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显:岂知天命有乘除
赵宗彪 /文
《南齐书》是记载南北朝时南方齐朝的历史。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的五个朝代的总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灭亡南朝陈,完成了统一大业,所以没被称作北隋,而是被后世称为隋朝)。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隋文帝吞并南朝陈为止,这些政权与南方地区相继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对峙,合称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从中国大历史看,确实如《三国演义》开头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按照葛剑雄教授的研究,在分和合上,事实上分比合的时间更长。如果以历史上中国最大的疆域为范围,统一的时间为八十一年;如果把基本上恢复前代的疆域、维持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定作为标准,统一的时间是九百五十年。这九百五十年中有若干年,严格说是不能算统一的,如东汉的中期、明崇祯后期等。如果以秦始皇灭六国的公元前221年至清亡的 1911年为计算阶段,第一标准的统一时间占总数的百分之四,第二标准的统一时间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如果从有比较确切纪年的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算起,前者约占百分之三,后者约占百分之三十五。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大一统的执着追求,并将此作为国家繁荣富强的前提。人们念念不忘的大汉、盛唐,都是疆域辽阔、国家统一的政权。
南朝是从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期间的一百七十年的历史阶段,先后有宋、齐、梁、陈四朝。

在南朝齐国的史书里,出现了一个台州人的姓名:吕文显。内容在《南齐书》的列传第三十七《幸臣》中。
幸臣,按照《辞海》的解释,是指为君主所宠爱的臣子。全文不长,照录如下:
“吕文显,临海人也。初为宋孝武斋干直长。升明初,为太祖录尚书省事,累位至殿中侍御史,羽林监,带兰陵丞、令,龙骧将军,秣陵令。封刘阳县男。永明元年,除宁朔将军,中书通事舍人,本官如故。文显治事以刻覈被知。三年,带南清河太守。与茹法亮等迭出入为舍人。并见亲幸。四方饷遗,岁各数百万。并造大宅,聚山开池。五年,为建康令,转长水校尉,历带南泰山、南谯太守,寻为司徒中兵参军,淮南太守,直舍人省。累迁左中郞将,南东莞太守,右军将军。高宗辅政,以文显守少府,见任使。历建武、永元之世,尚书右丞,少府卿。卒。”
大意为:吕文显是临海人。开始时任宋孝武帝刘骏的办公室主任。477年,被皇帝萧道成任命为行政长官署副官,后升任皇室近卫监察官,皇室警卫部队监察官,兼任兰陵郡副行政长官、行政长官,龙骧将军,秣陵郡行政长官等。
吕文显以为人刻薄、为事苛求而为人所知。485年,他兼任南清河郡行政长官(太守)。而实际的工作,是与茹法亮等人轮流担任皇帝的近侍人员负责人,一起被皇帝宠幸。因为得到皇帝的宠信,各地官员都争相向吕文显拍马屁,四处送来的礼物,每年都有数百万。钱多了,没地方化,都修造高大的住宅,叠假山开水池,生活铺张,豪华奢侈。他一直受到亲信与重用,官职一升再升。齐明帝萧鸾辅政时,让文显任办公厅主任,非常信任,常被差遣办重要事情。吕文显历经了齐明帝萧鸾、齐东昏侯萧宝卷时代,做过尚书右丞,少府卿等皇帝身边的位显权重的主要职位。而且非常幸运地,吕文显能得以平安地寿终正寝。
吕文显生卒年代不详。但从仕宦经历看,他经历了两个王朝:宋与齐。侍奉过的皇帝有十一位。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能够苟全性命,确实不容易,情商肯定超高。如果以他入仕为二十岁、并以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454年)起算,至齐萧宝卷永元三年(501年)去世,吕文显大约活了六十七岁。在乱世,算是长寿了。他死的这一年,伏曼容为临海郡太守。
在大历史的进程中,吕文显这位台州老乡,确也算不上是大人物,所以,历史学家对他着墨不多。从有限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为人刻薄,这是一个酷吏的特点,同时,受到所有上级的信任和喜欢,历十一位皇帝而不倒,这非常不容易。所有的酷吏,都是皇帝的白手套,一般情况下,都难得善终。前有汉晁错、张汤,后有唐周兴、来俊臣,莫不如此。替皇帝办事,只有酷吏才会罔顾道德和法律,奋不顾身。而聪明的皇帝都明白,社会要长治久安,道德与法律依然是要标榜的,这样,祭旗的,当然只有酷吏。而吕文显居然得以善终,说明,当时的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已经堪忧了。南朝自宋孝武帝以后,不知培养和扶持人才,而以摧残人才为得计,故父子兄弟骨肉相残,几成规律,整个社会法纪瘫痪、道德沦丧。世界上所有的人际关系,唯有君臣关系最难处。因为双方不平等,生死予夺之权,都在君主之手。对一个人的努力而言,社会环境好坏更为重要。好比一颗种子,落在什么地方,是贫瘠还是肥沃,决定了以后的收成。在乱世中生存,要做好人,确实困难。
台州多山而面海,土地贫瘠,生存艰难。最常见的天灾有台风、洪涝和大旱。历史上,台州的自然灾害非常频繁,“人相食”的记录,亦有数次。灾害来临,百姓温饱常成问题。如果政府不知体恤,没有及时救灾,或者甚至依然横征暴敛,则容易使本身就无法生存的民众铤而走险,孤注一掷。从历史看,领导造反的,一般不是农民,但是,参与的,则确实以农民为多,是农民中的衣食不饱者。如果丰衣足食了,造反的基础也就不存在。南北朝是乱世。乱世多灾民,也多暴民。
与吕文显大体同时代的,在《宋书》中还有一个台州人叫田流,是南朝宋时期的亡命之徒。吕是效忠朝廷,田则是武力对抗朝廷。他在鄞县沿海山村啸聚流民,自称“东海王”。他是有史记载中第一个称王的台州人。宋明帝刘彧泰始五年(469年),田流发动武装起义,刘宋朝廷几次派兵镇压,因田流率领造反者逃窜到绍兴、宁波一带的山谷和海边,然后分布营寨,驻守要害之处,朝廷一时无力消灭。当地的武装力量组织了几次围剿行动,都未能成功。政府转而招安,派了官员闻人袭去劝降,赐予田流为龙骧将军的职位。田流开始受命,但在第二年率众流窜到海盐时,又“放兵大掠而反”,重新叛乱。这年冬天,田流杀回鄞县,杀了县令耿猷,浙东震动。次年,宋明帝派遣名将周山图率部镇压。周山图屯兵浃口,一面招募兵员围剿,一面重金悬赏田流的头颅。田流因此被其部属暨挐所杀。余部分裂,其部下杜连、梅洛生各自拥兵自守。过了一年,均被周山图分兵一一剿灭。
吕文显与田流,都是台州人,在对皇帝的态度上,两人形同冰炭。吕文显是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田流则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从一个人的角度而言,田流比吕文显更多地实现了自己的意志。从当时的历史而言,造成的社会危害,恐怕也是田流更大。人的忠奸贤愚若以地域分,似乎有点牵强。毕竟,人性复杂,而一个地区的人,则更复杂。
(来源:今日椒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