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元
内心无尘的教养是一个人心灵里的澄澈,眼睛里的干净,是人格的魅力,暖人的善意,是润身的美德。是一个人对生活持有态度的一种意识,是人性善良的自然流露,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外观表现,是综合素质对外散发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和温暖。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不在于年老年少,不在于权力大小,不在于能力强弱,而在于内心的教养和懂得体谅他人。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不在于你身居什么高位,而取决于做人的内心教养。本文选择了我曾读过感动过,思考过,铭记于心的五则故事。
给人容身的空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婚宴上,一位中年男士认出了他中学的老师,于是上前毕恭毕敬的说:“老师,您好!您还认得我吗?”老师说:“对不起,我实在记不起来了。”学生说:“老师您再想想,我是当年在课堂上偷同学手表的那个学生。”老师看着面前的这个学生,还是摇了摇头说:“我真的认不出你了。”学生继续说:“当时您叫全班同学都面向墙壁站着,再用手帕蒙上自己的眼睛,然后您一个个的搜查我们的口袋。当您从我口袋里搜出手表时,我想我一定会受到您的严厉的训斥并予以严肃处理的,从此我在班里是再也抬不起头了,这将给我人生留下不可磨灭的耻辱和创伤……但是,事情并没有如我想象的那样,您把手表归还给失主后,就叫我们坐回原来的座位上继续上课。一直到我毕业离开学校那一天,偷手表的事从来没有被提起过。这使我从此感恩老师,奋发学习,终于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老师,现在您应该记起我了吧?”老师微微一笑说道:“我怎么会记得你呢?为了同学之间能保持良好关系,互相尊重,为了不影响我对班上每一个同学的印象,当时我也是蒙上自己的眼睛来搜查学生的口袋的” 。学生听完,眼泪夺眶而出,他紧紧的把老师抱在怀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彼此就这样默默拥抱着……
这个故事很感人。给人容身的空间,给人转身的台阶,给人改过的机会,人性的光芒,就是从这给予别人的“空间”和“转身”中流泻出来的,如同阳光钻出云层。它惊鸿一现的照耀,让人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有些伤痛,不被我们看见,如果做不到换位思考,至少不要妄自评判,更不可当场让人难看,下不了台阶。如果做不到感同身受,至少选择宽容和慈悲。这个故事,体现的不仅是老师的善良和智慧,更是人类一种崇高的慈悲和人格魅力。老师的品行是令人敬仰的,老师的内心是无尘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当之无愧。
不让人尴尬难堪
英国王室在伦敦为印度当地的领袖举办一场宴会,宴会进行的很顺利。当最后一道餐点结束时,侍者为每人端来一盘洗手水,精巧的银盘装着清澈的凉水。印度客人不由分说,端起盘子,咕噜咕噜全喝光,一旁作陪的贵族见此大吃一惊。但只见宴会主人英皇太子仍然谈笑风生,并于不经意之间也端起洗手水,一饮而尽。众位公爵见状也纷纷端起洗手水喝掉。就这样,一场尴尬与难堪就悄无声息地被化解掉了。
所谓教养,就是在与人相处中,让人如沐春风,感到你温和而善解人意。做事时,很自然的不让别人产生压力,让每一个靠近你的人都很舒服。人在生活中有多种姿态,挺胸昂头并不代表高贵和有力量,嘲笑他人的难堪并不能显示你的高明。有时候平身陪伴倒能显示出智慧和高尚。有句话说的好:“高雅不是引人注目,而是令人难忘”。英皇太子的故事就是让人过目难忘,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可贵的教养是由己推人的理解和陪伴。
换位思考
生气见人品,生气见气度。有一回国学大师季羡林和大诗人臧克家正在小饭馆里吃饭,邻座是一对母子。饭间那母亲去洗手间,便将小孩独自放在了凳子上,小孩爬到桌上抓花生米时不慎摔了下来,立刻哇哇大哭。季羡林看到后赶紧把孩子抱在怀里安抚。此时,小孩的母亲从洗手间出来了,误以为季羡林弄哭了孩子,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道:“你一个大人为什么欺负小孩?” 口中还不干不净地骂了几句。季羡林没有解释,不声不响地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臧克家站起来准备解释,却被季羡林拦住了。见季羡林连个解释都没有,小孩的母亲更加生气了,一边口无遮拦的继续朝季羡林嚷嚷起来:“要是我儿子受伤了,我跟你没完。”周围的人看不下去了,纷纷为季羡林打抱不平:“是你的孩子自己摔下来的,这位先生好心抱起她,你倒好,不感谢就算了,还不分青红皂白就骂人。”女人知道真相后面红耳赤,一边说“对不起”,一边匆匆离去。事后臧克家问季羡林:“方才你被那女人指着鼻子骂,为何还不还嘴?”季羡林摇头一笑:“一旦吵起来,场面便会很难看。再说人家也是爱子心切,我多体谅一下也是应该的。”
被人诋毁还懂得给人体面,生气之余还能换位思考。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这种人。“道大能容,厚德载物”,有教养的人,会原谅别人的无意冒犯,包容别人的小小过错。不管你对他怎么样,他显出来的都只会是平和、良善、宽容。当别人真诚的说出“对不起”之时,也会带着微笑回以淡然的“没关系”。真正有教养,品行好、有格局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大度从容,他懂得尊重,理解,宽容,接纳别人,善待别人。他的这种高雅大度的教养行为,其实也庄严了自己。
心里装着别人
作家余秋雨曾在德国生活过一小段时间。他找了一处房子,感觉很不错,打算跟房东老人签约。但老人暂时阻止了他:“你还没住,不知道好坏,先签试住合约吧,有了体验后,再决定是否长租。”余秋雨便签了五天短约。五天后,余秋雨很满意,正准备跟老人签长约的那一天,哪知一不小心打碎了老人的一个玻璃杯,余秋雨连忙打电话跟老人道歉。老人大度的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明天我再拿一个新的来。”第二天,老人一进门就问杯子在哪里,余秋雨指了指门口的垃圾袋说在那里。老人翻开垃圾袋后,阴沉着脸说:“房子不租给你了。”余秋雨很诧异:“我打碎了杯子,惹你不高兴了吗?”老人说:“不是,因为你心中没有别人。”随即,老人倒出垃圾袋里的东西,将玻璃碎片一片片收纳好,装在盒子里,并用笔在外面写道:“这里是碎玻璃,危险!”余秋雨在旁边看着,瞬间臊红了脸。
什么是教养?这位房东老人的行为,这就是教养。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时刻想着身边的人。好的教养并不难,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将心比心,就是一种极好的修行。真正的教养,不是往外看,是往里看。往自己身上看,看自己的心里是否装着别人,能否为别人着想。这对自己要成为一种要求,再把这种要求潜移默化成做人做事的准则。
成人之美
一对在英国爱丁堡工作了一辈子的退休老夫妇,准备卖了房子到西班牙去养老。英国四面环海,气候潮湿,老人易患风湿病。老人在西班牙看中了房子,两周内必须付款,于是,就在爱丁堡的房屋中介所挂上了 “急卖”二字。一对年轻夫妇正好刚在这个城市找了工作,孩子要上学,急着买房。看了中介挂出的房屋照片和价格,怦然心动,无论是地段还是房屋的品质都是他们希望的那样。年轻人注意到了“房屋急售”的字样,就电话中介“可以优惠吗?”老夫妇想着西班牙已经定好并急着要付款的房屋,说是“可以的。”于是房价被砍了第一刀。年轻夫妇觉得还是有戏,在签购房合同的前两天,突然说这个价格不能接受,不买了,除非价格上再降一个较大的幅度。没有想到,老夫妇居然也同意了。年轻人大喜过望,差不多白菜价买了幢好房子,可以拎包入住。搬家那天,很多朋友来帮忙。走进院中,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就像主人刚刚离开。推开房门,年轻夫妇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房子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桌子上有鲜花,花瓶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非常欢迎你们入住这座记录了我们几十年幸福生活的房子,希望你们接下来的生活和我们一样幸福安康!”走进厨房,打开冰箱,里面吃的喝的都有。冰箱上贴着纸条,写着:“冰箱里给你们准备了一周的食物,超市要开车出门左拐再左拐,大约有20多分钟可以到达”。再看电表箱上也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们已经给你们预留了至少一个月的电费,这个时间,可以帮到你们办理相关更名手续。”在英国,办理更名手续是非常麻烦的。所有的人和这对年轻夫妇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心中的感触已经代替了喜悦,他们后悔日以继夜算计的都是如何趁人之危,而老夫妇让他们看到的是如何成人之美。
让步是尊重,更是涵养。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这些是我们可能做到的。而为素昧平生的人让步,却是一种胸襟和气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不动声色地释放自己的善良,给人以恰到好处的成全,更是一种人性中高贵的光芒。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白,这个世界不只是围绕“我”而转的。因此教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心中有别人。有了这个基本点,无论人前人后,心里都有一杆秤,时刻掂量自己的言行。不需要响亮的口号,不需要言语的督促,只要把这些细节自觉内化成日常的习惯,自然而不刻意。有了这个基本点,在你的生活中,你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每一个教养的细节,都是彼此无痕的温暖传递,都是美丽的散播和收获,都是灵魂深处的高贵和光芒。
同时,人世间无数事例已经证明,内心无尘且富有教养的人,福气便会随身而来。“希望别人好的人,自己才会好起来”“德行天下,天佑善良”“多做善事,莫问前程”“给予别人,自己才会得到”“吃亏是福”……这些佛家之言和民间俗语,无一不诠释着“付”与“福”的辩证关系。内心无尘,传递善良,播洒美丽,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