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海涛
2024 年 8 月 22 日上午,山东省政协委员、枣庄日报社记者孔浩,枣庄市市中区政协委员、新媒体微游枣庄负责人金瑾,枣庄市市中区收藏家协会主席杨义平、枣庄市市中区政协文史专员、新媒体“南山散人”负责人葛龙飞,新媒体鲁南视点负责人卢伟、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文保巡视员刘伟一行,再次登上枣庄市市中区城北的卓山,对卓山南北朝摩崖石刻的保护情况进行回访查看。
此前,有登山爱好者反映,某单位欲将通讯基站建在卓山南北朝摩崖石刻文保碑三米处,此范围处于保护区内,且此处尚有需要考证之摩崖石刻,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中区文旅局齐村镇文保巡视员刘伟发现后,第一时间上报区文旅局,之后在市、区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这一问题已得到圆满解决,为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开启了良好的开端。
卓山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北部,古称濯山,山势高大,自南而北屹立巍峨,其南峰一分为二,乃称东西二峰,其上古迹遍布,仅目前所知西峰安道一所留石经有两处。山顶巨石嶙峋峭壁耸然,于巨石上多见古时建筑群所留柱孔,而山巅草木丛中多见古时瓷片,自汉而今未有断灭,可见其文化延续之久。
而石经面积大者在西峰中央一陡坡巨石之上,为大齐河清元年四月六日所刻,其署名为“僧安道一”经文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菠萝蜜经》,凡112字可谓鲁南地区又一安道一书法瑰宝。
安道一(?—约580),广大乡人(今山东东平人)北齐时高僧、大书法家。他经历了北周“二武灭佛”之难,认为“缣[jiān]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绝”。故在迁移中把佛经刻于石崖之上。安道一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杨守敬《平碑记》说:“擘窠[kē]大字,此为极则”。
因其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中外影响颇大。铁山摩崖刻经《石颂》称安道一书法“精跨羲诞,妙越英繇”(意指书法比王羲之、韦诞高洁,比张芝、钟繇更圆妙)。康有为、郭沫若对安道一评价极高,日本书道协会更是建议中国书协应立安氏为“书仙”,以与王羲之“书圣”并驾齐驱。
卓山摩崖石刻年代应为河清年间前后,其书法与洪顶山及峄山五华峰刻石相近,为僧安道一早期作品。卓山摩崖石刻的发现不仅增加了僧安道一《文殊般若经》的作品,同时将僧安道一的活动范围又向南推进了,并填补了枣庄无僧安道一《文殊般若经》的空白。
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此次卓山南北朝摩崖石刻保护问题的成功解决,彰显了市中区对于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坚决态度,也体现了各部门协同合作的高效与担当。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市中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