等。1935年12月,北平学生发起了“一二.九”运动。太原学生发起了护国运动,运城以运二中为首的学生也上街游行。丽生支持菁华学生积极响应。1936年春天,红軍东渡,前锋直到侯马。阎锡山很恐慌,下令运城公安局枪决一个共产党赏100块现大洋。从河南、河北、山东和山西农村来的小贩被枪决的很多,还对学校学生大加搜查。杨可嘉老师把裴丽生和一些学生的进步书籍代藏了不少。1936年前半年,由于日寇逐步深入华北,在红軍和山西人民的逼迫下,阎锡山同意与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山西一些革命同志和进步人士如杜任之、宋劭文、戎子和等倡议成立“牺牲救国同盟会”,并准备于“九.一八”正式成立。宋劭文给裴丽生写信说,太原形势有变化,要他速到太原。1936年9月12日裴丽生老领导离开了运城。
以上是裴主席在运城从事教育工作的简况。
二、现将程继武《汾南中学“革命的熔炉”——记汾南中学在建校初期的片断》简介如下。
程继武是山西教育界老领导、老教育家,他是荣河县孙吉镇薛公村人氏。
汾南中学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时诞生的。1947年10月,运城还被国民党盘踞着,太岳区笫五专署就把猗氏简师、荣河中学和万泉中学合并为汾南中学,校址设在万荣古城,邵培民任校长。学生不足百人,两个班,一面学习,一面参战。同年12月,解放軍笫三次解放运城时,汾南中学师生组成前线服务队,帮助解放軍清理战场、押送战俘、护理伤员,曾受到部队的赞扬,赠送了“汾南人民的好儿女”的锦旗。1948年春,运城地委在闻喜后宫整党会议结束后,为加強汾南中学领导,委派前地委书记席荆山担任校长,栗青任教导主任,程继武担任秘书。当时学生已经五个班。增聘教师成了当务之急。四处访贤,先后聘请了万泉的李泽生、王鹤年、陈新民,猗氏的王奏凯、史敬叔,荣河的樊道白、郭子源、潘奉先,河津的庞大东,稷山的胡仲实,临晋的杨道南,解县的王嵩山,闻喜的李继明等三十多位有声望的学者,还有刚毕业的青年学生范慎勤、段雨旺、张柏青等陸继来校任教。这是汾南中学发展提高的重要关健。1948年秋,汾南中学原校址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领导决定把校址迁到阎景,学生很快发展到十个班,将近五百人。
汾南中学为支援西南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工作,积極动员学生参干。1948年9月首批180多名学生,由党员教师張建中、宫善继带队,经过陕甘宁边区晋西北行署和干校解县分校短期学习,编入解放軍黄河部队二梯队四大队二中队,开赴解放战争的西南前线。到西南后,多数学生留在四川,少数分到西康。晋西北行署干校刘校长,给学校写信称赞汾南中学是“革命的熔炉”。汾南中学迁到阎景后,为了加強学校与社会联系,在学生会的领导下,由卜文同去协助组织了“汾南中学学生剧团”,在学校周围各县演出《刘胡兰》、《血泪仇》、《王贵与李香香》和《赤叶河》等剧目。通过演出、讲演,向汾南群众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法令,使群众和学生都受到了教育。
1949年暑期,席荆山调运城师范任校长,程继武继任汾南中学校长,張波平、黄孚青任教导主任,吴勉之、薛志远任总务主任。1949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校改名万泉中学,以后根据以地名命名的原则,又改名阎景中学。1951年暑期,学校开始招收高中班,并扩大了初中招生名额,高初中发展到17个班,学生近千名。1952年2月,程继武调运城地委工作,由杜石坞接任校长。
汾南中学建设初期,很有成就,程继武等老领导认为应归纳为四方面经验。
(一)、坚持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狠抓提高教学质量。1948年春,为提高教学质量,席荆山深入语文教学组,栗青参加史地教学组,程继武参加数理教学组,都亲自登台讲课,作示范教学。195O年暑期,省教育厅组织中学校长赴哈尔滨学习苏联中学教学经验后,在组织教师学习凯洛夫《教育学》时,结合哈尔滨苏联中学一些好经验,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锻炼思维能力,不把学生当成容器,硬灌输,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精神,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汾南中学全区几次学期考试中,都取得了好成绩。
(二)、坚持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地委闻喜后宫整党以后,上级给学校派来席荆山、栗青、张波平、张建中、卜文等十多位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同志。政治课由这些同志担任,还在师生中进行“五爱”教育,启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解放軍,热爱劳动的自觉性、积極性。还进行了每两周或一个月时事政治报告会。1950年美帝从仁川登陸侵占朝鲜汉城后,在师生中开展了“抗美援朝”形势教育,增強了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罗盛教、邱少云烈士的英雄事迹,起到了非常积極的作用。除部分学生参干支援西南新解放区建设外,先后有二、三十名学生报告参加志愿軍,后来有的被提拔担负团级以上领导。
(三)、狠抓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证明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关健在于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责任心。汾南中学访贤聘能组建了一支三十多人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学校要求教师们“先生先学”,除巩固业务知识外,还学习马列及毛主席著作。并在教师中树立了史敬叔、郭子源、王鹤年等教学典范,对推动改进课堂教学起到积極作用,各教研组组织观摩教学,用典型推动全校的教学活动。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汾南中学继承发扬延安作风和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一条是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一切工作首位;再一条是狠抓党的优良作风建设,培养师生理论联系实际、艰苦奋斗的作风。例如,1948年秋,汾南中学由万泉古城迁到阎景一地主庄园(即现在的李家大院——笔者),没有现成的校舍,师生一起通过艰苦奋斗,一边上课,一边参加长期建校劳动,改善了教学条件,增强师生们热爱劳动、爱护学校的观念,培养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席荊山、张波平(是我的万中同事張学礼父亲——笔者)、程继武等领导亲自登台讲课,对教师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由于地委的重视,加强了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学校贯彻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首位,有一支文化素养高、积极肯干的教师队伍,……因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一批好学生、好干部,高干、专家学者不计其数……。
从老领导的回忆文章中(以老朽的口气叙述,错谬在所难免,请见谅——笔者),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运城教育初步发展阶段的面貌。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给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启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时代的潮流中,运城教育将继续砥砺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老朽借此叨扰几句,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一九五八年阎景中学高中部迁址万荣县城(解店),高六、高七和高八班学生也随迁于当时的万荣二中(万荣城关中学,后改为万荣中学),高中老师王子钦、丁振邦、刘信之、许振奎、庞大东、范慎勤、段玉旺、陈新民、王应侯、吴勉之、薛志远、趙铁真等隨学生来县城继续任教,我们是1958年来万荣中学上学的高九、高十、高十一斑的学生。当时校长是段文秀(?或趙秀夫?)我们196O年毕业后,万荣中学在吴玉章的倡导下,改为万荣人民大学,从北大和中国人民大学调来毕业生任教,如谢伟峰、胡作群,资深汉语学家孙功炎等。1961年万荣人大因条件所限无法办下去,又改为万荣中学。这些教师留万荣中学从教。1964年,我山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母校任教,老师们又成为我近距离学习的榜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调至运城学院任教至退休。
(待续)
二o二四年第四十教师节
编辑:都市眼光-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