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楷书之乡,观隋唐胜景
作者 冀霆
虽然已经立秋,但西安的天气依然酷热难耐,几位好友相约去山中避暑。去哪里呢?战友中不乏舞文弄墨之人。想当年长安城中的帝王将相为了消夏,在陕西修建了二十多处离宫,除临潼骊山、铜川玉华宫之外,堪称“离宫之冠”的麟游县九成宫更是一处极具文化底蕴的避暑胜地。那里不仅有独特的山水,凉爽宜人的气候,更有举世闻名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近年来又在隋唐宫殿的遗址上开发修复了雄伟壮观的亭台楼阁和美若仙境的西海苑。大家一致决定,赴楷书之乡,观隋唐胜景!于是一行数人驱车前往麟游县。
同行者均为学兵战友,当年同甘共苦修建襄渝铁路,三线退场后分配到不同工作单位。青年为改天换地而奋斗,中年为家园建设管理而担责。现在虽然年事已高,但有了闲暇,志趣相投,一起重游我们曾经为之奉献过的故土,饱览我们曾留下足印的美好河山,会感到深深的快乐。
说起麟游,特别要提起我的夫人权郁,她也是三线战友,三线退场后分配在麟游县委工作,一呆就是六年。因为当时我们分居两地,麟游也是我常去的地方。凉快倒是不假,但到冬季,家家户户窗户中伸出的烟筒都吊挂着长长的冰凌。全县人口不足六万,有句笑话说小孩子从县城老东门开始撒尿,走到老西门还未撤完。那里土地贫瘠,加上地方的大骨节病,让人闻而生畏。传说自唐到民国以来,该县特准免于兵役,足见其落后贫穷。
夫人当年之所以能够接受到此工作,全然是一个误会。说到此不能不说宝鸡市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具有人员调配的高超技巧,面对一群西安录干的学兵(参加三线建设时对我们这些人的称谓),他们拿出了可供选择的岐山和麟游两县。岐山县名中的“山”字让大家望而却步,组织干部们趁势介绍了麟游县,“麟游麟游,麒麟凤游的好去处,皇帝也喜欢住的地方”。这话一点没错,但那已经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事情了。组织干部本着实事求是的作风,学生们本着聆听教诲服从组织安排的态度,方案很快就定了下来。被轻松说服的录干学兵兴冲冲乘坐着大卡车前往新的阵地,进入县境后才恍然大悟,战场不过是从南山移到更为艰苦的北山罢了。大家叫苦不迭,然而悔之晚矣。
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情趣。时隔四十年,现今的麟游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刚入县境,顿感凉气袭人,满眼苍翠,这和三四十年前的印象一致。因为气温关系,枝叶大多不同于山外,色深且浓,叶汁饱满,叶面泛着油光。明显改观的是道路,已经铺上了黑色的柏油,宽阔而平坦,汽车穿行其中,已经完全看不到当年沙石路上尘土飞扬的情景。进入县城,豁然见一拱门上所书大字:“离宫之冠,楷书之乡,避暑胜地”,好大的口气。但要承认县城变化极大,高楼林立,道路宽敞。极具现代化的音乐喷泉广场,招贤河穿城而过,特别是在九成宫遗址上恢复的宫殿城阙,以及‘西海苑’,青莲山公园,亭台楼阁,飞瀑流泉,在夜色的灯光中,犹如仙境一般。
九成宫是我们走访的最重要景点,虽在麟游工作多年,对它的印象只停留在传说中。近几年才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宫殿基础上做了部分恢复性建设。重踏我们曾走过的足迹,山水换新颜,宫阙复旧貌,恍如隔世。
九成宫大门
九成宫广场
了解九成宫醴泉铭碑,是我们来此的重中之重。这不但是因为它已被列入国宝级重点文物,而且它也是我和夫人四十多年前相识、相交的见证。
四十年前我曾去麟游看望她,那时我们还未成婚,她不知如何接待我才好,除饭做得让我撑成积食,再是邀我看看不被常人所知的一件“奇物”。那就是这块今日名扬四海的石碑了。当时仅知道日本人想方设法想瞻仰它而不得。而城关镇的农家却当它为茅厕的垫脚石。出于好奇和礼貌,我自然要欣然随她前往。
城西一水沟不远处建一小亭,四面有砖封,墙上窗无框,因年久失修,小亭已经破败不堪。翻窗进去,地面满是便矢,几无下脚的地方。看来当地农民劳作内急时常常在此方便了。当然最显著的是一块很大的石碑躺在地上,碑身断裂,碑首和龟趺皆与碑身分离,粪便尿渍让人不忍再细辨上面的文字。所了解到的是碑名叫九成宫醴泉铭碑,立于唐代,仅此而已。此碑未遭粉身碎骨之祸大概也因它那不洁不雅的处境也未可知。因本人当时并无历史知识,并不觉得有多可惜,只是一想到日本鬼子奉为至宝顶礼膜拜的“玩艺儿”,在我贫下中农胯下接受如此礼遇,不知是可笑还是可悲。更想不到的是几十年后它对一个穷困县将意味着什么,它将会成就怎样的一种辉煌。
新建的九成宫醴泉铭碑亭
时过四十载,再见到这块碑石时已今非昔比,它已在原址上完整地竖立了起来,虽然碑身布满裂痕,字迹斑驳,然而却被很好地保护起来,周身用角钢和玻璃完全封闭,显得高大而尊贵。旧有的亭子也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两重檐的宫殿式建筑。石碑命运的变迁,也昭示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恢复了人的尊严,还原了传统、知识和古迹的价值。
贞观六年,李世民驾幸九成宫避暑,于此处之荫捣出甘泉,便敕命建碑以记此事。九成宫醴泉铭碑通高三米有余,碑身宽近一米,厚盈尺,石灰岩质。碑首六龙盘绕,额阳刻“九成宫醴泉铭”六个篆字。因上千年人为的印拓和抚摸通身已成墨黑色,并且发着光亮。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醴泉铭碑的“三绝”:一是名臣魏征撰文,二是书法宗师欧阳询所书,三是名匠所刻。而这三绝更多的人则倾向于铭文的精妙。欧阳询的楷书自不必说,是公认的楷书宗师,从古到今无人能出其右。当此碑完工伊始,太宗李世民便令将其拓印数十张,交予同行的王公大臣们,要求每人必习之,此后唐朝皇家官家办事行文皆以欧体为规范。
2000年5月在此举办了盛大的祭碑仪式,全国著名的150名书法家聚此一堂,足见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硕大的建筑是一支毛笔的造型,它寓意着这里是书法之乡,也寓意着唐代谏官秉笔直书的刚直不阿。
我们仔细地观看了这块著名的石碑,框算了一下,铭文共计22列,每列50字,共约一千一百多字。其内容一是介绍九成宫的来历,位置,形制。当然免不了罗列太宗的文韬武略,然而与以往看到臣对君的颂扬多是些马屁文章,魏征的颂扬则有了很多深意,
楼宇依山傍水而建
一是开篇描述九成宫的壮美奢华时特别强调了太宗的节俭。当年李世民因长安酷热,劳疾复发,“群下请建离宫,庶可怡神养性”。但是“圣上爱一夫之力,惜十家之产”所以此建议被拒绝。而提出前朝的仁寿宫“以为隋氏旧宫,营于曩代,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事贵因循,何必改作”。所以就有了修修补补,删繁就简,去饰取实的做法,裂开的台阶用砂石填上,剥落的墙皮用泥糊砌,坏掉的宫殿以茅草房替代,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九成宫。这里刻意写出这个过程实为彰显并肯定唐太宗李世民不事糜费,勤政节俭的品质,也是对皇上做法的敬佩和鼓励。
宫殿夜景
二是铭文中记载的醴泉的被发现被视为祥瑞,公卿大臣们无不欢欣雀跃,引经据典地证明它为好兆头,但魏征强调的是皇帝并不因此而高兴,反而“以祥为惧”。因为前朝就有祥瑞出而大隋亡的先例。这种写法一方面说明李世民是一位头脑清醒的君王,同时也是一种巧妙的提醒。
气势磅薄的阙楼
三是休养于如此美景之中,游乐于恢宏的宫殿之内,帝王又处于贞观盛世,万国朝圣,万民敬仰,这位魏大人还是忘不了他的职责所在,提醒太宗皇帝要“居安思危,持满戒溢”,且“念兹在兹,永保贞吉”。这是全文最后的几句话,也是它表达的核心意思,体现了一代名臣的良苦用心。据说当李世民审阅这两句话时,删去又圈回,反复几次,终于同意保留。谈不上他能从善如流,但也是听得进逆耳忠言的明君。
美轮美奂的九成宫夜景,可惜它只是原宫殿群中所恢复的极小一部分
千百年来,醴泉碑前花落花开,人影交织,风云变幻中仰慕者、临摩者、感叹者往来穿梭。透过这面厚重的石碑,人们仿佛触摸到盛世大唐一个时代的梦想和辉煌。
西海苑大门夜景
西海苑是西临宫殿群的公园,从史书和画作上都不能证明它曾经的存在,但隋唐的建筑师们确实在公园湖水的水源地建起了人工瀑布,它是由唐代画师提供了图形,现代考古工作依图索骥找到了提高水位的人工水坝才得到证明的。
西海苑内的湖水
北马坊河便是西海苑的水源
这里提供一张我四十多年在同样的地点所拍的照片,那里虽然荒凉但是安静闲适,是夫人喜欢独处的地方。当然那时她根本不可能知道脚下是怎样的一片神奇之地。前后照片对比一下,让我们感受一下什么叫苍海桑田。
这是同一地点的夜景
炎炎夏日终于成就了我们的旧地之旅,但已经全然没有了四十年前那种压抑、困惑之苦,却有了隋唐帝王般的感觉。山河依旧在,面貌已全新,让人心旷神怡,让人感叹不已。
夫人兴之所至,连夜提笔,填词一首——
“夜游西海苑,心中多震撼。不知瑶池仙境,何时麟游现?玉泉飞瀑流彩,宫阙巍峨壮观,风动翠林幔。亭台映碧水,珍珠缀满山!
泛轻舟,叙友情,话变迁。盛世传奇,凤凰涅槃数年间!昔日皇家宫苑,今天百姓乐园,青莲祥瑞闪。 金笔绘蓝图,屏山镌新篇”。
注:西海苑被凤凰,屏山,碧城,青莲等山所环伺,青莲山公园中有金麒麟雕像一座,“西海”湖水由北马坊河和玉女泉所灌注。
湖中的曲径石桥夜间看来别有一番韵味
湖边的水榭长廊在灯光的映衬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慈善寺石牌坊,再向前走一公里才能进入古寺院
有离宫必有皇帝礼佛的地方,麟游做为隋唐最为奢华宠大的避暑地,被当时人们公认的“离宫之冠”,自然会有相应的寺院。距县城东不到五公里的慈善寺就是皇家礼佛的地方,这里深处峡谷之中,东有漆水河绕行穿过,西面直立的崖壁上就是石佛造像的洞窟,现存三大窟19龛造像,分为隋代石雕和唐代续雕,其风格一眼便可区分。
这2号窟中保存完好的一尊唐代佛造像,他不但神态端庄,安然慈祥,且线条流畅,比例恰当。特别是他持佛珠的左手特写,被很多书刊登载。其掌、指和甲都与现代写实的塑像完全一致,对没有解剖知识的唐代工匠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侧面是千佛碑和几尊隋代佛造像,它们虽然风化严重,且比例线条远不及唐代石雕艺术的高超,但它们的年代更为久远些。
坐佛左侧的弟子神态不能不让人称绝。右侧对称处还有一弟子同样生动可爱,可惜光线太暗,无法拍照
不难判断这是一组精美的石佛,佛手腕上的佛珠粒粒可见
座像右侧佛头近几年才被盗,案件虽破可佛头已无踪影。这不能不说是迄今我们所见到保存最完好的隋唐时期石窟造像群中的一件事。因为浓密的树木遮蔽,崖壁上很多佛像不易被发现。此寺的设计规模非常之大,可惜的是公元865年的特大洪水和泥石流,将正在建设中的佛寺几乎全部掩埋,时过千载,近几年才被挖掘出来,这也应了“祸兮福所依“那句话,是泥沙护它千年,避开了多少朝代的腥风血雨。它保存得比别的石窟完整得多,石佛全身的彩绘依稀可辨。
唐朝古井
麟游县城地下有无数已经探明但尚未发掘的古遗迹,但这眼水井却在人们基建时,提前进入人们的视野。一千多年前在建宫殿时最被重视的问题便是水源,县城正中街道旁就有一眼唐代水井,它曾深埋在地下三米的泥沙中,近年在工地建设中被略阳铲所探到,当开挖出来时大家惊呼起来,它是那么规整,考究,科学,连内壁的衬砖也被烧制成弧形,井台平整光滑,四角高低不差分毫,其制作之考究,保存之完善,不是因为考古人员根据它所处的地层深度证实了它的年代,你只可能认为它是当今工匠的杰作。
石鼓峡
县城正北十多公里还有一奇特的地方,当地人称石鼓峡,奇特的地方它处在两山之间较为开阔的黄土平川,平川处突兀地裂开一石隙,隙中有水流过。因为有较大的落差,水流湍急,丰水季便发出巨响,声如擂鼓,又如马嘶,数里之外都可听到。相传此地又是唐将尉迟敬德领兵的出征之地,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
关于尉迟将军在此率兵出征的说法未有史料记载,亦无考古工作者证实,多是听到水流击石时的声音产生的联想,但它的地貌之异样,还是让人啧啧称奇。
在坚硬的石灰崖上能冲击成如此深的沟豁,足见地貌形成年代之久远,水流力量之惊人。
麟游是一个偏僻小城,一千四百多年前这里的九成宫宫殿群被洪水和泥石流掩埋,经过科学细致地考察,考古专家一致认为,九成宫堪比庞贝古城。
已经挖掘出来的宫殿柱础直径达一米二,加上庞大的贯通整个县城城区的排水道足见九成宫群宏大的规模和建筑的奢华程度。
麟游之名是如何得来的,是因为隋唐两朝皇帝二十多次幸游了此地吗?其实它的得名是唐宫建好后的事了。传说唐贞观六年唐在隋宫原址上重建的工程刚一结束,南边青莲山上忽然跑出一白色的麒麟,这是只众所周知的吉祥之兽,加上醴泉的发现,无不是引起众臣欢腾的好兆头,太宗皇帝便趁兴亲赐县名——“麟游”。
这是县城南青莲公园一景,中间的麒麟雕像是当地的象征
玉女泉,千佛寺因路远难行,只能放弃。因为夫人曾在此工作六年,所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有深深的眷恋,对这里的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会由衷地高兴。况且这里已经是天翻地复,旧貌新颜。麟游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将这里建成环境优美、风光旖旎、令人神往的避暑胜地,它倾注了考古人员多少辛勤的劳动,它体现了几届领导班子多少智慧,他们为家乡建设作足了功课。我们也已从风华正茂的青年步入了古稀之年,人和景的变化让人感叹岁月蹉跎。夫人说:“看到麟游的巨变,我也感到自豪,因为为这里的建设和发展,我也曾奉献过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如今的麟游,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以“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幽美环境一举摘取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桂冠。在宾馆的墙壁上,我们看到了清代“麟山十二景”的绘画,听说县上准备在恢复当年旧址风采的基础上再添新景,我们期待着麟游县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战友合照,中间为作者,左二为曾在此地工作过的夫人
图片拍摄 冀霆 王利学
责任编辑 李汪源
文字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