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深度游记
凡夫
已有过三次西藏之旅的我,在一句“没到过阿里地区,不算真正到过西藏”的驱使下,于今年六月中旬,同其他四位同志一起乘机到达西藏拉萨后,租车开启了经南线日喀则至阿里,然后环阿里北线返拉萨8 天约4500公里的后藏地区深度游。其感受可用三句话概括,“景色壮观震撼,旅途曲折苦甘,思忖浮想联翩”。
西藏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神秘、神奇,令游人和探险者神往的地方。它有着“大地之巅”、“地球第三级”、“世界屋脊”等诸多誉称。其神山圣水、高原地质风貌、藏传佛教文化、历史古迹遗存等更是令人啧啧称道。此行,我们重点亲水“三大圣湖”,领略了它的共美和差异;走进珠穆朗玛,仰望了世界最高峰的壮观与奇丽;拜谒了神山冈仁波齐,见闻了它的神秘与奇异;走进扎卜仑寺和古格王朝遗址,探访了它的缘起和历史;穿越了“天上阿里”和羌塘无人区,感受了生灵的顽强与不息。

一、“三大圣湖”共美有异
藏语中湖称为“措”。西藏虽称为“世界屋脊”,但同样也是山高水也高,境内高原湖泊众多。此行虽然沿途“一措再措”,但我们只重点亲近了纳木措、羊卓雍措和玛旁雍措“三大圣湖”。

纳木措亦称“天湖”,为世界最高最大的咸水湖,面积约1900 平方千米,海拔高度4718米。由于其面积较大且处在唐古拉山之中,常年雨雪纷飞,使周边植被因滋养而繁茂,相对于另两个圣湖,这里草绿树葱、牛羊成群,生机盎然。
羊卓雍措又称羊湖,为低度咸水湖。其海拔高度4410米,面积约638平方千米,由众多湖心小岛所组成。空中俯瞰,犹如珊瑚珠一般,藏民誉之为“仙女撒下的绿松石耳坠”。由于羊湖属低咸水湖,相较适合鱼类生存,再加之藏民不食鱼,羊湖成了鱼的天堂。鱼的天堂从另外一方面也就成了鸟的食堂。这里是西藏境内鸟类最为集中地之一,也是天鹅、斑头雁等候鸟迁徙中转地。

玛旁雍措,是“三大圣湖”中唯一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高的淡水湖。其海拔高度4588米,面积约400 平方千米。由于其处在神山冈仁波齐脚下,且与一堤之隔的拉昂措咸水湖(也称“鬼湖”)形成巨大反差,更显其圣洁和 神秘。世界佛教徒视此湖为神湖、圣湖,不少人将诸多钱财、珠宝撒入湖中,以表敬意;不少人以能亲临圣湖,或绕湖一周、或喝口圣水、或入湖沐浴洗去尘俗,视为一生中最大的幸事之一。此行我们就亲眼目睹有多人近圣湖而膜拜。
“三大圣湖”虽然咸淡不同,形态大小不一,地位高低有别,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美,那就是湖水清澈透明,且随深浅、阳光照射或季节变化之不同,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特有的惊世之美,让人慨叹、让人暇思、让人流连忘返!

二、两座名山壮观奇异
世界排名靠前的名山西藏有几座,但最为驰名的当属神山冈仁波齐和喜马拉雅的珠穆朗玛峰。
神山冈仁波齐坐落在西藏阿里地区的普兰县境内,海拔高度6656米,远远望去若由数个金字塔所组成。它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苯教等誉为神山,视为“世界的中心”。传说中神山有时光飞驰之魔力,至今无人成功登顶。据讲,当年希特勒曾派人到此考察,其纳粹党旗就是以神山北部自然冲刷形成的图案作为党旗的标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俄国一考察团曾希图登顶神山,但途中有3 人离奇去世,其他队员也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飞速衰老迹象。终止登顶回国后,这些队员在短期内也分别因器官衰竭而相继离世。神山之神还在于它与北极、与埃及金字塔、与英国巨石阵、与百慕大魔鬼三角洲都是6666公里。因此世间不少人认为它是造物主的杰作,是世界的中心。时至今日,磕长头数月来神山,或磕长头15天绕神山一周,或步行58 公里环山一周仍是众多信徒对神山的敬奉之举。此行我们亲至神山北坡脚下,但见神山壁立千仞,山顶白雪皑皑,融雪冲刷的山体形成千万条裂痕,形若雕凿,山腰随风而飘的白云,时而遮挡山体,时而穿山隐现,神山忽明忽暗、忽隐忽现,确实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走进喜马拉雅,走近地球之巅珠穆朗玛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目的地。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海拔8848.86米,是世界最高峰,也称“世界第三极”,是我国与尼泊尔的界山。由于它海拔太高,且氧气稀薄,长年冰雪覆盖,直到1953年才有人成功登顶。其后登顶珠峰逐渐成为探险者的梦想和终极目标,继往者不断,但成功登顶者到上世纪末,也只有千余人。近年来随科技进步加持,登顶珠峰已成为挑战极限、彰显个人价值和实力的时尚,趋之者众多,特别是在尼泊尔已成为一个产业。目前登顶珠峰的线路已由最初的一条,探索为十余条。相对我国而言,由于我国位于珠峰北侧,登顶线路难度较大,但即使如此,近年来也出现了登山者云集的情况。据媒体透露,高峰时登山线路甚至出现拥堵情况。攀登珠峰乃至登顶,非是一般人所为,除却要提前数月进行体能锻炼外,加上装备和请带路者,个人登顶一次即需百万元。

此次我等一行历经道路险难之艰辛,得以到达海拔53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虽因时间和体力因素,仅在此停留不足两小时,但却有幸目睹了难得一见的日照金山奇景。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珠峰之巅忽然红霞满铺,银雪折射晚霞变为金光瞬间撒满山顶,灿灿金光熠熠生辉,使珠峰峰顶似一个巨大的金元宝,展露在层层拥裹的锦绣之上,煞是壮观震撼,令人惊叹,令人心醉!
三、两座古存价值无比
在西藏不但有自然造化的神山圣水令人赞叹,历史古迹和遗存也令人惊叹不已,其中我们先后探访的扎卜仑寺和古格王朝遗址就是其代表。
扎卜仑寺位于日喀则市区,占地15万平方米,已有近600 年的历史,是后藏地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其建筑风格与布达拉宫近似,有“小布达拉宫”之称。该寺曾是后藏政教一体的中心,目前十一世班禅仍在此讲经禅修。该寺是藏传佛教的重地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享有盛名的强巴佛(弥勒佛)造像,包括莲花宝座,通高30米,铸造耗金279斤,黄铜23 万公斤,同时还镶嵌有猫眼石、绿松石、珍珠等,至目前仍是世界上室内最高最大的铜铸佛像。游人至此拜倒脚下,真的是不敬而畏。

该寺不但建筑精美,而且规模宏大,包括佛学院在内,僧众达4万余人。据导游讲,藏传佛教和内地佛教一样都要求脱俗,但具体也有例外,其中十世班禅就曾娶妻生子,过去甚至包括现在的活佛中,结婚生子的并不鲜见。活佛和僧人都是肉体生命,脱俗并不能免俗,一样需要吃饭穿衣。因此,该寺除却门票收入和广纳善款外,还开设有医院、餐饮、宾馆,经营有房地产等,以俗养脱俗。有意思的是,这里与内地寺院不同,施主供奉的钱财可以找零,如你想捐50元,而只有100元大钞,可以放进去后再拿走50 元。这种情况在内地寺院可是万万不可,且视为大不敬的。
如果说在扎卜仑寺所领略的是深厚藏传佛教历史文化,那么在古格王朝遗址感受的就是残缺之美、猜想之趣。古格王朝遗址位于阿里地区的扎达扎布县,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古格王朝始建于10世纪初,先后世袭16个国王,跨越中原王朝宋、元、明三个朝代,于公元1630年前后灭亡,统治时长约700年。它的诱人和神秘之处在于,该国最后一个国王因胞弟出卖,被邻国擒获致死后,该国的10万民众竟然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成为千古之谜。在其后的近300年间,世人几乎不知道它曾存在过。直到20世纪人们方才发现而开始对其保护和研究。目前的古格王朝遗址以故城为中心,周边散落着少量的残缺古堡。故城王朝宫殿建筑群依山开凿或建设,逐阶而上分为8个区,最高点王朝宫殿距地面300余米,依次而下,残存有寺庙、佛塔、房舍、碉堡等建筑或遗迹,其中还有残存的地下通道仍可看出当年设计建造之用心。历史湮灭的王朝留下了千古谜团,也残存了王朝片甲辉煌。它那依山而建的建筑群和大山已融为一体,虽残缺,但仍巍峨壮观,不失震撼;它那精美的壁画虽部分剥落,但仍透着时代生活信息;它那无解的藏尸洞和骤然消失的国民,仍令人遐想和猜思!

四、“天上阿里”生灵不息
此次西藏之旅,8天行程中我们有6天在阿里地区。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南部,是世界屋脊的屋脊,人称“天上阿里”。它北接新疆,南与印度、尼泊尔接壤,境内有喜马拉雅、冈底斯、喀喇昆仑等世界著名山脉纵横,有“千山之宗、万水之源”之誉。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高4500米以上,相对于中原地区平均海拔只有100米左右的人来讲,阿里人就是生活在1500层高楼之上。高高在上,自是高处不胜寒,居住的人少,来到的人更少。所以虽然阿里地区面积近34万平方公里,人口仅不足13万,平均将近3平方公里才有1人。高在天上的阿里,虽远但却被全国人民所牵记。此行我们在沿途看到了国家投资和全国各地援建的不少项目,这其中既有道路、太阳能发电、电力通讯、水利工程等,也有牧民安置点、吃水工程、大型室内温棚,甚至还有沿路的公厕等。

阿里地区空气含氧量不足10%,但阿里人民在国家和各地的支持下,虽缺氧但并不缺营养,此次我们还专程去到了阿里最西南端,我国与尼泊尔、印度接壤的普兰县。在其中的一个由外省援建的居民点内,整齐排列着几十栋房舍,红墙蓝顶,家家红旗高挂甚是漂亮,居民区内水泥道路相连,且建有小型活动广场。居民以肉食为主,但也兼有青稞和蔬菜,生活相当安舒。特别是我们来至中尼口岸和我国建设的中尼边贸市场参观,两相对照,更感生活在中国的阿里人之幸。普兰口岸中尼仅一河之隔,我国的国门高大雄伟,大片的建筑群靓丽美观,而对方除了几间小房子外,所谓的国门严格讲就是一个小门楼。据讲就是这些也是由我方援助的。为了中尼友好,也为了帮助尼方边境人民尽快实现富裕,我国允许尼方人员到普兰县务工,并在城区专一建了一个相当规模的边贸市场,免租金供其经营,但他们所经营的商品大都是银器、木雕、香料等一些粗制手工艺品,很难为中国人所喜爱。据当地一位朋友讲,尼方来此打工人员都非常能吃苦,他们为节省开支,一般都不租房住,多是在县城附近靠山搭个窝棚,吃饭就更是凑合,在大街上仅看衣着装束,你就一眼能分辨出谁是尼泊尔人。

天上阿里虽然因高海拔、多荒漠,不太适宜人类居住,但这里依然生灵不息,甚至有着内地少见的粗旷之美。沿途抬头所见,蓝天白云如天穹笼罩在雪山之上,雪山之下层层延续的群山,高低错落、绵延起伏,在阳光下犹如舞动的彩练;一些山山相衍的沟壑里,雪山融水孕育的青稞郁葱,油菜花放;湿地上啃食着青草的牦牛、羊群悠闲漫步,犹如一幅幅油画。特别是近多年来,由于我国严格野生动物保护,成群的野驴、藏原羚、藏羚羊,不时可见于沿途。其中在经过的几个湿地里,我们不但看到了野狼出没,鹰隼捕食的场景,还看到了多只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黑颈鹤抚育幼鸟的情况。
五、挑战自我余生足矣
此次我等一行5人中,最大的72岁,最小的55岁,虽然都曾有过两次以上进藏经历,但主要是在拉萨到林芝之间作短暂停留。在众多人“闻入藏心怯,去阿里止步”的情况下,我等老来聊发少年狂,竟然不惧挑战,虽历经艰辛,但终于完成痛苦并快乐之旅,事后思来既感自豪,也觉后怕。
首先是高原缺氧使人倍感折磨。尽管我们此行做足了准备,车内备有氧气瓶,行走携带有小型氧气罐,夜宿选择是供氧房,可是高海拔所带来的不适仍伴随始终。那些天里,我们的血氧饱和度都由90%以上降为85%左右,心跳持续在每分钟90次以上。吃饭没口味,晚上睡不好,反应迟钝,浑身乏力同时兼有。同行中有人甚至到景点打个卡也不愿下车。尤其是在珠峰大本营、神山冈仁波齐和古格王朝遗址三地,呼呼作响的凛冽寒风,穿透棉衣,让人瞬间手脚发僵,近5000 米或超5000米的高海拔,使同行者中有人即使不断吸氧,也是一步三喘、步履维艰。

纵深阿里,非但缺氧让人难以承受,车行也是一种考验。特别是由于阿里地区地貌复杂,既有众多高山连绵,也有戈壁荒原,一眼望不到边。车行高原,一山翻过一山拦,时而顺行山谷,时而盘旋山巅,海拔从2000余米忽至5000余米,又从5000 余米瞬时转换至2000 余米,犹如坐过山车,既考验胆量,更考验心脏。尤其是通往珠峰大本营的一段山路,名曰108弯,那真是闻之让人心悸,行之让人心颤,绕的让人肠翻。同行中有人即使及早吃了防晕车的药,未及到达终点,已是呕吐不止,全身瘫软。而穿行羌塘无人区,也曰自然保护区,几百里路途中既无电讯信号,也无驿站,除蓝天白云相伴,偶见野驴外,几乎看不到人和车辆,映入视野的除了戈壁,就是荒漠还是荒漠,单纯的令人乏味,寂寞的若在太空。
人言“事非经过不知难,经难才能激斗志,历难才能懂苦甘,经难才知珍平凡”。颇具挑战的世界屋脊深度游,可畏也可为,“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之中”。此行虽多有苦,但却得赏难见奇景,余生足矣;相较于西藏特别是“天上阿里”的人而言,其实生活在内地特别是平原地区,能无偿充足的吸着氧气,无论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穿行,还是在充满生机的田野漫步,也是一种幸福。
2024年7月10日
(图片由马方健摄影提供)
作者:凡夫,男,.1956年生人,曾在洛阳市、偃师市、鹤壁市等地工作过,现为退休干部,旅行和绘画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