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发自觉自愿培塑良好习惯的探讨
作者 崔和平(河北)
在人生的长河中,习惯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时刻影响并塑造着我们的行为与思维。良好习惯的形成,不仅关乎个人修养的提升,更是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而这一过程,离不开个体的自发、自觉与自愿。
一、自发:习惯养成的内在动力
自发,即源自内心的动力与渴望,是习惯养成的起点。当个体对某一行为产生浓厚的兴趣或深刻的认同,便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重复这一行为,直至其成为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第一步,是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让其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并实践那些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行为。例如,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讲座等方式,提升对良好习惯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改变的愿望。 自觉,是在自发基础上的一种深化与升华,它要求个体在行为选择时能够理性思考、自我约束。良好习惯的培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与不断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觉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它促使个体在面对诱惑与挑战时,能够坚守初心,不为外界所动;在遭遇挫折与失败时,能够保持信心,不放弃对美好习惯的追求。通过自觉意识的引导,个体能够更加坚定地走在习惯养成的道路上,不断巩固与提升自我。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量变和质变是我们值得深思和努力探索的问题。人常说,好习惯难以养成,坏习惯很好养成。还有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礼仪和教养,长大之后社会会帮助你教育孩子,比如,在给长辈递东西的时候,要用双手捧上;听别人讲话时,尽量不要插嘴;吃饭到时候,不要吧唧嘴,尽量少说话……
三、自愿:习惯内化的最高境界
自愿,则是习惯养成的最终目标与最高境界。当某一行为已经深深植根于个体的内心深处,成为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时,我们便可以说这一习惯已经实现了内化。此时,个体不再需要外界的督促与压力,而是能够自觉地、自愿地践行这一习惯。这种自愿的行为选择,不仅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与追求,也为其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定力、勇往直前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综上所述,自发、自觉与自愿是培塑良好习惯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习惯养成的完整链条。在实践中,我们应注重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培养自觉意识、推动习惯内化,以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崇尚良好习惯、追求自我完善的良好风尚。
作者简介:崔和平,网名古榆苍劲,河北省平山县合河口乡桂林村人,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半朵中文网专栏签约作家,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理事,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平山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龙吟文化编辑部执行总编,曾被授予“感动平山十大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