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乱世中的美神
作者:刘牟之
朗诵: 楼 兰
初读李清照的诗词
感觉娇柔不做作,
感性又不失理性。
虽有瑟瑟相和的甜蜜
也有对祖国未来命运的反思,
拥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闺中忧愁
也不乏。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大器晚成。
她是中国三千年古代文学中特立独行的女神,
她是拥有凄冷之美的美人
她是寻寻觅觅,
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有心人
外美如花,大气如虹。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它的愁情时,
可看到她
字字句句中显露出的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环境造就人。
父在朝为官,母名门闺秀,
显赫的家庭背景和文学艺术熏陶注定了她能深切细微的感知生活,
体验美感,
也暗示出她超凡的文学造诣和惊世骇俗的才能。
她饱览诗词,
文化汁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
而后的“勤政楼前走胡马,竹翠踏尽尘香埃”
可反映出她的雄伟壮志。
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
李清照的人生是传奇的,
她的爱情也是令人羡慕的,
他们越过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鸿沟,
两人情投意合并立即坠入爱河,
他们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需要经历生死才能相守到老,
他们是幸运的,
这注定了他们的爱情会打上易碎的印记。
《醉花阴》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之情
表现的淋漓尽致。
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爱填充了李清照的闲愁
寻寻觅觅,怎一个愁字了得!
为了寻觅爱情,
她“人比黄花瘦”身负枷锁,锒铛入狱;
为了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能和勤奋,
借助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这一巨著。
那她的国家呢?她的国愁呢?
我想,
应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又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
她自然有许多的想法无人能懂。
她既不能向岳飞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上朝议事,
她将她的国愁和爱国之情表现在诗词中。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是的愁已不是缠缠绵绵的家愁、情愁、而是国家民族的大愁。
凄凄惨惨戚戚。
情无所托,学无所传的她被别人视为另类,
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
她用心写下确立中国文学史地位的《声声慢》,
这一字字吟出她一生的心酸痛楚,
也道出了她的国愁、家愁、情愁。
她拥有超越时空的孤独,
那种四面不着边际的空虚感注定了他一生悲惨的命运
随着时代的进步,
李清照曾思考的问题已早有答案,
但我们仍能想象出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
寻寻觅觅的美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