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农田
●游雪莲(四川)

瘦冲乃我故乡。幼时的瘦冲,辽阔无垠且悠远深邃,田野中的风声似乎比现在更响,也更为猛烈。
黄昏时分的记忆,留存于有母亲的自留地中,母亲弓腰曲身在地里除草。暮色中的母亲,身披霞光,肌肤白皙细腻,面容精致,那黑白色调也难以掩盖母亲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那两条乌黑油亮的长辫子,着实令许多人欣羡不已;额前的刘海随微风轻轻飘动,宛如刻在心底的剪纸。
水乃农田的生命之源。故乡的田地多为高塝田,是靠水滋养而成。
村口有一条水渠,承担着我们生产队秧田用水的重任。
包产到户时,我家分得一块紧挨水渠名为“弯田”的旱田。弯田宛如弯弯的月亮,又好似一把廉刀。水灌满之后,秧苗于水田中显得很美。
那时平整秧田靠耕牛,但生产队的耕牛有限,有时只能靠人工翻挖。
负责抽水工作的社员,早已将长长的铁管子接到弯田边缘预留的缺口处,农机人员守候在一旁,全神贯注地盯着抽水机正常运转。
望着农田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咚咚作响,犹如节奏均匀的弹拨乐。
田畦里盛满了亮晃晃的清水后,一畦平坦宽阔,晶亮耀眼,仿佛有神灵在夜晚于山上放置了无数面镜子。镜面朝天,映出蓝天中朵朵飘荡的白云……
几头水牛悠然自得地在田间啃食着嫩草,小花狗在田埂上欢快地跑来跑去,鸭妈妈带着一群小鸭在耙过的田里一头扎进水里寻觅着食物……
村里的小孩将镰刀、背篓放在一旁,疯狂地你追我赶着滚铁环,用砂轮磨过的玻璃弹子比谁瞄得更准,更有跪在地上使劲扇烟盒……
大人们在田间忙碌着插秧,面朝黄土背朝天,缓缓地在水稻田里向后移动,在稻田的泥泞中踏出两条长长的足迹,天上人间只剩下唰唰的插秧声。
那些插秧的人们,一站到水稻田边,脸上便不再有惶恐与焦虑,一种本属于自己生命的力量又开始萌动。这力量源自遥远的历史,源自深厚的故土。将其唤醒,仅需一个轻微的信念。
站立于一片无边无际的田野,头顶变幻莫测的天象,对盘中粒粒皆辛苦的意境才有了深刻感悟。
在稻田里劳作的人们边忙碌边交谈,都不会太过在意。贴近了田野与雨水的润泽,突然感悟到自己处于空旷的原野、辛苦劳动的处境,顾影自怜,构成了逆境中思绪的羁绊。这时,所说的话语会很随意豁达,写出的文字也会变得滋润妥帖。
大人小孩站在无垠的稻田边欢快地笑着,望着远处水稻秧苗正频频挥手,微风中送来飒飒声响,像是在致意,也是在吟唱,飘荡回旋于茫茫的原野,酝酿着稻谷丰收的粮仓。
水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着,绿茸茸、油汪汪的,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滢滢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初夏的农田。
凝望故乡的农田,农田无言,流水汩汩,忽觉那活泼泼的流水中有声音传来。

“五一”放农忙假,我们就帮妈妈干农活,除去农田里的杂草。太阳太大,干活累了就歇会儿,水渠旁边的桉树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纳凉之处。弟弟爬上桉树去掏鸟窝,我们用旧作业本折许多小纸船,上边写上心愿,小纸船随着流动的渠水漂啊漂,带上我们的心愿和妈妈的期冀,飘向远方……遐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场景。
小时候感觉天桥好高,走在桥上看见渠水在流动,无不战战兢兢左闪右晃提心在口。长大后,觉得天桥越来越矮小了。而今,和桉树相依相偎的水渠已不见了踪影,它形单影只地站立在原地,等待有一天和它重逢。
惊蛰之后开始整理田坎。育秧时节,干裂的农田需要大量的水的润泽。连续干旱,已经好几年没有栽种秧苗了。
今年清明节,我和弟弟回老家给母亲上坟,经过熟悉的地方,好像又回到了从前。唐朝一个叫布袋和尚的人写道:“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我恍若看见当年父母在田里插秧的情景。是啊,人生不能只是一味地往前猛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考,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
我站在老家的门口,看着眼前这扇古朴的红漆门,已被岁月冲刷去了往日的鲜艳。往来通畅的水泥路,已没有乡村小道的泥土气息;路上行人的吆喝声,也随几缕炊烟随风散去。
一阵春风袭来,我的心有点凉。田野里满目萧条的景象,让我的双眼变得模糊起来。
汽车飞快地前行,窗外一闪而过的春天里的稻田,好似成长路上的一幕幕胶片,悄无声息而又疾驰地与我擦肩而过。
一晃,离开故乡四十年了。在我的脑海中,初夏时节,稻田里绿油油的禾苗迎风舞动,长势喜人;耕地里的瓜果蔬菜,绿满眼帘;漫步田野,大自然的芬芳气息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一望无垠田野的绿意茫茫,在阳光的照耀下如梦似幻。那些陪伴我们的日子,就如绿油油的禾苗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与希望。回首过去,我们感受到那些温暖的记忆,让生活的农田更加丰满美好。插上秧苗,我们的生活也有了希望。我们在插秧的季节,不仅收获了劳动的喜悦,更收获了对生活的感悟。
脚踩泥土,手插秧苗,在亲近大自然的欢乐中学习农耕文化,在田地间传承农耕文明、践行劳动快乐、弘扬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在这个季节里,传承古老的农耕文明,也体现出文化交融的力量。我们穿越时空,将这份希望与喜悦传递给世代,用行动去保护和爱护这片美丽而又神圣的土地。

作者简介:

游雪莲,四川自贡人,自贡市作家协会会员,荣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四川农村日报》《自贡日报》《四川关爱明天》《分忧》《蜀南文学》《盐都艺术》《自贡作家》《自贡三农》《自贡社会扶贫》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