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卖工夫”记忆
文/周中金
诵/云中鹤
五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那些关于“卖工夫”的记忆却依然历历在目,仿佛昨天才发生一般。那是关于家乡、关于土地、关于汗水的记忆,是岁月赋予我们的珍贵财富。
最近回到故乡,看见母亲已经步入了八十岁的门槛,她神情有些忧郁地对我说:“邻家的某某去了国营万丈湖‘卖工夫’,一天就能挣上百元,相当于种一亩旱地的收入。”
尽管父母都已年迈,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去‘卖工夫’,但我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毕竟,我也曾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那是一段与父母一同奋斗的日子。
我还记得,那时我还不到十岁,就随着父母跨过一港之隔的武穴市丰收大港,前往港南边的国营万丈湖的各个生产队“卖工夫”。最远的时候,我们甚至到达了位于离家十几里外的太泊湖南岸的国营万丈湖农场黄湖分场,那里正需要插秧的卖工夫人。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村庄便逐渐苏醒,家家户户的灯火与星光交织成一片温馨的背景。我们一行人肩上扛着沉甸甸的竹筐,那筐中装满了嫩绿的秧苗,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希望之种。筐上的绳子,虽经岁月磨砺,却依然坚韧,记录着无数次往返于田间地头的痕迹。我手持着秧马,跟在父母身后,在昏暗中行进,心中满是对即将开始的“卖工夫”生活的憧憬。
一到达秧苗田,父母便把带去的秧马给我坐,让我坐在秧马上慢慢扯开秧苗。他们则弯着腰,一手飞快地扯下秧苗,一手熟练地捆好,动作之迅速,令人叹为观止。而我,虽然努力模仿,但动作仍显笨拙,速度也慢得多,扯下的秧苗根部还沾满了泥土。然而,这份笨拙并未让我气馁,反而更加激发了我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我们按照农场工作人员的指示,分配好各自的田块开始插秧。那一刻,整个田野仿佛都活了过来。我们弯着腰,将一株株秧苗插入泥土中,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泥土里,瞬间被这片土地所吸收。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稻草的清新气息,以及那份只属于田野的宁静与和谐。
最令人期待的是中午时刻。当太阳高悬头顶时,主人会送来热腾腾的米饭和大盆的肉菜。我们围坐在一起,大口地吃着饭菜,那份满足和幸福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比拟的。在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只剩下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夕阳西下之时,我们各自领到了一天的工钱。虽然金额不多,但那份沉甸甸的成就感却让我们心满意足。我们肩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而那片被我们用汗水浇灌过的田野,也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这就是我常常回想起的“卖工夫”的日子。那段时光虽然艰辛,但却充满了温情与奋斗的记忆。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安宁,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