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情深
——靖陕零“爸爸和我”读后感
铁二团 姚尚明
近期,“兵网文创中心”和“都市头条”分十期连载女兵靖陕零在今年八一、也是她爸爸病逝30周年忌日而精心撰写的纪念文章“爸爸和我”。该文写得生动活泼,趣味浓浓。我读到第二期就有点急不可耐,希望一口气看到底。于是,微信找到这篇稿件的推荐人——文创中心美篇部翟基生主任求援,通过翟基生又和靖陕零加了微信,如愿以偿抢先拿到全文。尽管杂事缠身,仍每天抽时间一遍又一遍仔细阅读欣赏,受益匪浅。

“爸爸和我”,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和一个个细节的描写,生动刻画爸爸的身份和形象——铁道兵师、团政委,山东大汉,经过战争,经历沧桑,在家是好夫慈父更是孝子;在岗是经验丰富、表达幽默、能弹会唱、严格自律、公私分明、联系群众、爱兵如子,把全部身心为部队服务的领导干部。直至生命的最后岁月,仍以顽强的毅力写回忆录以教育后人。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老共产党员对组织的忠诚、对祖国的深情、对人民的挚爱!而我——一个提前两个月来到人间的早产儿,由姥姥抱着吃百家奶的“鸭蛋儿”,由于是随军家属,跟着爸爸度过颠沛流离的童年和少年。一到五年级搬了六次家,在大山沟很差的学校上学。放暑假还要按爸爸的要求参加生产队没有工分的劳动。写“文革”中的表现和行动,我们这代人看了都有相似的感觉。记忆中爸爸对自己的关爱像阳光雨露,教给的“秘密武器”一生受益,自己像放飞的“风筝”,线始终捏在爸爸手里。通过具体的事例一一展现,直至成为家庭“法官”,调解爸爸妈妈晚年在家里发生的磕磕碰碰。倾听爸爸病重期间讲的治病药方、对待中西医的正确态度以及做事做人的道理,都给人以一幅无比温馨的画面。父女情深,跃然纸上。

“爸爸和我”,主角当然是爸爸和我,但也涉及妈妈、姥姥、舅舅、妹妹、弟弟、奶奶、爷爷,老太爷、师长、张团长、后勤部张伯伯、警卫员小李、国民党军医、老友安春华,还有多位同学和老师以及邻居蒋阿姨、老嫣儿和小媳妇及三个娃、生产队大队长、三名爱国知识分子、台湾女导游等30多位人物。像一部大戏,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先后出现。描写他们的文字有多有少,有的虽然一带而过,但似乎都不可或缺。其中妈妈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往往因为我的原因和爸爸发生“冲突”。例如,1968年12月,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14岁不是老三届本不在下放之列。但这项工作遇到阻力,作为领导干部的爸爸希望我带个头,我表态愿意去。为此:“妈妈大闹了一场:‘孩子这么小,身体弱你不知道啊?东北那么冷,她气管受得了啊?她又不是老三届,别人躲都来不及,你为什么这么狠心哪!’边哭,边用拳头砸我爸的肩背,我爸坐在床沿,低头不响,任凭我妈捶打。”这段响应领袖号召、在单位落实不顺与家庭矛盾冲突真实情景再现的描述,让人感动落泪。

实话实说,这个家庭,爸爸伟大纯粹,妈妈可敬可爱,子女阳光优秀,长幼有序,家风纯洁,亲情氛围浓郁,邻里关系融洽,堪称传承儒家文化的典范。说起妈妈:土改时参加革命,又经干校学习,照理说妥妥地应该是个离休干部。可自从嫁给爸爸,没有一点夫荣妻贵的影子。家里家外,风风雨雨,吃苦受累,一言难尽。正式单位的履历断断续续,虽然在家属工厂的贡献不小,但退休金开始只有20多元。直到爸爸去世后,找组织、查档案、找老领导写证明,退休金涨到千元,让妈妈满足高兴得不得了。这位可敬可爱的妈妈把一生献给了铁道兵筑路事业,献给了社会,献给了家庭,而自己稍许有点阳光就灿烂。这个家庭,也是勤政廉洁的样板,与当今社会常见的一人当官、全家腐败的事例相比,既让人肃然起敬,也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爸爸和我”,全文23000多字。语言生动、表达细腻、风趣幽默、可读性强,全文有不少神来之笔和温馨场面。例如,一巴掌把可怜的小弟断了奶,把山东人及其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例如,一顿饭吃95个饺子的爸爸在三年困难时期遭老罪了,全家一天的口粮不够他一顿的饭量。但他拒绝组织照顾,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一根肠子挽着半根,没吃过一顿饱饭,一天晚上饿得不行,找到几瓣大蒜和着水吃下去,把胃硬生生烧坏了,半夜去医院打止痛针的画面让人心酸。例如:“爸爸妈妈结婚四十周年纪念日那天,爸爸已经病得很重了。他强打起精神,坐到饭桌前,给自己斟了一小杯酒,颤颤巍巍地站起来,端着酒杯,郑重地对妈说:‘老陈同志,谢谢你。这辈子跟着我,让你受了那么多苦,遭那么多罪,我对不起你!’又对我们姐弟说:‘以后你们好好孝敬你妈。’妈妈早已泣不成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段文字,让我身临其境,读一次流泪一次。还有:爸爸把我给他织的毛衣给了奶奶,把我为他买的小羊羔皮做的皮坎肩也给了奶奶。理由是:奶奶对革命有贡献要先有先穿。奶奶晚年病卧在床,爸爸白天工作,晚上精心照顾奶奶,为她把屎把尿,擦身洗澡,尽管他自己当时也已病得不轻……这一件件,一桩桩,爸爸用行动完美诠释共产党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和什么叫尽孝,给后人做出了好榜样。
铁道兵战争时期流血牺牲,和平建设时期哪里艰苦哪安家,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硬是用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把铁路网撒遍祖国万里河山。其中也有随军家属子女的牺牲和奉献。“爸爸和我”的作者靖陕零在文中提醒有关铁道兵的影视作品对此不应忽视;而台湾那位女导游的话更是耐人寻味;老一辈拋头颅洒热血打下江山的过程中宣传工作功不可没。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并眼前一亮,“爸爸和我”不就是一部微型、生动、立体的电视连续剧最初的脚本吗?我呼吁全社会特别是铁道兵、学兵有实力的企业家和剧作家联手,把“爸爸和我”加工改编后搬上荧幕。导演也不用另找,相信靖陕零就可胜任;她有表演才能,剧中的“奶奶”一角也能担当;还有,她是医生,任剧务中医务组长也一定是杠杠的。我写这些叫“想得美”,但并非没有可能。让我们平心静气等着这场大戏开幕,哈哈哈……
2024年8月28日于连云港市灌云县
槛外人 202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