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阳红 红内阳
文/刘孟领
2024年8月18日,艳阳高照,初秋气爽,本人有幸随“爱家乡·爱邢台文旅作家团”高高兴兴地来到了邢台市信都区将军墓镇内阳村,参加内阳村“红色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深受教育和鼓舞。
内阳村口醒目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影壁墙格外引人注目,一目了然领略了这个“村在林中建、水在林中转、路旁树成荫,北方小江南”的大美特色。
绿树掩映下的内阳村石碑简介告诉我们——据前唐碑文记载,内阳村原村名叫小内阳,在柳树沟后沟居住。明万历十三年,原十八户村民从小内阳迁居于此,占地建庄。传说该村占到了八卦图"内阳穴",故命名内阳。古村落建筑格局独特,依山环水,呈釜底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留着典型的太行风格。抗日战争时期为邢西县政府(八路军办事处)、中共太行一(六)地委驻地。2017年3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将内阳村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1月,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将内阳村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6月,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将内阳村列为传统村落。
村口新建的烈士纪念碑,镌刻着牺牲疆场的英名,永垂不朽;大街建于明朝的古戏楼,青色砖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以前的与戏楼相对的内阳皋,共有两层,一层供车马行人通过和排水,二层三间四面雕花大窗,斗拱檐角的风铃随风作响;大小街巷相通相连,起伏蜿蜒,石头铺就,随势有趣;红石砌墙的石板房,大多是明清古院落;村边两棵古老苍翠的柏树,掩盖着高台上的土地庙,反映了该村的传统文化,诠释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
上年10点10分,内阳村“红色教育基地”揭牌仪式隆重启动。在歌舞伴奏中,在鞭炮齐鸣中,在热烈欢呼中,邢台市信都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将牌匾授予内阳村。党支部书记李晓庆接过沉甸甸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的牌匾,掷地有声地衷心感射支持内阳村的各界人士及众位乡亲。同时,热烈祝贺内阳皋圆满落成——众乡亲协力梦就,绿水青山万代兴;内阳皋集资功成,雕梁画栋千秋盛。
随后,大家跟着支书走访了红色基地遗址,查看遗迹,历历在目,深沉动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烧杀抢掠,内阳人民坚定跟随共产党,舍生忘死闹革命。1938年春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工作团进驻内阳,内阳村民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进步人士李文凯主动让出自家的好宅院让八路军办公。在八路军工作团的帮助下,村里秘密成立了党支部,支书是李重举。作为内阳村的第一名党员,李重举主动跑上联下,积极配合党的工作,先后成立了农会、青抗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组织,并发展了第一批50多人的共产党员队伍,带领群众抵抗“小日本”。1938年8月,在高杨县委书记的领导下,内阳成立了“太行抗日高小”,为抗击日寇培养了一批人才,痛打国民党溃兵、铁军、民军、狗头军、皇协军等人类害虫。至今谈起,人们仍点赞当时的村长李文凯。他为保全村民安全,自己勉力应付,本人及家庭均遭受重大损失!1940年7月.中共太行一地委,从临城县迁驻内阳,书记是高扬。8月,晋冀鲁豫区党委书记李雪峰来到内阳视察工作,群众拍手称快,内阳数十名青年民兵参加了支前工作。在8年抗战中,小小内阳村,80多名参年青年中,有29人为国捐躯!他们效忠民族,献身人民,抛家弃亲,勇赴疆场,舍生杀敌,惨烈牺牲。烈士永重不朽!精神不死!!光耀千秋!!!1942年春,邢台抗日县政府在内阳建立了抗日第二高小,至1947年春结束,共5年,为党政军抗日培养了数百名人才。同年5月,口寇扫荡进入内阳,一看人粮皆空,便肆意烧房抓人,躲在大寨山上的群众被日军发现,近百名群众被抓住,40多人惨遭杀害。此为骇人听闻的“大寨山惨案”。
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进驻邢台山区,分散住在浆水、将军墓、冀家村等各村,内阳村民积极腾出房屋,让抗大学员居住,近百名学员深感内阳人民的深厚热爱。1940年﹣1942年,连年灾荒,村民常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维持生活,老百姓仍跟着共产党抗击日本鬼子!尤其是入驻内阳的八路军青年抗日游击纵队(简称“青纵”)冲锋陷阵,义无反顾,甘心情愿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时至今日,已七八十年了,那些革命红色遗迹,仍在默默诉说着内阳红,红内阳!这真是:
绿水绕村艳阳照,
传统村落内阳皋。
红色旅游老基地,
文化名村国家号。
中共一六地委驻,
抗日政府建学校。
党群一心战敌寇,
军民团结逞英豪。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