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咏叹调/向前向前向前/第一辑/当红军的哥哥在哪里
——陈昌华朗诵诗选
向前向前向前
第一辑 当红军的哥哥在哪里
生命等高线
将军与小兵
为了一个孩子的新生
面对着这片无名墓碑
北上无音讯
永远的路标
半条被子
紧急支委会
阿婆的草药
阿婆的遗产

生命等高线
谁在这座祠堂的
这根柱子上,刻下了这条线
谁在这座祠堂的
这根柱子前,测量过这条线
刻线的今在何方
测线的何时回返
风儿说,我见过他们
见过他们最原始的体检
只要过了这条线
就可以参加红军
就可以扛起枪杆
一条普通的等高线
走过了多少好儿男
大树说,我见过他们
见过他们最开心的笑颜
就是在这条线下
母亲送走了儿子
妻子告别了团圆
一条普通的等高线
见证了多少离合悲欢
云儿说,我见过他们
见过他们的征途漫漫
就是从这条线下出发
他们走过了万水千山
此一去两万五千里
此一去几万子弟兵
一生征战几人还
老人说,我见过他们
见过他们最后一面
听过他们离别的誓言
我们还会打回来的
用不了太久的时间
壮士一去无归期
只剩下这条等高线
江河说,我见过他们
见过他们最残酷的血战
鲜血染红了清澈的江水
生命铺就了飞越的航线
细伢子死前拉着老乡的手
回家时别忘了告诉我娘
儿子没给她丢脸
大地说,我见过他们
见过他们长征的凯旋
见过他们三军的会师
见过他们红旗的漫卷
见过他们广场的受阅
见过他们胜刮的狂欢
见过他们的队伍向前向前
纪念碑说,我见过他们
见过他们的死而无憾
见过他们的冲锋陷阵
见过他们的一往无前
见过他们的前仆后继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必马革裹尸还
岁月说,一切都过去了
八十年弹指一挥间
故乡的水还这么清
故乡的天还这么蓝
当红军的哥哥再沒回来
他们用自己短暂的人生
刻下了这条永远的
生命等高线
2016年10月4日

将军与小兵
身经百战的将军,见到过
无数的流血牺牲
戎马一生的将军,亲历过
太多的残酷场面
唯有草地上悲壮的一幕
给将军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每每讲起,将军就
痛哭失声,泪流满面
望不到边的草地
不知吞没了多少战友
危机四伏的沼泽
已经走了第四天
将军遇见了一位小兵
下马来到他的跟前
这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
没名沒姓叫九斤半
为了埋葬死去的母亲
他把自己卖了
九斤半稻谷的价钱
红军路过解救了他
参加红军那天
他自己报名九斤半
九斤半,听着是那么辛酸
从此成为队伍最小的一员
将军见他坐着休息
就要用自已的马驮他一段
九斤半上气不接下气
扬着面黄饥庾的小脸
他笑着说,我沒事
团长,你不用管
马你还自己骑吧
我歇会再往前赶
无论将军怎么相劝
九斤半也不肯骑上马鞍
无奈之下将军掏出干粮袋
想匀给他一把青稞面
九斤半拍着自己的干粮袋
放心吧,我有吃的
那干粮袋看着鼓鼓囊囊
九斤半说得那样自然
你先走吧,团长
我等等后面的管理员
将军骑着马离开了小兵
嘴里还嘟囔了一句
这小鬼还真不简单
等将军骑马赶到了前方
突然发现了管理员
将军的心猛地抽紧
掉转马头拼命往回赶
晚了,一切都晚了
就在刚刚相遇的地方
九斤半已经气息奄奄
他根本再没力气站起来
就那么躺着仰面朝天
将军把他抱在怀里
大颗的泪珠砸在胸前
你怎么这样傻呵
你为什么把我欺骗
九斤半只说了一句话
团长,只要我能走
我还要当红军
就永远闭上了双眼
将军捶打着自己的脑袋
嚎啕大哭,泪洒荒原
将军打开九斤半的干粮袋
一块烧黑的牛骨在里面
上面还留着清晰的牙印
那是九斤半最后的晚餐
残阳如血,染红了草地
一块牛骨,默默无言
将军向小兵,敬上了
最后一个军礼
晚风飘荡着九斤半
最后的呼喊
几十年过去了,将军
还不能原谅自己
怎么就受了一个孩子的骗
但将军心里明白,九斤半
用最后的谎话,诠释了
一个小战士的忠诚
用一块牛骨,昭示了
至死不变的信念
铁流两万五千里
有多少像九斤半
一样的红军战士
把生的希望,留给了
生死与共的战友
把一腔热血,洒在了
祖国的万水千山
2016年10月23日

为了一个孩子的新生
战斗正在残酷地进行,
一个红军的孩子却要降生。
那个在生死关头挣扎的母亲,
正在发出痛苦的呻吟。
孩子啊,可怜的孩子,
你怎么选择这时候出生?
战友啊,亲爱的战友,
请原谅一个苦命的母亲。
可以听见阵地上杀声震天,
白匪军已经越来越近。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
军团长董振堂发出死命令:
“你们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
让这个孩子平安出生。”
一排排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
阻挡着敌人的一次次冲锋。
他们坚守着最后的屏障,
他们在保卫临产的母亲。
时时刻刻都有战友牺牲,
分分秒秒都被鲜血染红。
付出了巨大伤亡的代价,
终于换来了孩子的降临。
血战归来的战士怒目圆睁,
瞪着那个悲喜交加的母亲。
“你们瞪什么瞪!我们
不就是为了孩子流血拼命?”
董振堂一边喝斥着战士,
一边扭过脸泣不成声。
这是人世间最悲壮的一幕,
这是长征中最英勇的献身。
几百红军战士用自己的死,
换来了一个孩子的新生。
当年红军鲜血浇灌的土地,
早已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那个孩子已经老了,
这个故事却在一代代传诵。
2017年10月26日

面对着这片无名墓碑
都熟悉,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都知道,中央八万红军子弟兵
走到陕北只剩下八千人
但你可能并不清楚
这座全国最大最早的
红军烈士陵园
这里长眠着25048个
红军将士的英灵
25048位红军烈士
留下姓名的只有7823人
更多的人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11000多块
无言的墓碑
只留下11000多颗
沉默的红星
那面庄严的英名墙上
有的只留下二娃子的幼名
有的只留下一个姓
有的只留下参军前的职业
他们在这个世界来去匆匆
只留下陵园里的苍松翠柏
只留下天地间的四季常青
他们之中,有跟着
队伍走的红小鬼
有提着脑袋上的老红军
有巾帼不让须眉的
女中豪杰
有男子汉大丈夫的
壮士英雄
站在肃穆的陵园前
可以清晰看到红云岩上
“赤化全川”的字迹
这是全国最大的
红军石刻标语
它是25048位烈士
最后的心声
仰望巨大的纪念碑
可以重温四方面军
总医院政治部主任
张琴秋写下的挽联
“为工农牺牲,是革命的先驱”
横批“万世光荣”
那是对两万多牺牲战友
魂兮归来的呼唤
那是对全军幸存将士
继续前进的号令
当一群共青团员前来扫墓
发现了一块新立的墓碑无名无姓
这是一位百岁老红军的安息之地
生前特意叮嘱自己的子孙
就让我与牺牲的无名战友一起作伴
朝夕相处,永远为邻
团员们献上圣洁的白花
后来人延续着红色传承
以革命的名义向先烈宣誓
时刻准备着为信仰献身
这座永远的红色丰碑
千秋万代矗立在祖国大地、人民心中
2021年9月7日

北上无音讯
爷爷兄弟四人,
全都当了红军。
当年参加长征,
一去再无音讯。
奶奶等待了一生,
哭瞎了一双眼睛。
直到建国之后,
终于盼来了光明。
乡里的邮递员送信,
送来了太久的苦等。
但信封里没有信件,
只有一本烈士证。
证上一片空白,
只有小爷爷的一个姓名。
备注一栏有五个字:
北上无音讯。
奶奶抚摸着烈士证,
轻轻把小爷爷询问:
你怎么撇下了他们,
独自一个人回村。
奶奶含辛茹苦,
独自拉扯着我们。
无论日子再艰难,
她都没怪爷爷狠心。
山上的杜鹃开了谢了,
奶奶夜里总留着门缝。
她怕爷爷找不到来路,
她怕爷爷回不了家门。
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
奶奶会摸摸那个小证。
爷爷倒在了哪条河流?
爷爷埋在了哪座山峰?
什么叫血流成河?
什么是九死一生?
问苍天苍天低头,
问大地大地无声。
奶奶过世留下嘱托,
要继续把爷爷找寻。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线,
孙女开始寻找爷爷的脚印。
终于在湘江岸边,
在红军烈士纪念碑的碑身,
她找到了小爷爷的名字,
他在此把最后一滴血流尽。
而在那座巨大的陵园,
无数的墓碑无名无姓。
孙女回到了奶奶的墓前,
向奶奶报告最后的追寻:
中央红军八万子弟兵啊,
走到延安只剩下八千人。
爷爷他们兄弟四人,
早跟七万多战友长眠为邻。
他们没有走到最后,
青山处处有他们的忠魂。
他们用自己生命的光辉,
点燃了共和国壮丽的黎明。
2016年10月20日
永远的路标
一一开国将军王平,讲过长征中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风都不吹,云都不飘,
班佑河边静悄悄;
草都不动,鸟都不叫,
黃昏的夕阳正在燃烧。
大部队已经走出草地,
还有一个营的部队没到。
军团长彭德怀命令王平,
赶紧沿来路回去寻找。
王平带着警卫员来到河边,
几百个小战士在背靠背睡觉。
王平顿时勃然大怒,
冲着队伍大吼大叫。
没有人理会,没有人应答,
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心里发毛。
无声无息的无边草地,
被死一般的寂静笼罩。
他们上前去推那些小战士,
推起一个倒下一个,
几百名小战士无一生还,
全部倒在大地的怀抱。
他们实在走不动了,
只能背靠背歇下脚。
饥寒交迫已到了生命极限,
这一坐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他们在小憩中闭上了眼睛,
再也听不到战友的呼叫。
结束了人体极限的折磨,
不再忍受垂死的煎熬。
他们还都是孩子,
都再不能发出欢笑。
他们都有父母双亲,
却再不能为二老尽孝。
泪水和河水在一起鸣咽,
万物和大地在一起哀悼,
风声和誓言在一起迴响,
晚霞和红星在一起闪耀。
什么叫矢志不移的忠诚?
什么是生死与共的写照?
他们站立着从未倒下的身躯,
他们树起了永远前进的路标。
2017年10月29日

半条被子
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
至今还在传递着温暖
半条红军战士留下的被子
留下一段永不过时的经典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
秋风秋雨裹挟着严寒
三个女红军饥寒交迫
瑟瑟发抖紧抱着双肩
善良淳朴的村民徐泽秀
把三个女红军让到了屋里面
面对着家徒四壁的一贫如洗
泪水打湿了姐妹们的双眼
简陋的床铺上只有一条烂棉絮
和一件草蓑衣抵挡风寒
三个女红军打开唯一的行军被
跟徐解秀母子抱团取暖
红军开拔的那天早晨
三个女战士决定把被子留下
徐解秀夫妇怎么也不肯接受
一个女红军把被子剪成两半
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半条被子
泪流满面默默无言
女娃们不知还要走多久
女娃们不知还要走多远
半条被子留下女红军的余温
留下八十多年的无穷思念
半条被子凝结着深情
凝结着一种大爱在人间
没人知道三个女红军的名字
没人知道她们走没走到延安
但半条被子的动人故事
至今还在老百姓口中流传
2021年6月12日

紧急支委会
——红军一个连队,长征经过德荣县城,在一家牛圈里,发现了一缸青稞,为此,召开了一次紧急支委会。
暮色苍茫夜降临,
军号声声唤宿营。
全连抖净干粮袋,
已经颗粒不剩。
爬雪山,啃过皮带,
过草地,吃过草根。
此刻饥寒交迫,
野菜也早被先头部队挖尽。
这饭该咋做?
用啥填牙缝?
炊事班长烧开了水,
满脸布愁云。
走遍整个县城,
不见一个人影。
只有三间空房,
残墙断壁孤零零。
咦?牛棚竟然有脚印,
细查看,不敢信眼睛,
几粒青稞,像宝石放光,
把老班长顿时吸引。
莫非是这家老乡,
将粮食埋入这牛棚?
老班长喜出望外,
飞一般赶回连里报信。
连长、指导员闻讯赶来,
轻轻扒开草堆、牛粪,
果见一大缸青稞,
此刻呵,它关系到全连生存。
炊事班长刚想挖,
指导员拉住下命令:
“马上召开支委会,
研究讨论再决定。”
夜风阵阵涼,
空腹饥难忍,
一次紧急支委会,
开在这牛棚。
一排长说,不能动这些青稞,
藏民还不了解红军。
副连长说,不能让战士饿死,
我们还得继续长征。
饥肠辘辘的支委一番争论,
终于做出艰难的决定:
用钱买下这些青稞,
为了继续北上长征。
79年前的那缸青稞啊,
就这样挽救了红军的生命;
79年前的那次支委会啊,
就这样见证了红军的军魂。
文书数出五十块银元,
指导员亲自包好放入缸中,
临了又怕不够,
又添上十二块云南小银币。
连长亲笔写下纸条:
“老乡,我们挖出了你的青稞,
现留下这些银元,请查收。
落款一一中国工农红军。“
铁流两万五千里,
这样的故事数不清,
一次紧急支委会,
至今还在藏区传送。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啊,
请记住吧,79年前,
那些感天动地的红军!
那场可歌可泣的长征!
1975年10月初稿于洛阳
2016年5月19日改于深圳

阿婆的草药
红军抢渡湘江后
一个血染的黎明
一支收容队
在深山老林中行进
担架上抬着一名重伤员
微弱的呼吸掺杂着呻吟
队伍来到芙蓉洞寨的陈团寨门
看见一位老阿婆挑水步履蹒跚
一个女红军挑起了水担
扶着阿婆回到了家中
语言不通的阿婆弯下了腰
向女红军深深鞠了一躬
阿婆跟儿媳找到了寨门
看到了重伤员危险万分
她回家取来了疗伤的草药
清洗了伤囗敷药听天由命
没想到神奇的草药确实神奇
第二天重伤员伤势见轻
原来阿婆的儿子是个猎人
平日里全家靠打猎为生
在和野兽的搏斗中
学会了用草药疗伤的本领
听说军队来了躲进了深山
留下了母媳看守家门
见到了红军缺医少药
阿婆拿出了家中全部的草药
她还带着红军到附近的山崖
挖出了野生药材教红军使用
收容队取出了仅存的八块银元
老阿婆坚辞不收分文
红军的收容队离开了村寨
追赶的白匪军扑了空
当他们得知阿婆帮红军寻药
把阿婆枪杀在了寻药的崖顶
从此在阿婆血染的山崖
一丛丛草药郁郁葱葱
听说那位重伤员走到了延安
又听说他在怀仁堂当了将军
还听说有一年他回到了侗寨
到处打听阿婆的行踪
在阿婆长眠的那座崖顶
他向阿婆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2022年9月26日

阿婆的遗产
一顶破旧的军帽,
两块珍贵的银元。
这是阿婆一生的珍藏,
也是阿婆最后的遗产。
阿婆断断续续的讲述,
把我们带回了八十多年前。
那是娘子军最后一场战斗,
仅存的姐妹围着重伤的指导员。
打开鲜血染红的挎包,
指导员给每人发了两块银元。
她命令大家分头突围,
这银元就是安家的盘缠。
大难不死的阿婆,
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从此以后隐姓埋名,
一直躲藏在丛林深山。
无论日子多么困苦,
无论生存多么艰难。
她都没用这两块银元,
她都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孤身一人的阿婆进了疗养院,
最后的人生旅途就要走完。
她要把银元交了党费,
她要把军帽留作纪念。
疗养院的护士流着眼泪,
告诉阿婆,你不是党员。
自从阿婆只身突围之后,
和组织的联系就此中断。
阿婆根本听不进去,
她说从参军那天她就是党员。
这些年她虽孤身一人,
但还属于娘子军连。
接过阿婆戴过的军帽,
收下阿婆珍藏的银元。
疗养院的院长热泪盈眶,
他怎能拒绝这最后的心愿。
从此,在娘子军的军史馆,
人们都能看到这军帽和银元。
阿婆留下的这份遗产,
还在和娘子军军歌一起流传。
2016年9月5日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陈昌华,安徽颍上县人。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会长。现任深诗会名誉主任,湾区诗歌社长。出版《印象与烙印》《深圳编年诗》等诗文集四部。主编《诗路花语/洛阳70年诗歌选》《绽放的簕杜鹃/深圳新诗选》等著作五部。
创作的大量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朗诵诗,深受国内朗诵界的喜爱欢迎并广为流传。打进好莱坞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制片主任。创办《人间诗舍》《九州风雅颂》等公众号。)
