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被误读的"存灭之理、兴亡之道"
高增荣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小文《欧洲档案》,虽然仅有六百多字,但读来震撼人心、发人深省。
余秋雨先生在这里讲了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他在西班牙的托莱多古城一所老屋里读到过一些档案。" 陈旧的纸页记录了一座城市,在中世纪曾经有四十多万人被宗教裁决所作为“异教徒”处决,定罪的全部根据,是告密、揭发、诬陷、造谣、起哄。
执行死刑那天,全城狂欢。揭发者和告密者戴着面套,作为英雄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批判者也就是起哄者不戴面套,道貌岸然地紧随其后。再后面是即将处死的被害者,全城百姓笑闹着向他们丢掷石块和垃圾。实证意识、怀疑精神、同情心理,一丝无存。甚至,连下次会不会轮到自己的担忧,也一点看不出来。大家都在‘驱魔亢奋” 中, 表演着自己的纯净和高超。
因此,告密、揭发、诬陷、造谣、反咬、上纲、批判、起哄,成了多数人的主流职业。把一个疑点扩大成滔天大罪的程序,也操作得非常娴熟。把邻居亲族告发成天生魔鬼的步骤,已演练得不动声色。除了虐杀,就是狂欢,除了狂欢,就是虐杀,几乎成了当时全民的共同心理法则。
虐杀和狂欢的高潮终于过去,共同的心理法则却沉淀下来,渗透到每条街道、每个农舍之中。于是,城市和村庄以另一种方式走向毁灭。"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和乡村的毁灭,是虐杀,是狂欢,而虐杀和狂欢的原因,是掌握宗教裁判权的最高统治者,鼓励人们 告密、揭发、诬陷、造谣、反咬、上纲、批判、起哄,以此来定罪,屠杀所谓的"异教徒"。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卑劣的统治手段,屡见不鲜,起到了极坏的作用。
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了“告缗”制度,鼓励民众举报偷税漏税的行为,对举报成功者给予奖励,这一政策导致了社会告密之风盛行,冤狱遍布全国。
唐朝的武则天则实行了全民告密运动,她鼓励告密,为告密者提供各种便利,如提供驿马和五品官的伙食待遇,这一政策同样导致了冤狱遍布全国,社会陷入恐慌。
既就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宋朝,也有告密制度,其反告密制度得到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规范和实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如御史台和审刑院来处理告密案件,确保了告密案件的公正和客观处理。宋朝的情况,比之其他朝代,会好一些。
明朝时期,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等特务机构被用来监视和告密,这些机构是空前绝后的专政机器。这些特务机构滥用权力,对个人隐私和权利的侵犯、对政治腐败的加剧、对社会风气的污染、以及对社会稳定的破坏都是空前的。
臭名昭著的 清朝的文字狱,绞杀思想,其残酷残忍残杀无以复加。
"反右"和"文革"时期的文字狱和告密风盛行,竟然出现了子告母、夫妻互相出卖、同事互相揭发、上纲上线、打击迫害等悲剧,使社会走向经济崩溃、道德堕落、人性恶化的边缘。
历史上这种告密、虐杀的狂欢,激发了人性中恶的因子,是反人类、反文明、反人性的大表演,是人性和文明的大倒退,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旋涡和逆流,其结果必然是毁灭。
正因为如此,余秋雨先生在最后写道:"因此,我一直认为,对城市和村庄带来最大灾祸的,未必是土匪、窃贼和灾荒,而更有可能是告密、诬陷、造谣和起哄。由于正反例子看得太多,我敢于说这样一段话: 宁肯容忍社会上存在一些流氓、贪官和窃贼,也绝不容忍全民性的告密、诬陷、造谣和起哄。
存灭之理,兴亡之道,常被大家误读了。
笔者非常赞成余秋雨先生的观点。因为,流氓、窃贼是很容易辩别的坏人,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货色,他们很难欺骗人,也很难得势,最重要的是他们是法律打击的对象,所以,他们很难使社会走向毁灭的。贪污腐败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但他也有法律去惩罚,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有制度之治,有人民监督,它就无处遁逃了。至于灾荒,那是自然现象,人类还可以防灾减灾,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既就是形成灾害,人类还可以重建家园。而这种反人类、反文明的告密虐杀,会毒害人心,败坏社会风气,这种危害,是几代人都无法消除的。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特级教师,已退休。酷爱读书写作,吟诗作文数百万字,发表逾百万字;出版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篇《彩虹学校志》,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多家图书馆收藏。对书法有兴趣,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