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纯如
从美丽的小城走出来的大剧作家
江其田
房纯如,笔名村路,1928年12月4日,生于吉林大安。
1947年,18岁的房纯如从家乡----大安,到省城长春求学。学生时代的房纯如,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学生时代的他,挥笔创作了散文《途中》和《我为何而来》,并发表在当时的《长春日报》上。半年后,房纯如回到大安县(现大安市),创作出了报告文学《我从蒋管区来》,发表于当时的《胜利日报》上。
1948年,毕业于辽北学院文艺系文学组。历任辽宁省文艺工作团编剧,《辽西文艺》编辑,辽西文联创作组、辽宁文联创作组、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辽宁省文联委员、电影家协会理事。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8年7月,房纯如来到当时的解放区四平,进入辽北文学院文艺系学习,并在此时相识了从国管区投向解放区并加入四平辽北文学院文艺系学习杨舒慧,从此二人成为同学。
杨舒慧, 笔名舒慧。辽宁法库人。1948年毕业于辽北学院文艺系。历任辽宁省文艺工作团编剧,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部剧作班学员,辽西省文联创作组、辽宁省文联创作组、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组专业作家,一级编剧。辽宁省政协委员、文联委员、戏剧家协会理事。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编剧。 著有话剧剧本《红石钟声》(与房纯如合作)、《房纯如、杨舒慧剧作选》、《南园悲歌》(与房纯如合作)、《松林短案》等,创作并发表演出的各类剧本40余部,她与房纯如合作的三部剧本拍成电影。作品曾获全国第一届优秀剧本一等奖,全国第一、五届优秀剧本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化部第二届文华奖优秀剧本及中国第二届话剧编剧金狮奖,广电部优秀故事片奖,第五届金鸡奖故事片特别奖,辽宁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剧本奖。个人曾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在辽北文学院毕业后,房纯如与杨舒慧被一同分配到辽北文工团从事专业创作。在此期间,房纯如和杨舒慧分别创作了《好日子往长拉》、《播种记》和《不般配》、《一把钳子》等剧本。1951年,杨舒慧被文工团选送到东北鲁艺戏剧部在职干部创作班学习。结业后,杨舒慧又被分配到辽西省文联创作组工作。经过三年的学习、工作与相处,使房纯如和杨舒慧从相识到相知,由相知发展到相爱,这一年的8月29日,为了共同的追求,房纯如与杨舒慧终于走在了一起,成为生活中的伴侣。
1953年,房纯如同杨舒慧一起到辽宁省北镇县富屯乡李屯村,这是因为杨舒慧来到李屯村担任这里的村党支部委员(组委和宣委),从此二人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被称之为“三同”),他们俩与农民成为了知心朋友。由于在农村深入生活,对农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为他们创作农村题材的剧目以及塑造农民形象,积累了丰富的了素材。
在农村生活期间,房纯如先后创作了《存款》、《一个晚上》、《女社员》、《红皮白瓤》、《山村一日》、《槐树飘香》等独幕话剧;杨舒慧则独立创作出了独幕话剧《黄花岭》。这些剧目,有的通过排演成功演出,有的则发表在当时的刊物上,其中:房纯如创作的《一个晚上》,曾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独幕剧奖”,这在当年是辽宁省获得的最高的文艺奖项。
杨舒慧也巾帼不让须眉。1956年,杨舒慧应邀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与此同时,由她创作的《黄花岭》,在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中获得“一等奖”,并由北影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1957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为房纯如出版了剧作集《褪了色的锦旗》。真可谓“艺术创作,比翼双飞!”
1958年,房纯如、杨舒慧再次来到北镇县李屯村正式安家落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公社社员。翌年,房纯如到北镇县蓏蓏堡公社任党委副书记,杨舒慧则担任广宁公社的党委副书记。由于对农村生活及农民的酸甜苦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体会,1959年,杨舒慧又相继创作了《铁连环》、《山村接生员》、《三代人》、《秘密钥匙》、《壶》等多部话剧。
1960年,房纯如与杨舒慧一起调至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任专职编剧。
1964年,房纯如与杨舒慧夫妻二人,共同合作创作了大型话剧《红石钟声》,该剧由肖汀导演、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红石钟声》的排演在辽宁乃至全国剧坛引起强烈反响,由此也奠定了房纯如、杨舒慧夫妇二人,立足反映农村生活面貌并确立农村题材为主要创作的方向及地位。
1966年,由房纯如 杨舒慧编 剧傅杰导演田丹、于绍康、鲁非、齐桂荣主演的电影《红石钟声》,在全国各地上演。
电影剧本《红石钟声》故事是这样的:在郭长青回红石前夕,经人介绍,车富续了外村的贾玉花为妻。贾玉花刚来到车家,就乘车富不在家时偷着动用了队里的公款为自家买了羊。郭长青来到红石后,决定修建扬水站,把大龙湾的水引上山,解决这里十年九旱的问题。对此计划,红石的干部、群众都很高兴,而车富却有些不满,他说郭长青是故意要把红石搞垮。贾玉花乘机挑拨说:"他搞垮了红石,还有个退路,人家在富屯把大新房子盖起来了,儿子又住上了工厂,你能和人家比?"并以此鼓动车富,去拉石头为自家盖羊圈。但工程还是如期开工了,公社要给工程拨一笔贷款,被郭长青拒绝了,他决定自力更生,亲往富屯筹备资金。郭长青走后,贾玉花打着车富的名义,从扬水站工地抽了七八个劳动力为她家盖羊圈。车凤因此与父亲、继母闹翻,被撵出家门。此时工地上的人们也因受了车富的影响,纷纷离开工地,有的去搞小开荒。有的上山刨药材,有的去赶集……车凤见此情景,索性在工地住了下来。就在这时,郭长青回来了。原来他去富屯卖了自己的新房,为扬水站买了柴油机,还把儿子郭宏从工厂领到红石来参加生产建设。当车富得知这些真情后,深为郭长 青的行为所感动。郭长青趁此机会与车富诚恳地交换了意见,并告诉他,经过公社调查和本队社员张福的证实,贾玉花是个隐瞒成份的富农分子。这一切使车富清醒过来,他和贾玉花断绝了关系,并让她等候处理。在扬水站工地人们又看见了并肩作战的车富和郭长青。
《红石钟声》,作为一部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剧作,把一个个鲜活生动、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展现舞台艺术上。
“文革”结束后,房纯如和杨舒慧夫妇二人,以对戏剧的无限热爱,继续深入生活,共同创作了《南园悲歌》、《落凤台》、《松林疑案》、《富有的女人》、《爱洒人间》、《缘分》等话剧,并分别获得省级以上评比、调演的名次。其中,仅《落凤台》一剧,便先后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剧本奖(暨曹禺戏剧文学奖)、全国农村题材优秀创作奖、辽宁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创作奖等多个奖项。
在这一时期的剧目创作中,房纯如和杨舒慧创作的《富有的女人》,是一部在当时引发观众深度思考并在剧坛引起一定轰动的戏剧作品。不可否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上世纪80年代的确有一批城市与农村的人群,通过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和自己的努力奋斗迅速地告别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正是因为富裕来的是那样的迅速,使得在当时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中确实产生了剧中像何凤英这样的人与事。《富有的女人》的立意正是在道德层面上给予像何凤英的这类人群以批判和警示,但是,房纯如与杨舒慧并没有把“富有的人”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们对何凤英这个人物既有同情和赞许,又有批评和贬抑。这种创作方法是对过去好与坏森严壁垒的创作模式的突破,使人物更为“人性化”和真实可信,从而引起人们在经济大潮迅猛袭来的时候关注和思考其间出现的新问题,呼唤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应该说,话剧《富有的女人》是继《红石钟声》后,房纯如、杨舒慧夫妇在戏剧创作道路上树立起的又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二老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并时刻关注现实的一个力证,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在戏剧创作面前所秉承的高度社会使命感,该剧曾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奖。
房纯如与杨舒慧既是戏剧创作中的伙伴,又是生活上的伴侣,同时他们也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乃至中国戏剧界中难得的两位创作功底踏实、创作态度严肃的现实主义剧作家。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在解放区接受到的新文艺理论教育以及几十年来的艺术实践,使他们坚信“只有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房纯如和杨舒慧是长期生活在北方,深深扎根于农村,始终与农民为友,坚持为农民创作的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剧作家。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农村深入体验生活,把农村作为他们的创作活动基地,把农民当作他们的朋友亲人,把反映农村生活作为他们创作的主要内容,把塑造农民形象作为他们艺术创作的宗旨。他们热爱农村,关注农民生活的同时,又有着火红与滚烫的心,正因于此,他们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更为广大的中国农民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反映现实并深受人民喜爱并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的戏剧作品,从而使他们在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立足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的征途中支撑着剧院农村题材剧作创作的一片天空。与此同时,他们还具有超强的戏文再现能力,因此他们笔下的人物真实可信、活灵活现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他们笔下走出的农民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生动真实并符合农村生活的思维及行为逻辑。在这些农民形象的身上蕴含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从房纯如、杨舒慧夫妇的创作历程看,他们创作的农村题材戏剧作品是中国农村几十年来历史的缩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北方农村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房纯如与杨舒慧二位剧作家在长期合作的创作中反映在剧作中的风格与特点。多年来,辽宁人艺始终能以“农村戏”的创作演出驰名全国剧坛并得到同行以及兄弟院团的肯定与拥戴,这与房纯如和杨舒慧二位剧作家于田间地头、走家串户、幕后台下做出的一度创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房纯如、杨舒慧二位剧作家对于辽宁人艺乃至中国现当代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及探索上做出的贡献不应被忽视,更不应被遗忘。
电影文学剧本《迷人的乐队》,由房纯如、杨舒慧 编剧,王好为导演, 梁冠华、何伟 、周虹、陈青、米铁增主演,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喜剧电影《迷人的乐队》,于1985年在全国上演。
剧情是这样的:农村青年辛天喜和司机小罗,在城里一家乐器商店,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整整一卡车西洋乐器。售货员瞠目,经理吃惊,围观的人发愣。这件事不仅在村里引起轰动,在乡里和县里也颇有反响。女乡长李春芳首先反对。辛天喜和她从小就是同学,两人在心底早已暗暗相爱。辛天喜不顾李春芳的阻挠,在家乡办起了第一支农民管乐队,李春芳着实为他的不务正业而担心。为了拜师学艺,辛天喜和乐队队员们进城看舞剧,并趴在乐池边想偷学几招,遭到服务员的干涉,被逐出剧场。谁知,恰遇歌舞团的指挥金声,金指挥不仅请他们坐进乐池观摩,还亲自下乡为他们做辅导。果农曲立新兴冲冲地学吹小号,他父亲曲有本却死活不同意。曲立新只得躲在菜窖里,或到海滩边去练习。他的妻子李素静看到丈夫整天与一帮青年男女混在一起,又听到村里风言风语,一气之下,到乡长李春芳处告状。李春芳误以为乐队出了问题,要辛天喜整顿乐队,辛天喜不从,两人关系陷入僵局。乡动员会上,乐队初露锋芒,受到欢迎。记者们误以为李春芳是乐队的发起人和支持者,将她团团围住,李春芳开始改变对乐队的看法。农民乐队越办越红火,辛天喜和他的队员们最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李春芳和辛天喜也获得了真诚的爱情。五年前,郭长青从红石村调到富屯来当领导,在他的领导下,富屯真的富了。但原本红红火火的红石村却因为队长车富满足于现状,生产开始停滞不前。于是公社党委决定,把郭长青再调回红石任党支部书记,让他在红石为全公社树起一面治山治水的大旗。郭长青说服老伴放弃在富屯好不容易才盖起的三间新房,共同来到红石。郭长青与车富从小一起给地主扛活,解放后又共同搞土改,闹合作化。如今长青的儿子郭宏和车富的女儿车凤订了婚,俩人又成了儿女亲家。
由于由于夫妇二人在戏剧创作上做出的贡献,房纯如曾先后被选为辽宁省文联委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杨舒慧则历任辽宁省第三届政协委员、辽宁省共青团常委、辽宁省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分会委员。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编剧。著有剧作集《褪了色的锦旗》、剧本《红石钟声》、《房纯如杨舒慧剧作选》等。《一个晚上》,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独幕剧奖”;剧本《落凤台》,获“第一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富有的女人》,获“第五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爱洒人间》,获“第二届文华奖”,电影文学剧本《迷人的乐队》,获“1985年广电部优秀故事片奖”、“第五届金鸡奖故事片特别奖”,电影文学剧本《人间烟火》及多幕话剧剧本《缘分》,分获省级奖励和辽宁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剧本奖。
1991年,杨舒慧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2年3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剧本《落凤台》;
1984年10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又为夫妇二人出版了《房纯如杨舒慧剧作选》。
40年过去了,房纯如与杨舒慧夫妇二人,共同创作了大小剧目40余部剧本,这些作品,是这对夫妻剧作家几十年不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
(注: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江其田,吉林省白城市国土资源局退休;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名誉主席;《吉林名人》杂志社 记者;白城市政协文史专员;大安市政协文史专员。
创作体裁以散文为主,兼写杂文、随笔、诗歌。研究国学、史学。出版散文集《其田其文》。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区域主编:秀美山河
责编:芬芳·那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