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情,铁兵缘(二)
——访陕西襄渝线不穿军装的铁道兵
铁13师刘光清
正当翟杏花、薛宝珍抬炸药,杏花坠入江中窘迫场景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盘旋时,大巴车已经缓缓驶进了中铁二十局培训中心。红姐扯开嗓门:“到了!到了!兄弟姐妹们!不要挤,慢慢来。”大家有序地下了车,打开行李箱,寻找自己的行李。我四下里寻觅,却不见踪影。“在这里!在这里!我帮你卸下来了。”又是这个红姐处处帮助别人,唯独没有自己。大伙提着大包小包朝接待中心走去。组委会另一组人马在这里已经等候多时。我依稀听到:“这么怎么晚?”红姐解释道:“从吉林赶来的一对夫妻乘飞机误点,这不,让车上的人在西安城一绿道旁等候了近2个小时,实在对不起我们的铁道兵兄弟。”
到了接待室大厅,我们各自取出身份证登了记,领取相关资料进了自己的寓室,这时已经深夜11时。我和老伴抓紧洗漱上了床,由于旅途劳顿,很快进入梦乡……
第二天6时准时起床,走出大门,见这里地势开阔。坐落在大白山脚下的活动中心,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宜人,一排排90年代兴建的平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接待中心大门门檐上方滚动式的标语“热烈欢迎全国铁道兵、学兵回家!”“兵心不改,军魂不散!”等字眼轮番滚动。顿时一种暖心舒心,重回军营之感触动心扉。这时,清晨的霞光染红了天边,露珠看上去晶莹剔透。突然,在过道一个熟悉的身影朝我迎面而来。我大胆冒昧地问了一句:“您是朱华根老师吗?”他回答:“是,你是?”我连忙自我介绍:“我叫刘光清,13师的,广东人,我在中央电视台‘金光大道’栏目观看过您的节目,您太棒了!您是我们铁道兵大红人,著名歌唱家!”“不敢当!不敢当!”他谦虚地说。我主动提出与他合影,他欣然答应。拍完照我们一块步入餐厅用餐。朱老师已步入古稀之年,但精神状态出奇的好,浑身散发出有活力有激情的健康男子。他说话耿直面带微笑,很有亲和力。交谈中得知他既是学兵,又是铁道兵,而且两次踏进铁道兵军营。
作者与学兵、铁道兵著名歌唱家朱华根合照
走出餐厅,远远看见穿着红色盛装,富有关中特色的锣鼓队一行人正在敲锣打鼓,动作欢快激昂。鼓声悦耳动听,仿佛古老的祭祀乐章,在时间的长河中回荡,引领人们穿越时空,探寻神秘的韵律。紧接着,十几位年过七旬装扮为迎宾礼仪小姐的女学兵也悄无声息地来到广场。她们身着旗袍,佩戴绶带,盘起头发,脚登高跟皮靴,看上去十分高雅靓丽。站在大厅两侧,彬彬有礼地迎接四方来客。
9时30分西安、宝鸡等各路参赛团队乘大巴车先后抵达,他们穿着不同的盛装,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走近广场时。一时间,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演练声联成一片汇入欢乐的海洋。整个广场,彩带飘舞,人流爆满,人声鼎沸,让人沉醉于无比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安军旅情艺术团代表队统一着军人演出服,队列整齐,英姿飒爽。入场时,口里喊着一、二、一,一;二、三、四,彰显了当代军人的气质风范。目睹这样的场面,我情不自禁,我感慨!我陶醉!我遐想万分!
一大早赶到会场的威风迎宾锣鼓队
上午10时,来自全国各地的铁道兵嘉宾和各参赛团队正式步入会场。会场设在培训中心大礼堂,能容纳600多人的礼堂装扮一新。舞台正中央滚动式的大银幕:第六届铁道兵、学兵《军歌嘹亮》歌曲大赛的字眼耀眼夺目;“军魂永不散,共筑中国梦”的字眼熠熠生辉。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坐到前5排位置(优先照顾来自全国的铁道兵、军嫂)。学兵及参赛代表队按方阵入座。目视整个会场,600人的座位座无虚席。十时整,全国铁道兵、学兵军歌嘹亮暨旅游文化节活动总指挥牛禧峰激情高昂地宣布:第六届全国铁道兵、学兵军歌嘹亮大赛暨文化旅游节活动大会开幕!同时礼炮响起,彩花满天!
《军歌嘹亮》大赛大屏幕
这次军歌嘹亮暨文化旅游活动主题思想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大赛汇聚全国铁道兵、学兵在一起,共同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同感受那份永不磨灭的铁兵情怀。上午的开幕式上,组委会有意安排观看学兵彭芳剪辑制作,学兵刘伯龙创作,王劲一、韩旭华朗诵的长篇纪事诗《不老的幽灵》以缅怀牺牲在襄渝线上的英烈。全诗格调深沉、激昂,叙事清晰,画面感很强。认真聆听触动人心,内心涌起波澜。不由把我们带到50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永远难忘的三线建设场景。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风云变幻,当年被称为“老大哥”的苏联早已背信弃义,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随时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挥巨手:“三线建设要抓紧!”一时间,迅速调集数十万大军在长达800公里的秦巴山脉崇山峻岭中摆开战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建好襄渝铁路,创建一条由西南进入华中的钢铁大动脉,以应付战争的需要。
襄渝铁路陕西段264公里,山重水复,峰高谷深,悬崖峭壁,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施工条件极差,工程尤为艰巨。仅靠铁道兵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解决劳力不足的现状,陕西省毅然决然先后两次从69、70届初中毕业生中选调16周岁以上,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的学生总数达2.58万人,投入到三线建设上。在将近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中,与数十万铁道兵、民兵并肩作战,打隧道、架桥梁,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稚嫩的双肩扛起了三线建设的重担。襄渝线的建成通车,是无数人包括学兵用生命和热血托起的钢铁巨龙。
在艰苦的铁路建设施工中,三线学生付出了重大牺牲,数百人负伤终身致残,119人壮烈牺牲。如今当年的学兵们已入古稀、白发苍苍,襄渝铁路早已建成通车,为沿线人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119名学兵却永远地长眠在了秦巴山水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不老的幽灵》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再现了三线学兵的青春年华。当年好儿女,豪气满乾坤;苦战襄渝线,烈火炼真金;功德昭日月,悲壮泣鬼神……三线学兵可歌可泣,撼人心扉,感人落泪。
正式比赛是当日下午。参赛代表队共6支:陕西军旅情艺术团;宝鸡学兵合唱艺术团;宝鸡三线合唱艺术团;陕西三线战友俱乐部合唱团等。(比赛过程,作者有过专门报道,仅略)比赛异常激烈,获得本次大赛第1名:宝鸡三线合唱团;第2名:三线战友俱乐部合唱团;第3名:宝鸡学兵合唱艺术团。个人比赛,参赛选手16名。获得第1名的是宝鸡学兵艺术团指导老师赵会英;第2名来自成都选手颜境,她是原铁道兵四师宣传队独唱演员。值得一提的是个人比赛获得“优秀奖”来自吉林的一对夫妇,丈夫叫王庆勋,68年的兵,年龄75岁,老伴离休后返聘在岗,此类的活动已经参加了三次。这次老伴是告假来的,他们不顾年岁已高,携带多种道具风尘仆仆,乘坐飞机赶来参加活动的。他们表演的节目巜安全施工》。夫妻俩配合黙契。时而抡大锤;时而装炸药;时而鸣哨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博得评委和观众连连称赞。
比赛结束当晚进行了晚宴。铁道兵、学兵欢聚一堂,气氛典雅而隆重,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宾客们身着盛装步入大厅,脸上挂着笑容。餐桌铺展各种美味佳肴,让人目不暇接。我和老伴荣幸地和几位会长及铁道兵著名歌手朱华根、颜境同为一桌,我们一边用餐一边交谈,频频敬酒。酒兴酣畅时,我提议由两位歌唱家现场清唱歌曲,增加晚宴的气氛。此提议迅速得到全场的呼应。掌声中朱老师率先唱《一二三四歌》。他唱的激情豪迈,掷地有声,亢腔有力,把军人的气势如虹完美地表达出来;颜境唱的是《终生难忘战友情》。她唱得情真意切,声情并茂。观众听后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战友情的朴实、真挚、厚重和珍贵……
原四师成都战友颜境在晚宴现场清唱巜终生难忘战友情》
晚宴结束后,组委会成员张有安引见我拜见了本次活动的主要策划者——高素萍会长。她个儿不高,1.5米左右,戴一副高度近视镜。过度的操劳,她的颜脸与实际年龄相差甚远。她说:“我也是学兵,为了圆全国铁道兵、学兵汇聚在一起的梦,十多年来,她奔走祖国的大江南北,联络了各省的铁道兵、学兵上万人,成功举办了六次大型的《军歌嘹亮》暨文化旅游节活动,一次比一次隆重热闹;一次比一次推陈出新,赢得了与会战友的高度赞誉,弘扬了铁道兵文化,传承了铁道兵精神。”是呀!过度的操劳,我们的高会长、高大姐变老了,已落下一身的病痛。撰稿前我与她联系,她已去了山东,某医院住院治疗……愿我们的高会长好好治疗,安然无恙,早日康复,争取下一届文化节活动如期召开。
会场一角
《军歌嘹亮》大赛暨文化旅游节活动早已落下帷幕,但我的心情依然没有平静。我为主办方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安排得当,营造了全国铁道兵、学兵天下老铁一家人的氛围感慨万分,赞叹不已!尤其是广大的学兵,当年正处花季少年,还需要父毌的陪伴呵护。为了支援三线建设,用他们的话说:为了毛主席老人家能睡好觉,写血书,托关系去三线。多么感人肺腑的话语,多么群情激昂的举动……为了支援国防建设,告别大城市,告别家人,独背行囊奔赴襄渝铁路的战场,和数十万铁道兵、民兵并肩战斗,演奏了一曲雄浑大气,澎湃激昂的筑路交响曲……50多年过去,他们心系铁道兵,心系襄渝线。多年来广大学兵以各种形式或内容来缅怀纪念那段峥嵘岁月,使热血再次沸腾、使青春再放光芒……
(待续)
槛外人 202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