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长清的党史与我党创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是紧密相连的。早年间,大峰山在当地远不及马山、桃山出名,就因我党我军在大峰山创建根据地而闻名。大峰山地处长肥平三县交界处,津浦铁路济南至泰安段从三区、六区穿过,黄河由西南往东北在长清境内奔腾近150华里。长清县原辖十个区,后又加肥城的八、九两个区共辖十二个区。大峰山就处在三县交界的原肥城八区岚峪村以东。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这年冬日寇占领济南,国民党部队不战而逃。济南沦陷后,长清县城和铁道沿线也相继被敌占领。1938年敌人又在石岗安了据点,并占领了平阴、肥城县城。日本铁蹄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无所不为,长清县人民在我党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热潮。日寇占领长清后,到大彦一带"扫荡",大彦一带的群众同进犯之敌进行激战,打死了一些日本兵。后又遭到了日寇的报复,制造了“大彦惨案”。我党进而在大峰山一带建立根据地、组织抗日武装和民兵游击队,在下巴伏击敌人的车队,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1939-1940年是我抗日军民同土匪、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最激烈的时刻。当时我们不仅要与日、伪军斗争,还要同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土匪作斗争。当时最大的一股是冯二皮(名冯寿彭,是鲁西北一带的土匪头子,后国民党委任为旅长),号称有三个团的兵力(实际兵力没这么多),还有郁仁智和土顽势力田家滨(号称"民军第一路军",大约有五六百人的兵力),吴化文、李仙洲的部队也曾到过大峰山一带同我们搞磨擦。但同我搞磨擦最凶、势力最大的是冯二皮,他由鲁西北窜到我大峰山根据地周围,1938年春曾在广里、龙泉官庄、孝里铺、东障和河西的吴庄、大窑、牛角店一带活动。以上地区正是我大峰山根据地的中心地区。他们抢劫民财,枪杀我抗日军民,破坏抗日工作,我被迫开展"反冯斗争"(亦称"反顽斗争")。
1938年秋,我当地民众自卫武装,趁冯二皮一部夜渡黄河之际,在庞道口消灭了他一个连,缴了他们的枪支。后冯部又回来报复,杀死了庞道口老百姓数人,同时抢劫了当地群众的牲口和财产,当时付刘、庞道口一带的青年大部分都跑了。冯二皮部的存在直接威胁着我大峰山根据地。我们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还难以对付这股敌人。
1938年冬,肖华支队来到大峰山区,配合我军民在河西吴庄包围了冯二皮一个主力团,经过一夜激战,全歼冯二皮这个主力团。这对冯二皮是一次致命打击,迫使他又有窜回鲁西北,我们取得了“反冯斗争”的初步胜利,田家滨所谓民军第一路,兵力不大。但他是地头蛇,同他的斗争就更复杂一些。田主要危害肥城,有时到山这边长清来活动。
1939年冬在郝庄南山,由我县武装给予沉重打击,以后在肥城县被我军分区消灭,残余投降了日寇。另外还有零星小股土顽势力,如八区的所谓牛司令、高粱楂司令,人数不多,不过十几个人,都被军我峰山抗日县大队(独立营)消灭了。
1939年冬,吴化文部(那时还没公开投敌)大约一个营由鲁中窜到我根据地马西以南东西坦村,据我五红庙驻军只有十几里地。他们来后,我们先做友军,给予招待食宿,并要他们尽快离开我根据地,否则一切后果由他们负责。当时我们也做了应急准备,政府机关分散转移了,县大队将吴化文部来的消息和我们的措施也报告给了军分区。结果他们驻了几天,看我们不是好惹的,就乖乖地溜掉了。
1940年冬,李仙洲部大约一二个团的兵力由鲁西南窜入我县,第一天驻到付家岸、李营一带,第二天过黄河驻到南北黄崖一带。在南北黄崖驻军时,当地伪军和红会头子朱小辫均前往接了头,仅驻了两天就过铁路到鲁中去了。该部驻军李营时,我县委通信班短枪组战士张子侠同志被其杀害。
国民党的势力在长清是比较薄弱的,但由于李仙洲是赵官镇东大码头村人,他在这一带有些影响。皖南事变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仙洲在安徽阜阳办了一个学校,招收山东的青年,特别是长清的青年,经过训练充当其走卒。当时我们就戳穿李仙洲假抗日的面目,教育青年不要上当。由于我们及时做了些工作,只有赵官镇、二区一带少数青年去了阜阳,参加了李仙洲部队。
当时有些土顽武装也是打着抗日的招牌,但实际上干的都是勾结日、伪军反共勾当,对根据地的危害非常大,如抢劫民财、强奸妇女、抓壮丁、杀害我抗日军民,与日寇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我们给了这些土顽势力以坚决打击,因此我军威大振,深得人民拥护。1939-1940年是大峰山根据地大发展的时刻。我军主力一一五师1938年夏就来到泰肥山区,在陆房粉碎了敌人围攻,狠狠地打击了日寇。从此,我根据地日益巩固扩大、我军的力量也迅速壮大起来。当时党的基层组织几乎遍及全县,除县城、铁路沿线及部分有据点的村、如石岗、赵官镇、潘店等处外,其他地方均是我游击区和根据地。各抗日救国的群众团体也在根据地内普遍建立起来。
1939年冬,我县除有独立营(县大队)外,各区(除四、五区外)均成立区中队,各乡村还有民兵自卫队、游击小组。区中队都有枪支,各乡村自卫队、游击小组仅是土枪、手榴弹、大刀、红缨枪。我县独立营和区中队大约在1000人以上。这支部队是在反"扫荡"和反顽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的战斗经验。另外军分区六支队和我军主力肖华支队也在大峰山一带活动,这样大峰山区就形成了主力军、地方武装、民兵组织这样一整套军事组织。
党组织迅速得到发展,各区均成立了区委会,除四、五区外各乡镇均建立了中心支部或总支,绝大部分村都建立了党支部。党员总数全县已超过一万几千人。四、五两区许多村也有了党员,有的也建立了支部。1939年底或1940年上半年,根据老战士李志超回忆,他在县委组织部当干事时,曾画过一个地图,上面标明哪些村庄有党员和哪个村庄建了支部,这个图恐怕难找到了。
当时县政府成立前各群众团体是动委会,县政府成立后,动委会这个名称就取消了。以后就叫农民救国会、工人救国会、妇女救国会、抗日救国青年团、儿童团。县、区、乡都成立了各种抗日救国的群众组织,县级是脱产的,区里的专职干部是脱产的,乡村大部是半脱产的。
县政府是1939年6月成立的,七区、二区、八区及河西四个区也相继成立区政府。至1939年春,各区均建立了区政府及各乡村(除四、五区外)抗日民主政权,选举了乡长、村长。乡、镇长脱产,村长不脱产。1940年以后就搞"三三制"政权,邀请了一位姓朱的(马东南某村人)国民党员,当咱的民政科长,还聘请了党外人士任司法科长。八区第二任区长是张元昌,又聘请了党外人士、乡绅王鹏学当粮秣助理员,袁士干任文教助理员,徐瑞祥任民政助理员。这样做,可以联合各抗日救国力量共同抗日。
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合理负担的情况。"二五"减租减息就是减原租的25%;增加工资就是雇工的待遇除养活自己外能另外再养活一口人,大约每人每年1000斤粮食左右;合理负担就是在缴纳公粮和各种捐税时,按人口占有土地多少实行累进负担办法,地多的多拿,地少的少拿,困难的免征。实行以上办法,改善了群众生活,调动了积极性。这一政策全县普遍实行了。
当时抗日军政人员实行供给制,每人每月除吃饭穿衣外,另给五毛至一元的零用钱。地方政府和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甚至连穿衣都是从自己家里拿,家中困难的给予补助。因参加工作、参军家里没有劳动力的实行代耕,家庭困难的在征收公粮时实行减免政策。
对敌占区实行经济封锁,粮、油、肉、蛋各种农副产品均不得往敌占区运,经济上也是农村包围城市。实行这一政策,反过来一定程度上也给我们自己造成很大困难。农副产品不能进城,城市工业产品也不能下乡,曾一度搞得我们部队和根据地没有盐吃,没火柴用,没有纸张文具、药品等。以后就改变了,县上成立了工商局,有目的的放出或放进,从中征收税金,这样就把事情搞活了。但当时由于敌强我弱,长清又是济南的门户,这一政策并没有全部实行开。
文化教育工作搞得也很活跃。县上成立了高小及县中学,各村均有小学。在根据地都用我们编写的抗日救国课本。文化活动也很活跃,演话剧、活报剧、唱歌、跳秧歌舞、写大标语、画漫画,处处是抗日救国的大标语,处处可听到抗日救国的歌声。
当时我们的金融政策一切为了抗战。日寇侵入以后,随着法币的贬值,一些工商业就趁机大量印发钱票在市面流通。我们根据地的货币,初在八区区政府印发了流通券,以后冀鲁豫边区政府发行了纸币﹣﹣鲁西银行票,在市面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