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诗六首
坝街
一条四公里长街
像晚清一件不精致的瓷器
更像一卷历尽风雨的残简
粗糙地躺在淮水肩上
铁锁把门,落不下生意的种子
集市的气息,在这里打折
偶有一地鸡毛和懒狗散步的琐事
在此就餐,别想顺心顺口顺喉,走遍坝街
找不到油酥花生米加豆腐干下酒
这块精神高地,语言光芒里,不该有什么阴影
当崇高织成语言的词汇
朱门,却少了一颗近市之心
淮河坝街,不是陶罐
摆什么,全靠自己
颍水入淮处
心浸在凉凉的水中
聆听范仲淹那叶扁舟泛起的微浪
细观苏东坡由颍水入淮的景象
猜测,想象,在家乡不远的地方
有这样一段匿名的辉煌
我敬畏颍水,像纪念神的恩典
激活千年时光
颍水入淮,小河汇入大河
又一次拉高颍淮的太阳
两岸新楼,满坡稻香
使宋朝仰望
临淮岗
七十六公里大坝
勒紧淮河愤怒无常的脖子
剔除洪水喂养的阴谋
福音坐在淮水的浪头上
从微笑的角度
观看两岸稻谷飘香
测量生活与爱情的绵长
临淮岗,洪水的智性释放
一道历史最崇高的情商
王家坝
王家坝
千里淮河的定盘星
开闸,以蒙洼的胃口,吞掉扑天而下的洪魔
关闸,以详和的眼神,看淮水平安东流
淮河
从阜南到颍上,立着一串古镇
曹集、苗集、南照、谢桥、江口、润河集
那是淮水一河千年不绝的涛声
蒙洼台庄
洪水世界,你将人举在比树还高的地方
踩着洪魔的额头,筑起生命家园
不屈的蒙洼人,以珠峰的崇高
在滔天灾难中,一次又一次立起标杆
百度图片 在此致谢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中国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 李汪源
文字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