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 挺【文(1)】
东胜·师恩难忘
一言一行臻匠心,一石一瓦报师恩
人生一删一留:许多事,烦恼的,理应舍弃;美好的,值得留下。
生活一加一减:许多路,夜一程,星月轮转;昼一程,江山无限。
时,宁波师专东胜路分部教师,王永杰任党支部书记,阳光发老师为教务负责人,臧志通、贺福康老师为总务负责人。施斗山老师为理科教研组长,周承珩和吕萍老师为文科教研组长。钱念文、马孟宗、桂信仪、金湘泽等“四老”调入。“四老”,解放初都是校长级人物。理科有施斗山、郭燮扬、王振里、汤德祥、吴布雷等骨干老师。诗书自生华,风采共育人。
“同学好吗?”
班主任周承珩老师 2000.11
作者首先认识的是周承珩老师,中文801班班主任;请教最多的也当首推周承珩老师。他,身体结实,为人豁达;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功底深厚;从教写作、古文,经验丰富。1979年,台风肆虐,校园狼藉。清晨,楼下传来“咔嚓嚓、咔嚓嚓”的旧自行车声。尚未见人,先闻其声:“同学好吗?”孔子问人不问马,古风犹存,寝室里荡漾着慈爱。呜呼,2019年2月,周承珩老师过世。
《路》 周承珩著
“安定为上”
黄永杰书记
东胜分部的王永杰书记,掌方向,讲民主,知尺度。他,宁波师院首届毕业生。后,任宁波市纪委书记。为人诚恳,平易近人,能紧密联系联众,工作负责,威信很高。他实实在在地把东胜路分部管起来了,一位好领导。作者最受教益的一句话是“安定为上”。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维护安定团结是东胜师生前进的基础。“安定为上。徐挺,你要切记”。这种“人本思想”,不仅是“文革”后的形势所需,更是我们日后待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王永杰书记 周承珩班主任 徐亚仙老师 天一广场 2007.5
钱老史论
钱念文老师:
“拜人为我师,我才可成师”
历史教师钱念文,宁波史界泰斗,为人耿直,满腹史论,后任宁波师院副院长、宁波市人大副主任。最难忘的一课是“南宋史”。当讲到“岳飞屈死风波亭”时,钱老热泪盈眶,咽噎良久。当场学生无不感染,爱国之情油然。
金桂齐放
金湘泽老师和桂信仪老师
金湘泽与桂信仪老师先后教形式逻辑、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位德高望重,学博诣深,不愧楷模。学生无不敬之仰之,爱戴有加。金湘泽老师教形式逻辑,概念、判断、推理,环环相扣;演绎、归纳、类比,层层入理。作者的逻辑思维从此养成,受用终身。桂信仪老师教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板书时,点横竖捺,丝丝不苟;析义中,字词句段,板板有眼。一次,作者作业时用了“抵掌而谈”一词。桂老师批示:“氏”下无点。作者不信,先查词典,继去宁波市图书馆翻阅资料,后当面争论。抵、扺(zhi)本为两字,音义不同,后混为一。当桂老师捧出《战国策》等相关典籍后,始服。作者的汉语功底,由此奠定,益于日后。
七“盛”七“行”
金纪贤老师
金纪贤老师,绍兴人,厦门大学毕业生,宁波师院讲师。以研究鲁迅饮誉,时任现代文学教师。“盛盛盛盛盛盛盛”“行行行行行行行”是旧时绍兴戏台上的对联。其通过“盛”“行”两字的多音解读,先赞锣鼓齐鸣,再绘观众靡肩,描述了乡村市镇的繁华。对联揭示的哲理是:选字求贴近,妙用即传神;演戏劝人生,服务可成佛。
蜀道之难
吕萍老师
吕萍,爽朗,睿智,常微笑待生。他,浙师院毕业生,曾是宁波中学语文教研员。上课时思路开阔,时援诗词。学生乐之。一次,听罢《蜀道难·李白》讲课,作者到市图书馆查寻古地图,然后根据地名一连提了10多个问题请释。在作业本上,吕老师解答了部分,然后批阅:实际上,我也未到过蜀道,不少问题确实难解,仍须攀登。作者曾问及,何以知之多?他答道,许多讲课的内容是我撰写论文所涉,常翻阅而已。呵,奥秘如此:教、研结合,方得真知。自此,研,成为作者的追求。
《牧文集》吕萍著
“司机”教员
吴才根老师
任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是吴才根老师,很有才气。他第一次到课堂,不觉好生面熟,不正是火车站接站的驾驶员吗?事后才知道,他曾主动请缨:借车驾车接学生。不知者不应怪罪。在期末阅卷后,吴老师发扬民主,叫学生自我查卷。当时,作者曾首先发难,怪其判错而要求加2分哩。现在,自觉汗颜。
楼梯斗室
杜功桢老师徐亚仙老师(夫妇)
杜功桢老师为文二班班主任,涵养高;徐亚先老师为外国文学教师,还义务兼课外兴趣小组英语课,修养好。膝下一子一女。全家四口挤在楼梯间的斗室中,不足十平方。教学任务重,生活条件差,但其乐融融。工作之余,斗室中夫妻常对弈象棋,时有“我赢你输”的欢声笑语。
亮“戴嗓门”
戴存定老师
体育老师戴存定,古道热肠,活力四溢。东胜小学的操场上只有两只篮球架,但体育课依然有板有眼。最舒心的场景是训练篮球队。傍晚时分,常亮“戴嗓门”:“学毅、建达、梅永伟……”“二分!”“哎哟!”“加油”……作者清楚,这是无报酬的奉献,但不知道他几点钟回家才能顾及妻小?
爱心有加
东胜文科教师人数不多,均爱生爱校;职称不高,严治学治教。杨兰珠上课认真,周招芬教态自然。吴全韬教课滔滔,满身粉笔灰绝不在室内拍打。司徒慧云因念错一字而显窘态,学生都以谅解为上。教育学无课本,吕老师每次满黑板板书,为求准确。现代文学讲授,徐景福认真备课,为求神似。团委书记潘国民时常话语精到,热心关心。虽光阴如梭,但场景常浮现,点滴见精神。
教师合影
师生30年聚会教师合影 2007年5月4日
附:追忆恩师钱老先生【稿源:宁波日报 2006-09-09 ,作者华长慧(时任宁波市教育局局长)】
听到钱念文老先生病危的消息,是在2004年12月18日晚上9时,当时我正在北京参加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消息不啻是一声惊雷,在我的脑海中轰然炸响。在此不久前,我刚去看过钱老。此后他还给我寄来一篇有关教育的报道。翌日6时,噩耗传来,钱老已于18日晚上10时零8分过世。我悲痛万分,想不到钱老走得如此不巧,以至让我不能在他弥留之际再看上他一眼。
我认识钱老是在1981年,当时,他是宁波师范学院的副院长,我任学院团委书记。从工作上说,我们并没有多少联系。正是钱老对年轻学生的关爱,使我常常有机会与这位有着坎坷经历的老师接触。他对高校学生工作有着执著的要求,往往倾注着他的整个身心。他的一言一行,给了我许多教益,成为了我一生中享用不尽的财富。
他曾教导我,讲话、给事物下结论前要尽可能听取工作对象的意见,要充分吸纳他们的意见,集体智慧才能成为集体行动。我现在保持的这种习惯就是从那时开始逐步形成的。
他曾教导我,对别人要多宽容,宽容人者得人;对自己要敢于否定,否定己者成人。我年轻时气很盛,自视较高。钱老是一个不仅发现了我的缺点,而且真诚帮助我克服这种缺点的良师。我这个人错误缺点不少,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学会了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
他也曾教导我,事物有规律,工作要章法。在工作中要注意探究规律,研究章法,要按规律办事,照章法行事。在钱老的言传身教下,我有了这个意识,到了一个地方,总是先努力做好建章立制工作。
钱老对人的关爱往往挂在心里,而不是放在嘴上。对人的赞誉,肯定是传达给别人,而不是告诉你本人。1983年,他担任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仍然是那样地关心着我的学习和工作。对此,我也是事后从别的地方得到的消息。钱老就是这样,他关心你,但绝不讨好你。1992年9月,我离开学校,调到了地方,我深信他是力荐者,但他却只字不提。
钱老一生从事教育,对教育有着特殊的感情。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他就是福州中学的教师。当时,他与中共地下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支持学生运动,被学生尊为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宁波一中的校长,期间以治校严谨而闻名。他在师院工作时,主持起草了学校管理规范。这对处在“文革”结束还不久的一所学校来说,是多么的不易。在他退下来之后,即便在生病住院的日子里,他还几次给我寄来有关教育的文章,其中有关于政府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报道,有关于一些地方教育工作者弄虚作假的报道,我知道,这寄来的每篇报道,都凝聚着他对教育的满腔热情,映照出他嫉恶如仇的浩然正气,也体现着他对我的工作的关心和期望。
让我更为难忘的是,在钱老生命垂危时,还不忘教育,他用颤抖的手,给我和我们的教师写下了“拜人为我师,我才可成师”的教诲。我知道,这是钱老临终前对我的一种告诫:人不能自欺,也不能自足,更不能自满。人贵在自知之明,学人之长,与时俱进。我知道,这也是钱老临终前对宁波所有教师的一种期望:要做好老师,就要做好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心声,倾听家长的呼声,感受社会的反映。在老先生面前,我为自己不能圆满地做好工作而心怀不安。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我始终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钱老先生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他是我做人的榜样,做事的楷模,做学问的典范。
《东胜记忆》文集征稿启事
欢迎东胜老师和同学来稿,内容包括:1977高考经历、东胜路学习生涯回顾及对老师的追忆缅怀、毕业后工作中的甜酸苦辣及同学聚会活动等。文章体裁不限,字数尽量控制在三千以内,并附上作者姓名和班级。来稿编辑后在都市头条发表,同时收录于《东胜记忆》文集供全体师生共同分享。
编者联系方式:罗维开,电话号即微信号13396684784 邮箱923739913@qq.com 欢迎来稿有图有照片(包括作者个人照)
作者简介:教授,教育部高教司兼职秘书 ,高职高专教育评估专家,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评估专家;宁波市第二、三、四届高校教学督导。主编、副主编论著20余部【高校校志及教育部规划教材《文学欣赏》(高教出版社)】。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发表在国家一级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5篇。曾主持教育部、省教育厅若干课题,分别获省、市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