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物证 ——虎身人面像父居颁 刊(“王”)提梁卣
王德埙
内容提要:
虎身人面像父居颁 “王”提梁卣与古埃及兽身人面像为同一物,是为青铜时代的物证。该虎身人面像为中国人面孔,有一双人手和四只兽蹄,还有一根虎尾巴。该器铭文释文为: 父居持子:汝吝同颁X曰“刊”。参考器B底部的铭文编码7、8与器A之9、10互勘,器B底部的铭文编码7、8为明显的“曰王”二字。因此,器A之“刊”就是“王”义,“刊”应为开明族上古称“王”的读音。与同类的石雕作品相比照,判断虎身人面像是母亲,她所怀抱的是她的儿子开明大帝。据其虎图腾卣盖,判断构成开明王朝的部族主体就是僰人和巴人。蜀地的鱼凫部族和开明王族是一对老冤家。商前期的本器将鱼凫部族的符号鱼鹰坐在臀部下面以示镇压。商朝将开明王朝称为虎方。父居(帝)的任命就是王朝继承的祖训。其附于青铜器虎身人面像拥抱开明王提梁卣,就是宣示王权神授、灵魂附体。古中国和古埃及的虎身人面像发式和虎蹄相同。中国商前期的本器虎身人面像是古埃及兽身人面像在中国的同物异地存放。因此,逻辑上的结论就是:中国虎身人面像是修复古埃及兽身人面像的标准器。
关键词:
虎身人面像[ 开明王[ 颁 [“刊”(王);虎图腾; 发式; 虎蹄;
规格:
器A通高36公分,通宽21公分,长22公分,提梁高17公分,提梁宽15.5公分。重3.9公斤。
器B通高35公分,通宽18公分;重4公斤。
另外,中国东北地区的“狮身人面像”兽身人面的双翼羲和女神与开明王石雕高53公分,通宽21公分,其上头部厚18公分,底座为15×16公分;重37.1公斤。
虎身人面像父居颁 “刊”提梁卣器A和器B两件现藏晓风残月艺术馆。
一、介绍和研究器A

虎身人面像双手拥抱着开明王:

青铜器表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虎身人面像,另外一个就是开明王。
解读:虎身人面像上部为人头,至于人种,则显然属于蒙古人种:

远古的青铜器雕塑艺术家有能力够清楚地表现人脚和兽蹄,请看开明王的人脚:

青铜器雕塑艺术家有意将人脚和兽蹄相对比以示之后人:

如上图,黄圈为人脚,赭色圈为兽蹄。后面只有一只兽蹄,系以部分代整体的艺术手法:

虎身人面像还有尾巴,这是表现在青铜器脊棱上的:

小结:
该虎身人面像为中国人面孔,有一双人手和四只兽蹄,还有一根虎尾巴。虎身人面像提梁卣与古埃及兽身人面像为同一物,是为青铜时代的物证。比较开明大帝的两种待遇开明大帝的两种待遇可谓冰火两重天。一种待遇见《虎噬开明王提梁卣考》①之“提梁卣开明王命运之分析”一节,明夷之开明王(鳛王)被龙尾捆绑着押往虎口,而其背后的历史真相就是龙集团和虎集团对明夷开明集团的一次围歼战。而这一点,古代文献有所记载。鱼凫国统治者将前辈取得的这次得来不易的胜利做成青铜雕塑艺术作品,用以在逃亡路程中鼓舞士气,祈祷上苍眷顾,再一次缚住新一代的飞将军鳛王。


如上二图,称得上五花大绑了。在本器,开明大帝被虎身人面像拥抱呵护:

二、介绍器B器
图片如下。




铭文区照片如下:

铭文摹写如下:

图摹写本编码如下:

三、中国东北地区的“虎身人面像”
兽身人面的双翼羲和女神与开明王石雕
高53公分,通宽21公分,其上头部厚18公分,底座为15×16公分;重37.1公斤。该件为晓风残月艺术馆藏品。展示的兽身人面像石头雕刻作品,一女一男重叠,风格古朴,应为8000多年前的作品:

其上面一个为乳房女神,见性特征B:

图这个乳房女神就是双翼羲和女神,也就是鳛水圣母。A为人面,C为人耳朵,D为一双大翅膀,E为虎蹄。请看侧面的翅膀:

图双翼羲和女神下面是兽身人手虎蹄的开明王:

以上为尊,羲和太阳女神的地位由此可知。开明王的侧面图:

下面的图像有三孔,应为插圆木固定所用的孔位。据说在此石像上崖壁上本有三孔,为固定该石像之所在。
俯视图;

图雕像底部图:

二、兽身人面像石头雕刻作品的背后照片:

上面的女神是母亲,下面的男神是开明大帝。以之跟本青铜器虎身人面像父居颁 “刊”提梁卣相比照,可以判断,虎身人面像是母亲,她所怀抱的是她的儿子开明大帝。这个绝世佳作,为我们明示了太古神仙世系:1、“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于甘渊。羲和者,┄┄,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十日之首,就是开明王“凿齿”。“东汉襄阳侯族习郁和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的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就是习姓氏族的著名人物。(《习XX传》第5页)大学者习凿齿当年用“凿齿”作自己的名字,当系不忘远古故国也。2、“明夷”就是“太阳蛮”,被采纳进了《周易》,作为离下坤上的一个卦象。楚丘的讲解,倒透露出一些真相:“日之谦当鸟,故曰”。“明夷于飞”不是空话,乳房女神那一双大翅膀,就是证明。3、明夷崇拜扬子鳄(明夷之男龙,女龙为鰼鱼),如本器所示,上面的羲和女神就是鰼鱼龙;下面的开明王就是扬子鳄龙。4、比较这两件青铜器和石雕,青铜器为开明王带翅膀,石雕为羲和女神带翅膀,根据古代汉语“互训”的原则,推而广之,可以认为羲和女神和开明王均带翅膀。这个原则,我们称为同题材古代艺术品“互训”。
三、铭文研究
1、器A铭文提取由于年代久远,青铜器底部铭文区域锈迹斑斑、重重叠叠,几乎看不见字符:

先采用温和的除锈剂,费了许多时间,效果甚微。不得不采用强力除锈:

但是,上面的A区和B区比较奇怪,是连镪水都不起反应的顽固区域,未知其化学成分如何。

图估计是远古涂上去的某种化学性能稳定的有机物,于是用机械方法除去,B区遂呈现出一个毫无争议的中国金文“居”字:

恢复铭文区原貌以后,才发现该区在远古由于经常使用,个别字符磨损严重;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才看到隐约可见的文字刻痕,故不得不再用摹写的方法提取出历史信息如下:

最后采用蒸馏水和医用酒精清洗青铜器,全器喷腊;再专门用石腊封闭铭文区域以隔绝空气,保护文物。为引述的方便,将10字摩本编码如下:

参考器B底部的铭文:

考证
编码1应为“王”的异体字,左边多一笔,疑为王之上位帝王,类似于“太上皇”。仍然保留有贵州山崖岩刻文字的特点。
编码2为“众”的早期字形,如金文

下面有“三个人”,而早期甲骨文下面只有“两个人”,参见甲骨文:乙一九八六。“众”的金文靠拢甲骨文,是本器为早商时代作品的证据之一。
编码3为“子”。
编码4为“口”。编码5不识。
编码7、8为“颁:曰‘王’”三字。
1、器A、B铭文综合研究
释文:
虎居(帝)持子:女(汝)同颁X曰“刊”。
编码1为图形文字。郭沫若认为:“此等图形文字,乃古代国族之名号。”(《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容庚发现了金铭中存在首字转左的情况②。本文从之。
盖编码1图形文字开明虎方的族徽标记。
编码2之上面字符为“父”。参甲骨文铁一九六.一,金文

等许多字例可定。“父”通“虎”。
编码2之下面字符为“居”;参考《集成》0955号长田盉铭第13字识为“居”。“虎居”,合体字,开明大帝(虎身人面像)之名。
编码3为厈,音ju, 沈子它簋铭文的“厈”与编码3仅仅是左右方向相反。其义为持。《说文》:“厈,拖持也。”,本器中为扶持。
编码4据“子”的金文
、
,识为“子”。编码5据“女”的金文

、
,识为“女”,

通“汝”
。编码6为“同”;据甲骨文(京都三〇一六)、金文(沈子它簋)和(宅簋)该字的上下结构,此器该字之左右结构系“同”字异构无疑。
编码7可能为“

”,根据王念孙的疏证,其与“颁”“声近义同”,识为“颁”。
编码8音、义不明,疑为子女中选为继承人者之名。
编码9据“曰”的金文

,识别为“曰”,异体字。编码10据《说文》字形,判断为“刊”,义为“雕刻”,此处系指地位:开明王国的统治者,反映了开明王朝独特的行政体制。而这种独特的行政体制,其实就是王制。参考器B底部的铭文编码7、8与器A之0、10互勘,器B底部的铭文编码7、8为明显的“曰王”二字。因此,器A之“刊”就是“王”义,“刊”应为开明族上古称“王”的读音。由此可以推断,器A的时代早于器B。大意:开明大帝(虎身人面像)虎居扶持儿子为继承人,颁布命其名曰“刊”。虎居就是虎身人面像,“刊”就是他所拥抱扶持的新一代开明大帝。故本论文名之曰:虎身人面像虎居颁 “刊”提梁卣。推论:以虎身人面像虎居颁 “刊”提梁卣鑄造时间为下限,开明王朝的文字符号已经向中国的中原王朝的甲骨文和金文靠拢,并有了自己的地域特色(参王长城《开明大夜郎国文字符号研究——夜郎文字研究系列之一》《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虎居(帝)的任命就是开明王朝关于王朝继承的祖训,世代相传。其附于青铜器虎身人面像拥抱开明王提梁卣,就是宣示王权神授,虎身人面是开明大帝的灵魂附体和保护神。
四、虎图腾与镇压鱼凫
1、虎图腾虎身人面像本身已经突出了虎的图腾意味,在其卣盖上又雕塑一只老虎,则明确表示开明王朝是以虎为部族图腾。据重庆董其祥《巴史新考》一书云:“巴人以龙蛇为图腾的一支居住于汉水流域叫“伏羲族”,以白虎为图腾的一支居住在夔巫地区叫做‘廪君族’,是组成巴族的两大部族。”夔巫,即今日三峡地带。廪君族,也称廪君夷,因崇拜白虎,故又称之白虎夷。我认为巴人是一个古代民族的综合体,构成“巴”部落的有5个氏族族群,即濮、宾、共奴、獽夷、狿等,其中濮人是巴人的部族主体,因而巴人也是夜郎人的一支。黔中贵阳、福泉的罗伯河、巴香河一带所谓“西家”“西苗”之中有所谓“巴香苗”,其实他们就是崇拜白虎的巴人的后代。刘锋《百苗图疏证》记载了巴香苗之祭白虎习俗。巴人崇拜老虎可以认定,但是,僰人同样存在虎图腾则鲜为人知。这样的情况,我称为异族同图腾现象。
图

虎身人面像的虎图腾卣盖,让我们能够判断构成开明王朝的部族主体就是僰人和巴人。1、镇压鱼凫的内容
拙作《虎噬开明王提梁卣考》已经发现:蜀地的鱼凫部族和开明王族是一对老冤家。鱼凫部族的虎噬开明王提梁卣将开明王五花大绑送向虎口;而本器则将鱼凫部族的符号鱼鹰坐在臀部下面:

如上图,鱼鹰被老虎坐在臀部下面,很委屈和狼狈的样子,这是用艺术手段表现对鱼凫部族的镇压。关于这个鱼凫艺术形象的研究,请参考《虎噬开明王提梁卣考》,这里不再赘言。商朝将开明王朝称为“虎方”,甲骨文写作
。据甲骨卜辞,武丁时期商王朝跟虎方发生过战争。《殷墟书契前编》(六.六三.一):“虎方其涉□河东”《甲骨叕存》一九:“途虎方”。周王朝时期同样将开明王朝称为“虎方”:“唯王令南宫伐反虎方之年。
”五、中国与古埃及虎身人面像之比较
关于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我们已经论证为中国夏朝的兽身人面的开明大帝的形象③。
1、长披头发式之比较

古埃及虎身人面像的某复原图方案如下:

请注意的长披头发式。中国的虎身人面像虎居颁 “刊”提梁卣如下图:

二者发式相同。在古埃及,长披头发式来源于民间普通民众的风俗习惯:

还有图例如下:

乃至于贵族的发式也如此:

后来甚至影响到神话人物的发式:

因此,长披头发式在古埃及具有典型意义。文博学的材料证明,6、7千年前红山文化地区也流行长披头发式。请看晓风残月馆收藏的太古红山玉雕的长披头发式:


因此,中国商前的虎身人面像虎居颁 “刊”提梁卣上面的长披头发式人头像准确地反映了太古开明王族的人类学特征。
2、虎蹄之比较古埃及的虎身人面像之虎蹄如下:

中国的本器虎身人面像之虎蹄如图5和图6。古中国和古埃及的虎身人面像的虎蹄相同。
小结:
古中国和古埃及的虎身人面像发式和虎蹄相同。中国商前期的本器虎身人面像是古埃及兽身人面像在中国的同物异地存放。
2、中国虎身人面像是修复古埃及兽身人面像的标准器
古埃及兽身人面像过去被误称为“狮身人面像”
(阿拉伯语: الهول العظيم في الجيزة),是一座位在卡夫拉金字塔旁的雕像,外型是一个猛兽的身躯和人的头。兽身人面像长约73.5米,宽约19.3米和高约20.22米。兽身人面像是现今已知最古老的纪念雕像,一般相信是在法老哈夫拉统治期间内建成。(约公元前2558年至2532年)(搜狗百科)。狮身人面像鼻子和胡须已经脱落。在新王国,这座雕像被称为地平线上的荷鲁斯,而这个名字也出现在法老图特摩斯四世(公元前1401-1391年或公元前1397-1388年)的记梦碑中。197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据研究,从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2184年)到今天,多灾多难的兽身人面像经过了多次埋没、发掘,再埋没,再发掘的复杂过程,也经历了多次被破坏的磨难,从古至今,曾经进行过各种各样的“修复”工作。由于人们对这个虎身人面像的身世来历缺乏正确的认识,除其人头发式和虎蹄尚可信之外,其他修复工程所导致的变化则存在很大的疑问:是修复还是破坏很难说。这些修复工程最大的问题是:从来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虎身人面像标准器,所有的修复都是凭借“想当然”,甚至有以古希腊的斯芬克斯女神像为参照者。因此,毫无疑问,今天世界人士所看到的埃及“狮身人面像”与其上古原件已经相去甚远。中国商前期的本器虎身人面像既然是古埃及兽身人面像在中国的同物异地存放,则逻辑上的结论就是:中国虎身人面像是修复古埃及兽身人面像的标准器。例如,参与修复工作的学者认为,古埃及虎身人面像头部前面有一个神蛇的痕迹,因为它原来那个神蛇已经没有了,已经由于经历这么多年的风雨,经历人为的破坏,它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他们能够看到,这个地方是有一个雕塑的东西在里边,这个东西一定就是那个神蛇,而这个神蛇并不是每个老百姓都能够有这样的权利,把它戴在自己的头巾的上边,正前方的,这是法老的标志。这样的误解是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古埃及虎身人面像完全属于中国上古时代的雕塑艺术品,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所谓“神蛇”,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夔龙。且看本器虎身人面像虎居颁 “刊”提梁卣上面的夔龙纹饰:
中国的夔龙纹饰就是开明帝国王权的标志,同时也就是法老王权的标志。
注:
①王德埙《虎噬开明王提梁卣考》发表贵州民族大学《创新玉实践》2017年年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版页129。②。③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上册页93。④王长城、王德埙《古代埃及(夏朝)问题初探》贵州民族大学《思辨与实证》2017年年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