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故宫”的其它事
任晓伟
我第三次游览北京故宫,是在2022年12月3日,参观后对故宫有了全面的了解,视野开阔了,改变了我以往对故宫的认知。一般来说,我们参观一个新景点,首先要看外部环境和内部建筑及附加说明,还要听导游解说,但往往我们会听到有些故事传说和史实时间点说法不一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参考官方发布的资料并查阅相关史料,以去除与史实不正确的说法。我在写“走进北京故宫”中,介绍了故宫的大部分主要内容,但很难包括故宫的全部内容。一个景点涉及人文、历史、环境、美学艺术等很多内容,我们能掌握一多半以上的内容就很不错了。况且故宫是世界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内容更多,我们写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都一次写出来,都有局限性,通过此文再补充一些与故宫相关的内容。
故宫是古代帝王的皇家宫殿,国内保存完好的两座故宫,一个是北京故宫(关内故宫),另一个是东北的沈阳故宫,也叫盛京故宫(关外故宫)。沈阳故宫是清朝初期的皇宫,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1636年,已有4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共500多间房。其实相对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面积要小很多,建筑时间比北京故宫晚219年。但沈阳故宫有着自己的特色,它是清王朝第一座大气庄严的帝王宫殿建筑群,所以有着浓郁多姿的满族风格和东北地方特色。从1636年建成,到1644年清朝入关,沈阳故宫仅使用了8年。沈阳故宫的一些文物的历史、艺术价值也很高,如: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瓷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发展水平。
历史上还有被毁坏的两处故宫。一个是安徽的凤阳故宫,也称“明中都紫禁城”“明中都故宫”,也是修建最早的故宫,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他登基后就开始在家乡修建故宫。凤阳故宫占地84万平米,比北京故宫还要大,动用约100万民夫建了6年时间,在故宫修建一半的时候,由于地面大面积渗水,宫殿倾斜严重,朱元璋觉得可能是触犯了天条,所以就把这里废弃了,现在也只能看到一些遗址。另一处故宫就是南京故宫,它是所有修建故宫中最大的一座故宫,面积达到了101万平方米,从1366年到1392年,前后断断续续修建了26年,而奇怪的是这个故宫比凤阳故宫还早建了3年,然后凤阳故宫才开始修建,所以当时大批人力物力都被运往了凤阳故宫施工现场,直到凤阳故宫废弃后,才又回来继续修建南京故宫。后来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在南京当了皇帝后,又在北京(当时叫北平)花14年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建造了北京故宫,1421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平,从此以后北平才叫北京,实际上南京故宫仅仅用了54年,由于明朝时候一直是双京制,南京故宫还能得以维护,但到了清朝就日渐没落了。最严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为了盖新皇宫,太平军把南京故宫的大批木料、石材都挪走了,后来在太平军被剿灭时一把大火南京皇宫被付之一炬,残破不堪的故宫又被人肆意盗取,现在只剩残垣断壁了。
中国台湾也有一座故宫,叫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中山博物院。它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共占地16万平方米,1948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出走之前从紫禁城带走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书画古玩等珍品,据统计一共是69.6万件文物,当时由于时间仓促,带走的都是小而精的文物,像台湾故宫的镇馆三宝是毛公鼎、翠玉白菜、肉形石等。另外还有几处类似于故宫的建筑,一处是承德避暑山庄,一处是辽西的北镇庙。
承德避暑山庄,也叫“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它位于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条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占地564万平方米,历时89年于1792年建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专门有狩猎场,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它与颐和园、拓政园、留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1994年2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辽西北镇庙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城西2公里的山岗上,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也是全国五大镇山中保存最完整的镇山庙,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镇庙坐北朝南,南北长240米,占地261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其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山门、神马殿、钟鼓楼、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内香殿、寝宫等。庙内保存有元明清碑刻56通。它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初称“医巫闾山神祠”,后重修后曾称“广宁神祠”“贞德广宁王”“广宁王神祠”,元末被毁。明洪武三年在原址重建,改称“北镇庙”。
北镇庙建筑群从外到内由五个部分组成:门前广场、外宫墙、內宫墙、前朝、后寝。它不是按一般山神庙布局,完全就是一座皇宫。它是大清皇帝行宫所在地,曾有多位皇帝42人次来此,是攀登医巫闾山之前朝拜歇息之地。乾隆皇帝曾四次到北镇,为此在北镇庙东部修了一处“广宁行宫”。行宫有九九八十一间房,文革期间被毁,现存地基遗址仍依稀可见。参观北京故宫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在前朝三大宫殿和后三大宫殿前没有一棵树,而御花园和东西宫旁边都有树,对此有几种原因解释。原因一:为了避免发生火灾。故宫的建筑都是木结构,如果一旦发生火灾,就会蔓延,所以必须清除周围的易燃物。历史上,紫禁城发生火灾80多次,其中前三殿着火次数最多、火灾最严重。原因二:紫禁城在北京的中轴线上,而皇帝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因此皇帝为中,五行中东方属木,中方属土,木克土,而前三殿和后三宫恰好位于紫禁城核心位置,所以种树就是木克土。原因三:也是最重要原因,主要是为了突出皇帝的威严。因为这条路是紫禁城中轴线,过去大臣从进天安门进入开始,就看不到任何植物,他们走过宽敞的庭院,穿过层层殿宇,无形中就会产生精神压迫感,不敢生出丝毫懈怠之心。到了太和广场,阳光明亮,空无一物,只有金碧辉煌的大殿,皇权的威严从四面八方压迫而来,令人肃然起敬,皇权的威严突出到极致。如果太和广场种树,大臣穿过树荫,听着鸟叫,心情放松,就不会对皇权产生敬畏之心。当然御花园和东西宫院还是有很多古树的,如:连理柏、菩提树、海棠、梨树等等。
奉先殿在紫禁城内廷三宫的东侧,初建造于明代永乐时期。“奉先”是崇奉祖先之意。明清两代,这里都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殿分前后两重,中以穿堂连接,形成尊贵的“工”字型殿宇形式。后殿陈设着历朝皇帝、皇后的神牌。每年农历元旦、冬至、生辰等国家重大庆典,皇帝都会将祖先牌位移至前殿祭拜。每逢已故帝后诞辰、忌辰以及元宵、清明等节日,皇帝会到后殿上香行礼。现在奉先殿被改造成了钟表馆展厅,展出了200多件十八世纪中外制造的各式钟表。我国古代多以圭表、日晷、漏壶计时,明末清初欧洲机械钟表开始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传统计时器。十八世纪,清代宫廷即大量使用机械钟表。这些钟表计时准确、造型精美、色彩绚丽,还有优美的音乐、逗人的演技和各种吉祥的寓意,深得帝后门的喜爱,成为宫殿中珍贵的陈设装饰。清宫旧藏的钟表大部分留存至今,是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中的重要门类。珍宝馆位于故宫博物院东部,设在故宫东北角的皇极殿西庑、养心殿、乐寿堂和颐和轩里。珍宝馆是一座宝库,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遴选约400件(套)文物,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各类珍宝举世无双;最为突出的是有一座镐多塔,是重达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基本上所有的展柜里只展出一件珍宝,而且展柜都是四面玻璃的,观众可以从四面仔细观看珍宝的全貌。定陵出土的明代孝端皇后的凤冠、金天球仪、珊瑚狮子、鸽子蛋大小的珍珠、巨大的象牙和象牙编成的席子也被陈放在珍宝馆中。自1958年开馆以来曾经进行过四次大规模整修,这次修整前,馆内设施陈旧、采光不足,展柜密封不够,尘土对展览的效果和文物保护都造成严重危害。新的展室珍宝,都是从皇极殿和宁寿宫搬迁到了皇极殿西庑、养心殿、乐寿堂和颐和轩,但和原来的珍宝馆同在一个大院子里。
珍宝馆共有十大镇馆之宝。第一清明上河图,是故宫镇馆之宝之一、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家级文物。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相对著名版本有宋本、明本、清本,故宫藏本为宋本,系北宋张择端原作。第二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截至2017年,百年来只展出过4次。第三五牛图,是唐代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第四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像耳炉,元末明初文物。第五黑漆彩绘楼阁群仙祝寿钟,是清代乾隆年间宫廷御用钟表,有七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准。第六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清乾隆时期宫廷和田玉器,重5000千克,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第七各种彩釉大瓶,清乾隆年间景德镇御窑烧造,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取名“各种彩釉大瓶”,素有“瓷母”之美称。第八金瓯永固杯,乾隆时故宫金器,共四只,其中一只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第九石鼓,石鼓为10块质地为花岗岩的大石头,其中最高者高95厘米,最矮者高60多厘米,被称为“国之重器”“中华第一古物”“石刻之祖”;石鼓文是一种独特的汉字字体,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它是最早的诗歌作品之一,石鼓受历代皇帝所钟爱。第十玉云龙纹炉,是宋代的一件仿古玉器,高7.9厘米,口径12.8厘米’’,为炉青玉质,被乾隆定名为“旧玉飞龙彝炉”,北京故宫博物院定名为“玉云龙纹炉”,是宋代仿古玉器的典范。在故宫里行走,我们随处可见楼台园院,处处是风景,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结晶,感受封建帝王的奢华,对古代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深受教育和启发。故宫标志着我国悠久历史的文化传承,显示着500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为祖国而骄傲!
(本文原载《绝对文学》2024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