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村里的事要依村情而行,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的大事,让村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才算是为村民办好事。欲知山中事,先问打柴人。”
在推进村容整治的征途中,"依村情而行"成为了不变的准则。自“十四五”规划启航以来,全国范围内已有6.7万个行政村完成了环境面貌的华丽蜕变。这一进程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清理与美化,更是对农村生活本质的一次深刻理解和尊重。它要求我们在行动中倾听村民的心声,珍视农村的历史传承,确保每一项举措都能与村庄的实际需求相契合。
在构建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中,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据见证了这一变迁:数以万计的村庄在短短几年间焕发了新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乡村风貌焕然一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初衷美好,但在部分区域,整治工作却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困境,如简单粗暴地禁止家禽养殖,忽视了村民的实际需求与生活习惯。
“依村情而行”,首要之务在于对农村传统的深切尊重。村庄,作为世代农民繁衍生息的摇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从村规民约到建筑风格,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村庄的独特印记。在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勇于革除陋习,更要细心呵护那些能够彰显乡村魅力的传统元素。通过深入了解并尊重各村的传统,我们可以避免“同质化”的陷阱,让每一个村庄都能以独特的姿态绽放光彩。
同时,“依村情而行”还意味着整治工作必须紧密贴合农村的实际状况。无论是地理环境的独特性,还是村民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都要求我们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北方村落的四合院、南方水乡的马头墙,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不仅是农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治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保留并强化这些历史形成的建筑风格,避免盲目追求现代化而忽略了乡村的原有韵味。
更为重要的是,“依村情而行”强调了村民参与的重要性。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应当成为整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初心——让农民过上更加宜居、舒适的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整治工作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展望未来,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之路依然漫长而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依村情而行”的原则,尊重传统、贴合实际、倾听民声,就一定能够绘制出一幅幅美丽乡村的动人画卷。这不仅是对乡村面貌的改造与提升,更是对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编发:都市眼光-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