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聚德与战友们又紧急进入到室外课目训练——匍匐前进。
教官郑重地说道:操场就是战场。从今天起,一切行动听指挥,来不得半点马虎。所教给大家的动作,要拼上命加紧苦练。要知道,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
匍匐前进,是根据地形地物可选高姿或低姿匍匐,灵活掌握俯身或侧身匍匐,还有跃进和滚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减少敌人的杀伤,尽快冲向战斗目标。
上午,教官做示范讲要领,引起了全体学员的欣赏和跃跃欲试的兴趣,分散演练时认真刻苦,满身泥土,但基本动作都到位了。下午,教官把三个区小队的战士拉到了山林处,各小队选择地形,利用自然条件,以迅速跃进的方式抢占山头阵地。
孙聚德一马当先,像离弦的飞箭一般,一闪闪的蹦跳前进。山坡上的碎石、荆棘,滚爬的手、脚、腿己有斑斑血迹。他全然不顾疲惫体乏,躯体疼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按标准要求完成出示的项目。
这种军事训练,对于16岁的"新兵蛋子“来说,跟玩差不多,只是多了些要求和管理。不到二十分钟,孙聚德第一个攀上山顶高地。稍事喘息,再以滚进姿势滑下山坡,又是孙聚德第一个到达终点。
紧接着上来的另一科目是战地救护课。教官周老师说道:战地救护是在战斗中进行的,只有军事动作掌握好,才有条件完成任务。就拿伤员来说,在后方是伤员找医生,而战斗中则是医务人员找伤员。哪儿的枪炮越密集,哪儿的伤员最多,也就是最危险的地方。要求医务人员要冲上去,接近伤员才能实施救护。
战地救护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包扎、止血、固定和搬运。周老师边讲边实物示教,并组织各小队进行基础练习,将个体从头、胸、腹、四肢一直到脚各个部位,按上述四项技术要求练习达标。因这是向实用技术进军的开始,故大家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昂。
又经过模拟的实地止血、肢体固定、搬运伤员的实战训练,特别是"就便器材“使用等学习讨论,大家的救护技术水平提高的非常快。
经过一番筹备,全队实战演习拉开了序幕。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风吹树摇、脚下泥泞的日子。校机关及领导前来观阵,由警卫排的战士扮作伤员,并持教练武器封锁通道,枪弹爆响,犹如亲临敌阵,效果逼真。
在一阵枪声大作、爆炸烟雾升腾中,指挥员一声令下,六个小队的12名救护员,身挎急救器材,都如离弦飞箭,朝指定日标奔去。
卧到匍匐到100米处,有一两米深的壕沟阻路,孙聚德和王爱国跳至沟底,王爱国跑到对沿蹲下,孙聚德急踏上王的肩膀,王奋力站起孙聚德便立即登上沟顶跃起前进,面对"砰砰"的弹雨,再次侧身匍匐冲向拦路护栏障碍物,孙聚德奋不顾身,竟冲刺飞快跳起腾空越过,到达指定位置。见所接近的"伤员“系头部受伤,乃急行包扎。随迅速抓住对方手臂,背挎上肩,向回背来。到达回返壕沟时,递传给等在沟内的王爱国,两人在壕沟内搭成人梯,顺利将"伤员”扶上沟顶。在枪弹爆炸的封锁路上,紧张而又敏捷地将"伤员“脱离危险地带,移交给守候在后边的女护理员,扶上担架快速运走。
孙聚德和王爱国救护演习全过程环环相扣紧凑,熟练利索,处理到位。所在一小队在演习中荣获第一名,孙聚德和王爱国机动灵活,配合默契,演习优秀,综合评定为各记四等功一次。
孙聚德不是"武将“的料,而偏在军队中具备"儒将"的才。拿枪杆子可以,拿笔杆子也可以,智者,艺者,才者通吃,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兼备"者,再经过人民解放军的大熔炉一锤炼,妥妥的一个革命者。
这正是:苦练本领苦中练,一马当先摘头魁;战前流汗又流血,革命生涯开新篇。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