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富察皇后葬礼耗费巨资
作者:李铁
富察皇后与乾隆少年时成婚,她姿容窈窕,性格恭俭,是位标准的名门淑女、大家闺秀。
早年,她参加皇家选秀女,雍正一眼就相中,決定將这位名门之女指配給皇四子弘历。也就是日后的乾隆。乾隆即位后,立她为中宮皇后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她去泰山还愿,沿运河从水路回京,当晚病死于船上,年仅37岁。
富察皇后是乾隆的贤内助,乾隆十七年(1752年),富察皇后帶领不少妃嫔命妇祭祀嫘祖,並当众演习了养蚕织丝之术。后來蚕丝多了,富察氏下令把剩余的蚕丝都染上色彩,织成御衣,亲自进献給乾隆。乾隆见到这些丝织御衣,感到格外亲切,特别高兴,下令大小臣工崇检去奢,並在祭祀登朝时多次穿用。
一次乾隆帝得了疥疮,医生囑咐須靜养一百日。富察皇后于是就住在乾隆的寢宮外屋,无微不至地照料了一百天,见乾隆皇帝气色愈来愈好,才搬回自己的寢宮。
乾隆皇帝那时最关心的事务是全国各地的降雨情況。当时最了解皇帝,无日不以晴雨为念的,莫过于富察皇后,她可以随时随地报告各地的情况。
由于富察皇后去世时所乘的青雀曾保留了她最后的记忆,乾隆皇帝命令务必把这艘大船运进北京。这非常困难,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御舟体积十分庞大,而城门洞很狹窄,在沒有起重机的古代,根本就无法进城。为了保留这艘御舟,乾隆想干脆把城门楼拆掉。但这太费事了。最后还是有个礼部尚書想出了一个办法,命人即搭起木架,上面設了木軌,又在木軌上滿鋪鮮菜叶,使之潤滑,一余名人推扶拉拽,费了很多力气,才把御舟运进了城內。
按照乾隆的構想,要提高丧儀規格,自己亲自戴孝服,已表達對皇后的感情。
但康熙十三年,正值三藩之乱,当时孝誠仁皇后去世,康熙皇帝惟恐外省各官舉哀服丧,引起惊恐混乱,遂降旨一切丧仪皆免。此后皇后的丧仪一律循例而行。如今令王公大臣进退两难,若照例行事,难免龍顏不悅,而違例提高丧仪規格,又必然遭致物議。權衡之下,他们決定奏請外省一律到京师治丧,乾隆自然照准。于是各省文武官员摘除冠上的紅纓,齊集公所,哭臨三日。
乾隆为筹措皇后的葬礼,不惜耗费巨资、大興土木。
为办葬礼,乾隆諭令向户部支领白銀三十万。富察皇后金棺从长春宮移至景山观德殿。乾隆下令挪蓋观德殿。此工程包括新建宮门、添蓋淨房、鋪墁甬路、海饅散水、添砌瓦院等项,动员工匠8242个,耗费白銀9600余两。
靜安莊是帝后移出观德殿后停放棺木之處,可乾隆帝认为那里殿堂規模太小,下令擴建。包括大殿、前報殿、宮门、配殿、朝房等新建房間338間,耗费白銀91300余两。
为了能使自己时常回到与愛妻在一起的回憶中,乾隆帝下令保留长春宮富察皇后居住时的原陈设,凡是她使用过的奁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样摆放。並將富察皇后生前用的东珠顶冠和东珠朝珠供奉在长春宮。每年的腊月二十五日和忌辰时,乾隆帝都亲临凭吊。这种陈设和做法保留了40多年,直到乾隆60年才下令撤掉,允許其他后妃们居住。
乾隆十七年冬,东陵胜水峪地宮工程告竣,乾隆皇帝亲自护送皇后梓宮安放在地宮宝床上,丧礼完毕后,乾隆下令设立“富察皇后陵总管衙门”,这个衙门,设定总管、副总管、章京、筆貼式等大小官员23名,看守陵墓兵丁80名。看守陵寢,仅这一项开銷,每年就需銀十万两以上。
文/李铁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作者李铁,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硕士毕业,在甘肃新华社分社担任10年一线记者,熟悉西北5省特别是甘肃一草一木,冒着生命危险去过甘肃很多偏远地方,2002年到北京工作至今。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